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制 钟快一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23:38 城市快报 | |||||||||
惹祸端 乱了全城 见习记者 李冰漪/城市快报 雅典奥运会圣火刚刚熄灭,中国奥运健儿的表现令国人兴奋不已。据了解,希腊从3月底到9月份开始实行夏时制。因此,参赛的中国选手不仅要拼耐力、拼意志、拼技术,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津在1919年就曾经实行过夏时制。新时制的实行,不仅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还因扰乱调度而遭到了铁路运输部门的反对。犹如昙花一现一般,那时天津的夏时制仅仅推行了一年就销声匿迹了…… 买菜不赶点 厕所睡大觉 晚点丢工作 “那年夏时制娄子捅大了” “1919年咱们天津也实行过夏时制,但街坊邻居都很不习惯,那年的麻烦事可多了。”在天津市河北区幸福花园,面对记者的采访,已过米寿之年的徐老太太回忆起当时实行夏时制时的往事。 “她买东西总比别人慢一拍” “那年,我才六七岁,但我记得我们邻居王老太太家有座西洋钟,当大人们从报纸上看到了要调拨钟点的消息后,也想把钟点调过来,但那座落地老钟,听说是王老太太家里人从外国人手里买来的,钟表老化得只能看钟点却不能调拨时间。”要是在平时,倒也没什么,一改成夏时制,问题可就大了,徐老太太邻居家的生活乱了营。 “当时,我家的邻居姓王,她家有个女儿,比我大不了两岁。每天,王家的女儿听到自己家的钟响后,就去买菜。由于家里的钟时间没有改过来,改成夏时制后,她每次出去买菜、买粮食,总比别人慢一拍,”那年月,兵荒马乱的,物资也很匮乏,对于家境一般的人家来说,要早早地排着长队购买粮食,晚一点儿粮食就被抢光了。就这样,有一段时间,王家总是会传出大人的责骂声,不消说,都是夏时制惹的祸。 “他上厕所睡着了” “那时候,我年纪小,但与街坊邻居的小孩儿们关系特好,我经常到王家去玩,当然玩到什么时候,就要看王家的钟声什么时候响了。我记得有一天,我们几个小女孩正玩得起劲儿,突然王家的钟报时了,已是正午十二点。这时,王家的小女孩大叫一声‘坏了’,就匆忙跑了出去。”事后,徐奶奶知道,王家的亲戚邀请孩子去吃饭,时间定在正午十二点,可是,王家钟声响起的时候,已经是夏时制的一点钟了,王家的小孩儿自然少不了被大人数落一通。 跟王家的小孩比起来,徐奶奶的发小儿林林的表哥被夏时制折腾得也不含糊。“当时,林林的表哥习惯早上六点半去厕所,这是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必修课。但是实行夏时制后,每天清晨,林林的表哥迷迷糊糊从床上醒来,坐在马桶上运气,一个小时过后,依然没有动静———他在厕所睡着了。那些天她家马桶一直很抢手,全家人排队等着表哥出来。” “我叔叔晚点丢了工作” 实行夏时制带来一些笑料倒也罢了,可是徐奶奶年幼时却目睹了一幕悲剧,“祸首”也是夏时制。 “那年我随父母刚刚来到天津,住在奶奶家里,叔叔在望海楼渡口做船工,一天早上叔叔起晚了,当时他从床上蹦起拽起衣服跳下床直奔渡口,当时岸边等船的男女老少有三十个人,他们有上学的学生、上班的女工、做生意的商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船老大看到晚来的叔叔更是火不打一处来,劈头就骂:‘瞧你这榆木脑袋,上班都迟到,你还能做什么,给我滚!’就这么一句话,叔叔的工作没有了。失魂落魄的叔叔回到家里看看年迈的老母、病老婆、年幼的孩子,茫然不知所措,晚上他一时想不开偷偷喝了两包老鼠药。万幸的是那天奶奶夜里听见外屋有声音,推门一看发现叔叔口吐白沫,立即送到医院,才捡回一条命。因为前一天晚上叔叔想起前几日《大公报》上说今晚十一点钟表提前拨为十二点,提醒奶奶早上五点喊他,因为叔叔知道奶奶每天闻钟即起,可谁知老人已经习惯于早上五点起床,悠长的钟声并没有将奶奶喊醒,当奶奶醒来时已经将近六点了,也就有了这样的一幕。” 夏时制“水土不服” 祸不断“不”声一片 记者查阅史料发现,当时天津有很多商家主张模拟上海实行夏时制。有报载,上海首先试行夏时制,记者在1919年4月11日的《申报》上看到《注意!注意!上海提早钟点》一文:各机关办事处将海关大钟于本星期六夜半拨快一时,本埠统一执行,请届时各拨快一时,并且钟表公司会入户拨钟。转天上海将钟表拨快一小时,他们认为结合中国自身特点这样可以节省更多能源。但铁路和公交系统认为一旦实行夏时制势必会造成一种潜在的混乱。 1919年,天津实行夏时制后,整个城市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体现在铁路、交通、海运等方方面面。 那时马场赌马很盛行,可是提前一点钟后由于人们不太习惯,尤其是对于那些家里使用大座钟的大户人家。《大公报》1919年7月1日记载,京奉铁路电务总管开车,因为赶时间,由南向北行至西区总署前将法界大冒货运交易所学徒撞伤。当时的人们纷纷传说,由于电车司机从家出来后,知道时间已经晚了,为了赶时间,把那个学徒撞伤。 就在实行夏时制后不久,反对的声音就见诸报端。1919年4月30日《大公报》发表了《路局反对拨钟点》一文,文中指出,京奉铁路局反对天津实行夏时制,原因很清楚,当年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沿线只有天津实行夏时制,这样会给沿线各站带来很多不便,所以,铁路局没有实行夏时制。 昙花一现夏时制 一年时间就夭折 1919年9月初,距离夏时制改为正常钟点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天津媒体就迫不及待地传出了要在9月30日开始正式复原的消息。9月28日,天津正式发出更退时刻之令知,9月30日夜晚12点拨退至11点以符10月1日复元钟点。 历时半年的夏时制终于复原了,但刚刚适应的人们又要再度去适应恢复正常的时间次序,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已经不单纯是时刻的调整,甚至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平民的生活受到潜在影响,人们生活状态的混乱要远远大于节能的所得。于是,1920年天津停止实行夏时制。 谈到中国1919年短期实行夏时制就取消的原因,天津图书馆民国文献研究室的王向峰认为,天津老城区和九国租界并立,而租界被称为国中之国,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政令,当时政令见报后,各租界在具体细节实施标准和实施规范上难免出现不协调,因而造成一些不便也是很自然的事;实施夏令时的过程中协调方面缺少沟通;再有就是习惯的问题,长久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固有的时间和概念,从小孩到老人,从男到女,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生活习惯不是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就能改变的。 20世纪初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借鉴很多国外的知识和技术,一些人主张向西方那样引用夏时制。对于中国第一次实行夏时制,在人们心中它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事情在当时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并不适应,因而引起四面八方的反对之声,而在当时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 夏时制 走调的“胡琴”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一开始就说:“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这“生命的胡琴”不仅仅是上海一地的事情,天津当年为了夏时制的顺利推行也颇费了一番脑筋。1919年4月27日,天津劝学所将授课时间通知各校,由于钟点拨快一个小时,各校授课时间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实行,每日上午九点半起、下午两点半起作为授课标准时间。随后,工厂、医院、铁路、交通等地方也相应做了类似的调整。 实行夏时制本来是为了节约能源,与西方国家接轨,但天津实行夏时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里弥漫着混乱无章的气息。先说农村,长久以来,农村里的农民形成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比如像菜农这些靠力气干活的人习惯了看天象,菜农进城卖菜时出现阴错阳差的事情,富人家看手表跟着拨快一小时,而穷人家里看天象又是另外一个时间,在当时被称为贫富两部曲。 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交通、商业和一些经济部门、政府部门如果一旦出现差错,影响面就大了。事实上,当时老龙头火车站调度员在夏时制实行的最初几天,频繁出现因为对时间不清造成指挥不当、甚至差点出现列车撞车现象,幸亏发现及时被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有专家认为,当年天津试行夏时制是克隆外国,为什么国外要实行夏时制呢?据北京天文馆资料室的罗慎真介绍,根据太阳照射时间,北半球春分以后地球北极渐渐向太阳靠近,北半球昼夜长短逐渐拉大,春分那天从昼夜等长过渡到昼长夜短,秋分那天恢复为昼夜等长,过秋分后变为昼短夜长。为了充分利用白天时间,将钟表拨快一小时将延长白天活动时间从而节省能源。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