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校学生校外租房要签字备案专题 > 正文

外滩画报:透视教育部禁止高校学生租房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22:19 外滩画报

  事件——

  “屡教不改的,就开除他的学籍”

  8月初,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在这份通知中,共提出了五项要求,其中第五项要求:“切实加强学生校外租房的管理。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生解决住宿问题,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紧接着,国内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都发出了类似的通知,许多高校则忙于制定具体的管理与处罚规定。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在校外居住,此次通知只是对此进行了强调。不同的是,这次主管机关的态度显得十分坚决与强硬。广东省教育厅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学生,就开除他的学籍。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涉及到大学生这个敏感群体,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另有媒体(中青在线等)在第一时间开始对此进行了调查。

  反应——

  权力和权利的不同言说立场

  教育部此次发出通知,其基本出发点在于其文件中提到的三个负责,即“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综观整个通知,可以体会这个通知比较突出的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个是加强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前者主要是“对家长负责”,而后者则是“对社会负责”。

  对于教育部的通知,以及广东省教育厅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禁令,公众存在着支持、反对和不置可否三大类不同的看法。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中青在线合作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25%的公众明确支持教育部门的这项新规定,他们认为,“学生就应该住在学校,这样也确实会安全一些”。与之相反,39%的公众表示了反对,在他们看来,大学生早就是成年人了,各方面都应该自立了。当然,还有36%的公众没有明确表态,他们觉得,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各种观点又都有各自的立场和理由,回顾这些观点与理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这个禁令的是与非。

  赞同禁止校外租房的做法,

  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外出租房会影响学习。很多人指出,高校学生出外租房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同居。中青在线的网上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有近四成的人表示,出来租房是为了“和男(女)朋友住在一起”。支持论者认为,大学生同居会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外出租房为同居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应予以禁止。

  第二,大学生在外租房不安全。在校外居住的学生,人身或财产遭受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支持论者认为,禁止学生在校外居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三,大学生在外租房,花费太大。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寻求租房居住,价格水涨船高。而且,校外租房有从“安居型”迈向“康居型”的趋向。对于没有正常固定的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这些房租的花费最终只能由父母来买单。

  第四,在校居住能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由于学校宿舍经常要进行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大学宿舍里能过集体生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发布禁租令和制定惩罚条例属于行使教育管理权。北京学者易宪容认为:“广东省教育厅可不可以颁布禁租令,是他们份内的事。他们不仅可以发布相关文件,也可以制定相关惩罚条例。大学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同样有自己运作的规则。如果有人不愿接受这些规则,他可以选择进入其他大学,或选择不上大学。在今天的生活中,选择这些规则是一种自由,拒绝这些规则也是一种自由。但是,选择是在校大学生的自由,而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制定这些规则,则是大学的自由。”(《新京报》2004年8月10日)

  反对者对通知的

  合理性与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首先,租房并非必然是为了同居。根据中青在线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校外居住“生活更加便利”,还有22%的人“希望能清静一点不受打扰”。因此外出租房与同居不能挂钩。事实上,很多学生出来租房是为了应付考研等考试,或者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想受到打扰。

  其次,大量的反对论者痛陈目前学校提供的住宿条件,不仅基本设施不齐全,生活不便利,而且个人的隐私得不到保护,个人的生活习惯得不到尊重。许多学生出外租房主要是希望能改善生活的环境。

  再次,禁止高校学生外出租房侵犯了学生的自由,剥夺了学生选择住宿场所的权利。在东方网上有署名评论指出,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高校学生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有能力来选择自己的住处。而教育部通知的内容,浓缩起来就是普遍性地禁止高校学生外出租房和赋予高校允许少数学生在校外居住的权力,这实质是设定了一项行政许可。根据今年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教育部是没有权力设定任何类型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同样道理,广东教育厅的禁令和随之将产生的各高校的处罚规定则违反了《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处罚设定权的有关规定。

  最后,房产租赁市场对此通知也表示了不满。这是来自另一经济利益群体的反对意见,反过来也提醒人们,教育部的通知在事实上可能形成对高校后勤集团垄断利益的维护——尽管这可能并非其初衷。

  对禁令可操作的质疑

  在支持和反对阵营以外,还有一派观点则回避了是非问题,而是质疑这个禁令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广州日报》8月上旬的系列报道很好地反映了这样一种看法。对于教育厅最新的禁令,很多租房学生反应都是一致的:“这么多学生在外面住,学校不可能禁得了。除非学校采用硬性惩罚措施,否则我们都不会搬。”而某高校的老师也表示了对禁令可操作性的怀疑:“其实各个学校对学生出外租房都持否定态度,但管理起来却非常困难。学校能做到的只是严格退宿程序,但如果一个学生宁可交宿舍的住宿费后还要出去租房的话,学校的监管就成了摆设。”

  反思——

  “父爱主义”的教育管理模式

  就教育部所发通知的本意来看,学生的安全和思想道德教育是该通知所追求的两个最主要的价值。至于大学生在外租居是为了学习还是要构筑“爱巢”,并不是导致禁租的主要原因。起码通知本身的内容并未触及大学生同居问题。因此,将"禁令"的是非问题引伸到对大学生同居的是非问题,明显是转移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的确是冲着同居问题来的,禁令本身倒真的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因为只要不禁止大学生的人身自由,就很难禁止男女大学生到宾馆开房,也无法禁止他们在放假期间同居在一起,甚至有可能导致在学校宿舍里同居。因此,大学生同居问题不应当成为评价的依据。

  现在可以回到安全和思想道德教育这两个价值目标上来了。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禁租能否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值得商榷。首先,住在学校宿舍里,安全未必就没有问题--马加爵案不正是一个明证吗?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领域的事,通过控制学生的身体并不能解决问题。单单强令学生在宿舍住宿,就算有教师24小时监督和教育,也未必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多大的作用。

  而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外租房的行为正反映了他们对于住宿条件的不满。长期的垄断经营,使得学生宿舍对于学生来说性能价格比越来越差。另一方面,集体住宿,固然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但也难免产生在个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加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缺乏学生个人的私密空间,越来越重视个人权利的大学生选择外出租房以保护个人隐私的做法应该无可厚非。

  要之,大学生既然是一个理性的人,那么他自然会在住宿舍与外出租房之间进行选择,权衡利弊。选择外出租房,是利之所在;选择住宿舍,也是利之所在。因此,只要我们承认大学生具有行为能力这个前提,那么他自己的选择就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支持论者提到的花费太贵以及有助于健康成长的理由就不能成立。

  后勤社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在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又强调学生必须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中,这却有点奇怪。国外似乎也没有见到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住在学校宿舍中的情况。学生自己选择质优价廉的住处是符合市场机制的做法,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学生也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独独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国读书就没了这个选择的权利了呢?

  在支持论者和反对论者关于合理性的讨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大前提的冲突。所有争论可以归结到究竟谁才是大学生个人利益的最好判断者。支持论者认为,大学生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选择在校外租房,只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是不负责任的、没有考虑长远利益的、危险的选择。而反对论者则坚信,大学生有自己的偏好,在不同的利益面前,只有大学生本人才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

  考虑到民法对于大学生的行为能力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因此,争论只能在道义层面进行。教育部的这个通知以及随之而来的各地的禁令,也都只能体现出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的一种父亲式的关怀。"你们还年轻,不要乱说乱动,要接受我们的管教",这是教育部这个通知背后的潜台词。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革,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提倡,为高等教育领域内大学生进行俄狄浦斯式的反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合法性。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定位,将成为由此事件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

  透视--

  校园里的"特别权力关系"及其变革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受德国法制传统影响下的国家来说,在近代被概括为特别权力关系。所谓特别权力关系,按照德国行政法的鼻祖奥托·迈耶的说法,是涉及国家和公民之间的一种与一般行政关系不同的特殊关系,通过强制或自愿地进入,在特定行政领域内(学校、监狱、公务员管理关系和兵役关系)得以确立。特别权利关系内具体的关系不存在基本权利、法律保留和法律保护,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己的权利发布为调整特别行政关系所必需的规则;可以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实施侵害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受到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深刻影响,行政法制的建设明显带有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烙印。例如,内部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审查范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毫无疑问,按照特别权力关系的理论,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自主设立或者改变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不需要考虑到国家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基本权利和权利。尽管在宪法和立法中我国并不承认教育主管机关或学校的上述权力,但在实践中教育主管机关和高校的一些规定和做法,的的确确是与宪法和法律相冲突的。而对于这些规定和做法是否进行监督和审查,是否为学生提供救济,司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前显得并不积极。在特别权力关系中,设定规则的确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份内的事",属于它们的"自由"。

  然而就近些年的实践来看,我国正在逐步地抛弃特别权力关系。法院已经开始受理并判决了一些学生诉高校的案件。其中有些学生诉高校没发给学位证,或者诉学校开除学籍的,都适用了《行政诉讼法》。这些案件传递出这样一个思想,在高校中不应存在着宪法和法律照耀不到的角落。特别权力关系已经分解转变为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两大类,这种转变是符合现代国家法治的基本精神的。事实上,就是德国本身,在1972年后也已抛弃了这种理论。

  亚里士多德早就揭示了法治的最基本的含义:良法之治和法律至上。法治国家中的政府和民众都应明确这样一个理念:除非有法律的规定,否则自由和权利不受限制和剥夺。根据这样一种法治的精神,教育部是没有权力去限制和剥夺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或自由的。通知不可以,规章也不可以,任何形式都不可以;这不是教育部份内的事,更不是它的自由。所以,整个争论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大学生租房子住是不是一项权利和自由?

  法学博士 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朱中一/特约撰稿人

  相关专题:高校学生校外租房要签字备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