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23:02 城市快报 | |||||||||
天津地名与地域文化 地名与码头文化 - 谭汝为
清代以来,天津周边地区水灾频仍,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量难民挈妇将雏涌入天津。他们面前无非两条主要出路:一是收破烂,回收废品糊口;二是干脚行,扛包装卸养家。大批难民“闯码头”涌入天津的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地方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晋阳文化带到了天津。 以码头为特色的世俗文化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是曲艺,因而天津成为北方曲艺的大码头。码头文化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扛包上跳———这就是码头文化在天津民间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脚行胡同,在天津至少有两处,一在河北大街,一在中山路。1982年,前者更名为新胜利胡同,后者更名为自强胡同。原脚行胡同最初的居民,就是被封建把头剥削的搬运工人。天津早期脚行主要集中在三岔口、针市街、海河码头和盐坨地区等地。脚行把头们勾结官府,分界把持,形成封建割据的把头制度,大把头多为恶霸,残酷盘剥搬运工人,欺压百姓。 杨柳青年画、天津快板、泥人张等,把天津民俗文化张扬得淋漓尽致,坊间还流传着京剧大腕不到天津过一过就红不起来的说法。天津具有独特的人文背景,码头文化塑造了天津人热情、开朗、幽默的性格,因而天津被称为笑的故乡,在这里产生过马三立为代表的众多相声名家。 近代天津码头,产生了以“熬刑”、“械斗”、“割肉”而全国闻名的“混混儿”现象。天津混混儿,既是有组织的地痞流氓,也是本地盘内居民公共利益的保护者。他们为争地盘的群殴械斗,骇人听闻;但见到地面上鬼秤骗人和偷盗行为,则出头揭露或奋勇追捕;每遇火灾,会奋不顾身前往扑救;在为地方公益出钱出力时,毫不含糊;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还能为国家豁出性命———电影《老少爷们儿上刑场》就以此为题材。混混儿这个特殊的群体,是码头文化、平民文化、燕赵文化与游侠文化相互渗透而生成的一个畸形儿———集不法行为与侠义之举于一身,既遭人批判唾弃,又颇能得到几分敬重。 码头文化的流动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码头文化的竞争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危机意识和较强的求生意志;码头文化的多元特征,则赋予天津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适应能力。但也应看到,由于码头文化的主体成分是失去土地的北方农民,他们以“闯码头”的形式进入天津,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属于小农经济式的,在讲义气、抱团儿、性情豪爽淳朴之外,视野狭隘、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性格弱点也显而易见。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