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化的水利公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14:41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王洪伟金立鹏 杭州、台州、温州报道 8月12日下午4点,距离“云娜”正式登陆还有4个小时。屋外已经是一片昏天暗地,将近12级的狂风夹带着沙 尘呼啸着掠过温岭市的箬横镇。
彭达发瘫软在椅子上,眼睁睁地看着老婆和儿子一趟趟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往楼上搬,想过去帮忙却手脚酸软。他心里 明白,自己刚可上市的20多亩温岭玉麒麟今年又将颗粒无收,直接损失超过10万元。但他最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刚刚签 订了5年承包协议的20亩西瓜田,将因海水倒灌而成为一片三到五年内不能耕种的盐碱地。 温岭是著名西瓜品牌玉麒麟的原产地,当地农业的主要收入一靠西瓜二靠温岭甘蔗。当“云娜”来临之初,绝大部分 果农与彭达发一样欲哭无泪。1997年11号台风给这些果农留下的残酷记忆让他们对今后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当时由于沿 海塘坝被海水冲毁,海水倒灌后几乎三年之内土地无法耕种。好容易等到地力恢复,好日子过了没两年,“云娜”的到来又一 次让他们站在了绝望的边缘。 然而这一次,温岭的塘坝抵挡住了50年一遇的云娜冲击! 8月13日,“云娜”过后的第二天下午,当彭达发穿过满目疮痍,赶到自家的田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悲喜交加: 经过暴风雨的袭击,田里的西瓜已所剩无几,但整片田地并没有遭到海水侵袭! “我的损失至少被降低了三分之二。”彭达发说。 将彭达发及浙东沿海数百万农民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最大功臣,是自1997年11号台风之后浙江“ 砸锅卖铁”兴建的近1400公里标准海塘。 千里海塘50亿 浙江沿海历史上就是台风袭击的灾害之地。新中国成立至今,进入浙江警戒的台风近190次,其中在浙登陆或贴岸 转向的35次。1956年台风造成全省死亡4925人,是至今最严重的一次台风灾害。 1990年代,浙江遭遇了两次大的台风灾害。1994年8月21日,第17号台风在浙江省瑞安市登陆,造成温 州以北的一线海塘和台州温岭、玉环的530公里海塘严重被毁,217万人被洪水围困,1200多人死亡。 1997年8月17日至19日,浙江省遭受第11号台风袭击,台州一线海塘几乎全线崩溃,共损毁海塘776公 里,潮水淹没农田、城区等91万亩,207万群众被洪水围困,死亡240多人,受伤3249人 “9711”号台风给浙江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而1997年的时候,浙江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还 不足130亿元。19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浙江经济,总是因突如其来的台风灾害付之一“吹”。 1997年台风过后,浙江痛下决心,做出建设千里高标准海塘的重大决策,先后组织投资50多亿元,兴修近14 00公里高标准海塘。这次台风中,浙江沿海没有一次标准海塘决堤。 在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台州市,水利局办公室刘副主任告诉记者,全市投入16亿元建起的326公里标准海塘,有 效保护了90万亩农田和养殖塘及12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减灾效益达50亿元以上。 从2000年起,浙江组织投资120多亿元,完成60多座城市防洪工程达标建设,这次恰好抵御了台风带来的洪 潮水的侵袭。 与此同时,从1998年起浙江各级政府又先后组织投资15亿元,应急加固了1600座病险水库,并于2003 年启动“千库保安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彻底加固1000座水库,现已加固252座。 浙江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言隽达说,10年时间,浙江仅水利公益工程建设投资就超过300亿元,这在全国各大省 份绝无仅有。但这么大的巨额水利投资,中央、省级、市县级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只有1/3左右,大部分是通过一些市场 取向的政府政策,从市场上找来的。 抗击台风也可以赚钱 “9417”号台风过后,浙江省政府提出“以地建海塘,以海塘保地”的思路,由省里划出一批土地指标,其土地 使用权出让金的净收入用于标准海塘的建设。决定到标准海塘建成,每年度出让土地指标1000亩左右,每年新增数亿元的 海塘建设经费。 1994年17号强台风横扫浙南,温州大部分海塘被毁,当时新修20年一遇标准的海塘,省政府考虑到温州等地 用地指标紧张,安排了一部分用地指标给市县,进行土地置换转让筹集部分海塘建设资金,当时沿海经济发达而土地价格较高 的市县对此非常欢迎。1997年温州建设的数百公里高标准海塘经受着台风暴雨的考验,安然无恙。温州成为浙江“以地建 海塘,以海塘保地”的最早受益者。 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王磊说:“浙江在千里海塘建设资金筹措中,最早发挥了市场的力量。” 全国第一例由农民独资承包海塘修建和开发的农民,是乐清市南塘镇山马村的黄永斌。1994年17号台风将山马 塘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因为资金难以落实,海塘建设迟迟没有动工。当地政府向外招标不久,黄永斌承揽 了下来。他出资包建2055米的海塘,标准为20年一遇。当地政府也将海塘内属于集体所有的盐田、荒滩、养殖田约10 00亩,无偿交给他开发使用23年。 1995年11月1日山马塘动工兴建,黄永斌倾其所有,筹资400多万元,到1997年10月,千米海塘建成 完工,1000多亩塘内地也被改造成高标准的养殖塘。黄将这些养殖塘转手承包给其他养殖户,每亩每年转包费800-1 000元,前两年他累计回收110万元。黄永斌保守估计,2004年,他修建海塘的投资就可全部收回,剩下的16年他 可以净赚1000多万元。 从1997年底开始,浙江沿海地区或通过转让盐场土地使用权,或把滩涂改造成海水养殖基地发包,或结合围垦工 程开发、运营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浙江地方有关方面的分析,千里海塘不但为沿海地区筑起抗御台风洪潮的屏障,而且还成 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手段。据浙江有关部门测算,从1997年到1999年,浙江全省海塘建设共用近3 500万立方米石料、140万吨水泥以及钢筋等其他大量建筑材料,参加建海塘的劳力更难以估计。 水利建设向市场融资 浙江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言隽达告诉记者,历史上,浙江沿海都建设了海塘等大批抗台水利工程,但经不起台风洪潮 侵袭,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海塘、城市防洪、水库、水闸等抗台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突出的就是涉及到造价问题,当时地方 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建设高标准的水利工程。浙江省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地方经济总量 的增长,台风灾害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年甚于一年。1994年、1997年两次大的台风袭击,给浙江沿海的地方经济 带来毁灭性的损失,地方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浙江省水利厅城市防洪办公室负责人邵利萍告诉记者,浙江市场化程度较高,多种经济成分活跃,民间资金比较充裕 。近年来,不仅供水、发电等有经营收入的水利项目,更多地利用市场融资来办,防洪等公益性水利项目也探索与利用市场结 合起来,多元化筹资兴建。水利公益性强的特点更需要政策扶持,政策扶持显得极为重要,这样,水利利用市场才有发展空间 ,才能有作为。 言隽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次台风侵袭中,浙江省近10年来的千里海塘、城市防洪、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的建 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达300亿左右,与今年的经济损失和前期水利投资相比,水利工程的长远经济效益是无法估算的。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