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历史见证人讲述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05:16 青岛新闻网 | |||||||||||
那一年,邓小平80岁,大学生们20岁左右。 横幅是一群富于创意的北大学生们头天晚上扎的,这句质朴的问候成为初尝改革开放甜果的中国人送给总设计师的一份厚礼,20年过去,再也没有任何一句短语比它更为简短、更为亲昵。 高考改变我们的人生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一个月后,他在他主持的第一个会议———科学和教育工作会上拍板:恢复高考! 这一年的12月10日至12日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年的考场,当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27.3万人。 这次和半年后接踵而来的1978年夏季高考,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参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由于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大大超过预想,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刷试卷!最后,还是邓小平决定,紧急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整整一代人被窒息了十年的高考梦,一朝梦圆。 现任浙江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的1977年考生许文斌说:“那次高考真是一次决定命运的转折。邓小平改变了我们一大批人的人生。” 个体户政策不会变了 一位外国领导人评说,邓小平“是站在另一高度思考问题的伟人。” 26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 邓小平公开肯定了大包干的做法,针对担心,他说:“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肯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1982年的一天,上海一个菜市场中,卖冬笋个体户姜安如听到一个四川口音后,抬头一看,蹦了起来:“邓伯伯!” 视察的邓小平走了以后,菜市场里的个体户们开会,大家分析两个问题:小平同志为什么来?他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姜安如说:“现在我们个体户也可以抬起头来做人了,我们翻身了,政策不会变了。” 邓政委在我家吃过饭 人民给了这位朴素的老人朴素的爱。 2004年8月1日,广西百色90岁高龄的潘尚猛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便点燃一炷香,颤巍巍地插到他在家中为“邓政委”设立的灵堂前,深深地三鞠躬。 自邓小平逝世后,连走路都让人搀扶的潘尚猛,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始给这位逝世的老人雷打不动地烧香。 潘尚猛清楚记得,1929年的一天,“邓政委”在他家喝了几碗放了木薯粉的玉米糊:“让‘邓政委’就吃了点玉米糊,太过意不去了。” 老人每天都要仔细端详挂在家里的“邓政委”的画像,好像他就在自己身边,有时一看就是好久。 当年在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北大学生张已是41岁,现为一家制药企业的董事长。他说:“20年前,大学生发出‘小平您好’的问候,是因为感激党和政府给了青年人上大学、受教育的机会;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怀念与感激。” 设备姓社还是姓资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来到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听取公司总经理陆德纯关于公司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硅片情况的介绍(左图)。在参观全封闭的硅片制造车间时,陆德纯指着观察窗附近的一台设备介绍:“这是我国新近从美国进口的第一台大束流离子注入机。”邓小平马上接过话茬,问大家:“你们说这台进口设备姓‘社’还是姓‘资’?” 当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邓小平又意味深长地说:“它原来姓‘资’,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它姓‘社’,因为在为社会主义服务。对外开放就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资金,为我所用,这台设备现在姓‘社’不姓‘资’。”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