他用一生“发现”邓小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21:25 新闻会客厅 | |||||||||
沈 冰: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20年前北京大学打出的一条横幅“小平您好”,至今还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在今天它又成了一部电影文献纪录片的片名,同时在这样一部纪录片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的珍贵镜头。 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大型电影文献纪录片《小平您好》近日在全国公映。
在这部90分钟的纪录片中,观众第一次看到了邓小平在开国大典上的彩色历史镜头。 这部史诗般的影片还向观众展现了许多首次披露的历史镜头: 1938年,时任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与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在一同行军,这是已知最早记录邓小平的镜头。 1957年,毛泽东访问前苏联,他向苏联领导人介绍并高度评价时任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这也是最新公映的画面。 1979年,安徽凤阳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支持农民这一创举的邓小平,选择在此时登临位于安徽境内的黄山。这也是观众首次看到的电影画面。 《小平您好》于2003年开机,从国内国外采集录制了2700多分钟的素材。总编导徐海婴研究邓小平十几年,他在《小平您好》之前,还先后拍摄了两部电视片《邓小平》和《永远的邓小平》。那么这一部《小平您好》与前两部有什么不同?影片披露的那些珍贵镜头又是如何找到的呢? 沈 冰:这位就是《小平您好》大型电影纪录片的总编导徐海婴,徐导您好。您看,刚才片子里也介绍了,前面已经拍过邓小平,永远的小平,现在又拍小平您好,第三部了,还会有拍第一部时候的那种激情和新鲜感吗? 徐海婴:我觉得这种题材恐怕是永远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沈 冰:但是也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些伟人,尤其像邓小平,我们根据他家人所讲的情况,不太喜欢上镜头,也不太喜欢拍照,所以要找他的资料是非常困难的,你已经研究他十年了,这一次是收集了2700分钟的素材,你说再往下拍,包括这一次拍的镜头,你觉得都还是对你来说是新鲜的吗里面的镜头? 徐海婴:有很多我没见过的镜头,我把它叫做珍宝式的发现。 记者说:对于你来说那一刻可能是很激动的。 徐海婴:非常激动。我记得我们都知道19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当时参加拍摄开国大典的两支摄影队,一个是中国人组织的摄影队,是拍黑白胶片的。 沈 冰:对,就是新影厂。 徐海婴:苏联也派出了一个摄影队,当时苏联作家副主席西莫罗夫为首的一支摄影度,他们是拍彩色胶片的,但是在记录电影史里边,都写的这一笔,但是由于这个拍摄完了以后,一支不小心的抽烟,把这个彩色胶片全部烧掉了。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人们再会看到开国大典的彩色镜头。 沈 冰:刚才看到了。 徐海婴:但是这次我们发现了。是因为有一天新影厂的资料工作人员叫马英魁,他突然跟我讲,他说徐导,我们发现了一段彩色的电影胶片,开国大典的电影胶片。第二天我们就去看了,看完以后,全场我们也没鼓掌,也没说话,我觉得是一种凝神屏气的感觉。 沈 冰:但内心是汹涌澎湃。 沈 冰:这次的角度风格跟前面两部会有什么不一样,在你选取的时候? 徐海婴:应该说十年前做的那部影片是一部传记片或者生平片,它是按照时间的线索娓娓道来的,把他的一生都记录下来。第二部影片《永远的小平》是通过对他亲人,通过对他生平工作人员的采访,来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伟人的平凡,伟人的情趣,伟人的境界和情怀,应该说是一个亲情片或者说是一个情绪片,而这部我觉得是一部史诗。它应该是高度浓缩的,凸现他的人格精神和人格魅力,第三点就是抒发他的境界和情怀。第四点就是兼写他的情趣和爱好,让伟人具有人情味。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中每当拍摄邓小平外出视察时,每到一处,总有他仔细看地图的情景。看地图这个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岁月。 像这样的电影镜头,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记录邓小平生平业绩上,而是着重展现了邓小平的个性气质和特征。 为展现邓小平明显的个性特征,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的叙述:(影片同期:走在历史前面的邓小平,一项拥有少说多做,实在质朴的鲜明个性,孩子们曾经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三个字,跟着走。问他在太行山里打日本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回答是两个字,吃苦。谈起他和刘伯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的历史,他的评价也是两个字,合格。 沈 冰:每一个镜头的选择,每一点素材的使用,都代表了你对小平同志的认识和理解,你对他的一个印象是什么?对他的认识是什么? 徐海婴:我觉得这个人在人格的精神最突出的是他的求真务实,他的爱憎分明,他的热情豪爽,他智慧与敏锐,等等吧,我想首先是求真务实。他看到有一些住房还用的是那种挂锁,不是按锁。他说还用这种挂锁,这不是要告诉小偷家里面没有人吗?你想他多么踏实,多么务实,他想的每一件事情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关。 沈 冰:在之后,你们所要突出的几个他的非常简短的回答,包括说跟着走,吃苦、忍耐等等,这些想说明什么? 徐海婴:我觉得他这个人是很简练的一个人,务实和简练是他另外的一个性格特征,一个品格的面貌,比方说他50年代的时候,他在财政部当部长,他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财政问题的一篇讲话,他讲我今天讲六个问题,开场白就是我今天讲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归口,财政问题,归口两个字,他竟把这个归口生发出一个大文章,你认真读一篇这个文章,他的简短的话语里面都有深刻的内容和很广阔的意义。最近在四川广安开馆的邓小平纪念馆,我看到了展柜里边放着这篇文章,上面写着毛毛写的几个字,她说爸爸,不是爸爸,老爷子,因为他们家都叫老爷子,老爷子,这是我们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请阅,大概写了很多字。邓小平在边上这样写的,写了这几个,看过了。很真实,就写这么几个字,内涵多丰富。我觉得不能因为他回答的简练,就说他是简单,不是,他的回答简练,但是内涵非常丰富。 沈 冰:徐导,你研究十年邓小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文献等等,包括很多的电影电视的镜头,再加上自己来做这样一些编导工作,对你自己有什么影响吗? 徐海婴:有很多的影响。我当兵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毛线衣,穷到这个程度,你想这么多年我们国家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不仅看这个国家的变化,而且我们受到伟人的情怀的影响,境界的影响,思想的影响,我们受到这种影响。 沈 冰:但是我听说,好像你在进行编导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好像编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感觉你这个事儿有点做不下去,这些镜头的选取,编导工作进行不下去? 徐海婴:自己的情感总是在澎湃,我记得84年大阅兵,我和编导说,84年大阅兵的时候,我们这个片子里面一开始用了邓小平从阅兵车走出来,阅兵车过了金水桥,然后驶向天安门广场的时候,84年大阅兵,现场转播这个镜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基层的军官,我和很多军官在一起指挥部里大屏幕上看着这个镜头的人,这个镜头一出现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军人都站起来敬礼,这是一个军人的应该具有的一种冲动,但是20年以后,我再做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还按捺不住这种冲动,我曾经跟我周围的一些同志,激情的涌浪总是在冲击着自己。我相信这种冲击可能是很远很久,将来还会有。 沈 冰:这种激情始终都在。 徐海婴:对,始终都在。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了许多邓小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镜头。他关注孩子,关注未来。 邓小平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到了晚年尤其是这样,有孩子们相伴,他显得更祥和、更放松,更快乐。 1979年,邓小平首次访问美国。这是邓小平与在台上演唱中国歌曲的美国孩子们在一起的情形,邓小平亲吻了孩子们,而陪同的卡特总统在日记中也纪录了这一细节。那是文革不久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与其说一位75岁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对美国儿童的亲吻是富有意味的,不如说邓小平是一位喜欢孩子的普通老人。 在影片结尾,有一段邓小平与弟弟邓垦在一起交谈的情景。邓小平16岁离家,与弟弟长期别离。这次他谈了许多,谈到了家事,谈到了母亲,谈到了他自己。 沈 冰:尤其是他亲吻美国孩子的镜头,我想在今天即便每个人看到都依然为那种举动所感动。你了解当中的类似像这样的镜头,还有多少?在选取的时候是不是选取的量多一些? 徐海婴:我刚才所说到我们创作指导思想的时候写的兼写他的情趣和爱好,要凸现他的境界与情怀,我在宣传词上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将记住的不光是这些故事,而是一个人的境界与情怀,我觉得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恐怕没有境界和情怀是不行的,这个片子里边充满了我们对他的怀念,也充满了对伟人的境界和情感的抒发。 沈 冰:其中一个镜头是抱着孩子在那儿看书看报的,特别温馨,就像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个爷爷,或者是外公这么一个形象,好像是谁说过一个故事,说他曾经在游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当时就问了他的名字,第二年又在另外一个景点又遇上他,他马上就把那个孩子的名字叫出来了。 徐海婴:而且他当时也是80岁了。80岁的一个老人,而且日理万机的人,他竟然能记住一个普通孩子的名字。你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他坐在那个地方我经常看着他有些镜头,他坐在那儿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我很喜欢这样一种状态。 沈 冰:你这个结尾是怎么考虑的,用的是跟他弟弟的一番对话。 徐海婴:在1993年秋天邓小平和自己的弟弟有过一番促膝长谈,就是刚才看到的镜头,他16岁出来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是并不代表不思念家乡,他川音不改,川菜照吃,川戏照听,一生萦绕着浓浓的乡情,所以他这种思念是一种大思念,他这种爱是一种大爱,大情、大智慧,他是这种伟人,他不是一种小家碧玉式的。这次交谈我们听说了以后,就把录像带调来看了,一看,非常好,谈了几个小时,家事、国事、母亲、爱情,什么都谈,1993年的秋天,又是一个秋天的到来,老人这个年龄里边,回忆自己的一生,他应该是很淡泊,心境像水一样安静的状态下回忆,我觉得应该用这个地方结尾,但因为是家庭录像,没法用,我们只好用了照片。 沈 冰:但是在他的这样一番家庭的录像当中,谈了那么多个话题,最终你要选,肯定你结尾得有一句掷地有声的,或者是让人感觉是意味犹存的结束语,你最后选的是他当时说的一句话。 徐海婴:他太接近观众,他太贴近人民了,只有一个贴近人民的领袖,他才能为人民的富强,为这个国家的富强指点迷津,所以我选了这句话,太普通了,“国家发展了,我能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你看他的内涵多丰富,他希望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他一直到晚年还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 沈 冰:能不能从这样一个结尾的选择和设计,也看出你通篇的一种平民视角?你在看这个伟人的时候始终希望是一个平民的视角在看他? 徐海婴:应该是让他富有人情味的,过去我们在宣传伟人或在做伟人的作品的时候,更注意他的丰功伟绩,比较忽略了他作为普通人一面,其实并不是说伟人没有普通人的一面,而是忽略了。 影片的另一个突破是,与以往总是把领袖们往高大完美里塑造的手法不同,在《小平您好》中,观众们看到了许多邓小平光头的镜头。战争年代的邓小平一直剃着光头。但是全国解放之初,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在听说部队进城后,一些官兵开始滋生享乐的思想,留长发的越来越多,邓小平为做出表率,保留了好长时间的光头。 在影片中,观众还看到邓小平像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一些习惯,包括喝酒的习惯:在同客人干杯喝完后,他有时候还按中国的习惯,亮一下酒杯。这样大一杯中国烈性酒,邓小平能一饮而尽,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觉得不可思议,看了看,也喝了。 沈 冰:你不会有顾虑吗?会不会怕把他的形象给拉下来一点? 徐海婴:没有,我觉得他无雕饰,这个人没有雕饰,不雕琢自己,天然去雕饰,觉得他是大智慧,他是国之大师,他完全已经天然去雕饰的那个境界了,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了 沈 冰:应该说,这样的一个角度跟你十年前或者说一开始在第一次做他的纪录片,在做邓小平这个片子的时候,是不是感觉你自己的这种角度都在变? 徐海婴:变多了。 沈 冰:那个时候应该是更高大完美一些。 徐海婴:完全是初学。老想让这部片子做得能够对得起历史。这是纪录片人的一个追求,做出这个片子要对得起历史,要在历史说得过去。 沈 冰: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已经在公映了,我相信您陆陆续续也会听到大家的一些反馈,在大家的这样一些反映当中,你打心眼里最希望听到的是观众们在看完你这部文献纪录片以后,给你的反馈是什么? 徐海婴:最让我满意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伟人。 沈 冰:你把他真正的从屏幕上拉到了人们的心里面,拉到了人们的身边。 徐海婴:我想应该是这样。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