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幸存者:我与死神擦肩而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14:01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9月11日电 10日出版的哈尔滨日报刊登了《一个哈尔滨人“9·11”的惊险经历:我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文章,文章作者回忆了当时自己的一些遭遇,全文如下: 作为中国广告协会代表团的成员,我与其他12名同行一起于2001年9月7日—27日到全世界广告业最发达的美国进行学习、培训和业务交流。
能够亲身经历和体验“9·11”,对我来说既是不幸也是万幸。不幸的是由于这次突发事件,打乱了我原定的培训计划,浪费了这次绝好的境外学习机会。万幸的是我虽然身处险境,但却毛发无损,全身而退,安全回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美国人能亲眼目睹“9·11”的也没有多少,更何况我是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哈尔滨。 2001年9月7日,我们乘坐美国AA航空公司的波音767飞机由北京出发,经停东京转机,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空飞行12个小时后到达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参观了闻名世界的“硅谷”和因特尔公司,造访了全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侨报》社,对美国的广告业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9月10日,飞抵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驱车驶往市区的途中,美方负责接待的季先生指着十几公里以外两个高高的建筑物告诉我们,那儿就是纽约的地标———世贸大厦双子星,也就是我们计划中要去的地方,而且门票都为我们准备好了,就是这价值13.5美元的门票,差点成了通往地狱的通行证。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曼哈顿知名于一部当时轰动全国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它实际上相当于纽约市的一个区,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小岛。岛上南北为“道”、东西为“街”,分为上、中、下三个城区,我们住在位于中城15街的中国教育部留学生培训中心,而著名的“唐人街”、世贸大厦和我们授课的地方都在下城。 9月11日这天和往常一样,天空晴朗,气候凉爽。用过中式早餐后,我们兴致勃勃地乘车前往下城。就在距世贸大厦几百米远的地方,我们看到世贸大厦中的一幢大楼冒出滚滚浓烟,路上车辆受阻,司机将车停在路边,我们急忙下车,向世贸大厦方向步行。这时街上行人面色从容,我行我素,犹如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因为大家当时并不知道事情原因,更没想到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大约10分钟左右,火势越来越凶,烈焰从窗户中蹿出,不时有人和物品从楼上掉出来。整个大楼就像一个硕大的烟柱,黑烟直冲天空。街上的人们大概意识到了什么,街面秩序出现了混乱。警报骤起,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呼啸而至,大批军警在街头设岗。与我们同行的美方负责人季先生意识到这决不是一般的火灾事故,而是出大乱子了。他要求大家不要继续往前走,立即撤离现场。望着近在咫尺的世贸大楼,无奈的我只能是一步三回头,临上车前用相机拍了几张现在认为非常珍贵的照片。由于道路堵塞,我们的车在拥挤的车流中蜗行,10分钟的路程走了近半个小时。 回到宾馆,大家急不可待地打开电视机。季先生的判断没错,世贸大厦的火灾是由于一架大型客机冲撞造成的。而且就在我们撤离现场几分钟后,第二架满载乘客和燃油的波音飞机又撞上了世贸双子星的另一座。大家顿时面面相觑,好险哪!然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两座一百多层高的庞然大物竟然在几分钟之内相继倒塌、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随即颁布了全国禁飞令。纽约上空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只有几架军用直升机在盘旋,偶尔有战斗喷气机低空掠过。纽约的地面交通也实行管制,下城区实行了戒严,连接曼哈顿岛的几座桥梁被严密封锁,所有车辆只准出不准入。联合国总部、帝国大厦等重要建筑内的所有人员撤离,由警察把守,坐落在世贸大厦对面的自由女神像也对游人关闭。 临近中午,老季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神情庄重地对大家说,由于突发事件,我们的培训计划必须调整,至于如何调整要与有关部门研究后再定。 吃过午餐后,我和几个同伴便挎上相机,壮着胆子走出宾馆,向世贸大厦方向步行。大厦虽然不复存在,但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很容易辨别方向。平日热闹非凡的大街上空空荡荡,不时有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响着刺耳的警报疾驰而过。除了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察外,为数不多的行人表情严肃,步履匆匆。由于燃烧和爆炸产生大量粉尘和有毒气体,整个曼哈顿岛乌烟瘴气,口罩成了最紧俏的商品。居民住宅临街的窗户上挂出无数面星条旗,楼顶的国旗也都降下一半,哀悼死难者。 应该说,美国的新闻报道工作是相当透明和出色的。几家电视台中断了正常的节目,对现场进行24小时的直播。除反复播发第二架飞机撞楼和双子星倒塌瞬间的录像以外,还不断发布清理现场、救治伤员及其他领导人活动和事态发展等新闻。到了晚上,事情真相逐步明朗:经过精心策划,数名受过专门训练的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民用客机,其中两架分别撞击世贸双子星,一架撞击了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另一架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劫机者和机上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葬身火海,无一生还。一时间,留着大胡子、身着长袍、头系围巾的阿拉伯人成了人们攻击的对象。据媒体介绍,“9·11”以后,阿拉伯人被袭击的事情时有发生:一名阿拉伯青年9月12日在街头被枪杀;航班恢复后,还发生了数起由于有阿拉伯人乘机而导致其他乘客拒绝登机的事件。 除了交通瘫痪以外,纽约全城的通讯也中断了好几天。宾馆大厅的公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但无一能接通。手机也失去了作用。步行到几公里外的邮电局,还是打不通。直到9月13日,我们离开纽约到了波士顿才拨通了国内电话,让家人、朋友及单位的领导好不着急。 “9·11”事件后,我们的出访日程受到了影响,培训计划被迫调整,但美方还是非常尽力,使我们基本完成了此次出访任务,并按期回国。在洛杉矶机场,我们受到了异常严格的安全检查,所有的行李必须打开,包内的物品翻了个底朝上,就连指甲刀都成了违禁品,简直是草木皆兵,安检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最令人难忘的场面是当飞机安全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的时候,飞机上几百名乘客不约而同地长时间热烈鼓掌,互不相识的乘客之间握手致意,共同为安全回到祖国而高兴万分。 “9·11”已经过去三年了。回想起三年前的那天,那惊心动魄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每当别人问我当时的感受时,我真的有些茫然,是害怕?恐惧?愤怒?悲哀?似乎都有,又似乎都没有,就当是一场永远都忘不掉的噩梦吧。(作者:王坚) 相关专题:“9-11”三周年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