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我什么时候离开过文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10:16 新民周刊

  撰稿/燕 舞

  9月26日上午,复旦大学中文系为自己的校友举办了“卢新华新作、长篇小说《紫禁女》研讨会”。当晚,卢新华 还作了《文化冲突与美国华人作家》的演讲。研讨会上,连日来奔波于南昌“首届新移民作家国际笔会”和第13届世界华文 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卢新华,很想提神:“我要喝茶。”

  研讨会由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主持。26年前教他们文艺概论的吴中杰教授原准备写文章,但因为许多意见和看法 与陈思和比较接近,故还在考虑。他完全同意陈思和的意见,认为《紫禁女》在显性故事层面上叙述的是一个含有世俗气息的 好看故事,熔生命奥秘、男欢女爱、身体告白、异国情调、情色伦理于一炉,可以当一部畅销的时尚小说来读,而在隐性结构 里,它却沉重地表达了一个打开先天封闭限制,走向自由开放的生命体所遭遇到的无与伦比的痛苦历程。但他“希望以后介绍 新华不要老提《伤痕》,还要有《紫禁女》和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也认为原定题目“石破天惊”太露,“紫禁女”太隐,“ 幽闭的女人”可能更好;书中作为附录的陈思和的评论应该调整为序言。南昌大学教授陈公众则提出了“《紫禁女》有主题先 行之嫌”的商榷意见。

  回首《伤痕》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全文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100多万 份的发行量,对极左政治思想路线和运动给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的深刻揭露,“全国读者的眼泪足以流成一条河”的盛况 ,使卢新华作为“伤痕文学第一人”迅速载入当代中国文学史。甚至有论者把它和苏联作家爱伦堡的《解冻》相提并论,盛赞 它“表达民心、传达民意、伸张民权”。

  早在1970年代中期从山东曲阜驻军某部五连侦察班退役,分到江苏南通柴油机厂做油漆工时,喜欢读哲学书籍和 写新诗,并经常向报刊投稿的卢新华就认准了,“诗歌太雅,工农兵不大喜欢,欣赏不了。小说的容量则比较大,无所不包” 。所以,1977年底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后,他决定将自己的兴趣转向小说创作,而《伤痕》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小 说是虚构的,但却引起了巨大的共鸣,陕西省西安市曾有一位读者写信告诉卢新华,说她与小说里的主人公同名、同姓、同龄 、同样的遭遇……其实,虽然卢新华自己出身于“红五类”家庭,但他却一直对“黑五类”的子弟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怀着 深深的悲悯和同情。卢新华也提到,他在农村插队时曾看到有个县中的高材生就因为出身富农家庭而读不成书,经常挑着粪担 在乡间田陌走来走去,心上曾很不是滋味。他认为,他所以后来会写《伤痕》,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继承了母亲的同情心 。卢新华因此也说:“悲天悯人的情怀应该是搞文学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

  这个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新生于是一夜成名,成为“文革”后首批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 市青联常委、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但26年前的一举成名还是让卢新华感慨万千,“《伤痕》写完后,我曾请个别老师和同学提过意见,但反应并不热 烈。大家都认为,这个小说虽然还感人,但决不会发表出来的”。卢新华很沮丧,只得失望地将手稿锁到了抽屉里去。

  后来,班级里出墙报,同学倪彪找卢新华要小说稿,卢新华来不及另写,才不得不将《伤痕》交出去,结果被处理成 头条贴在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四号楼底楼拐角处的墙壁上。卢新华当年同班同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陈思和看后,则用刚从吴中 杰教授那儿学来的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写了篇评论。校园内的争相观看引起《文汇报》编辑的注意,但稿子拿去后,也花了三个 多月的时间广泛征求意见,才最终刊登出来。其间,卢新华在同学鼓励下曾向《人民文学》投稿,但很快便收到了退稿信。所 以卢新华事隔多年后仍对母校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就不是简单的客套了。

  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卢新华被分配到和他有着深厚渊源的《文汇报》社工作。然而,在《文汇报》受到种种 优待的卢新华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辞职到深圳蛇口和友人创办了一家实业有限公司。因为他觉得自己喜欢的不是新闻而是创 作。于是,“中国文人下海第一人”的称号又由一些媒体赋予了卢新华。“其实,就我所知,文人下海比我早的还大有人在… …”,卢新华说。

  “骆驼祥子”

  大学一年级看过的美国电影《阿波罗登月飞行》,曾让卢新华“心里一愣一愣的,也特别好奇,就想看看资本主义究 竟是怎么回事。同时,也想换一个新的视角来看中国,反思中国文化”。这样,拿着从浙江文艺出版社预支的1000多元《 森林之梦》的稿费,卢新华又辞去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自费去上海外国语大学读托福,后来又凑足了500多美元, 于1986年9月远走美国自费留学。下飞机后,原来答应接机的同学没来,幸亏飞机上遇到一个杭州小伙,他领着卢新华住 到了他的一位亲友杜医生家,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从国内带来的500多美元,光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注册就花了300多,没有钱租房子了,卢新华只能在杜医生 家能赖一天是一天。当时的卢新华可真是想钱想疯了,“走路看到地上一张纸,我也会捡起来,希望会是一张百万英镑”。

  虽然在杜医生家有免费吃住,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杜医生家离学校来回有5个小时路程。卢新华一路乘过去, 常常晕得头昏脑胀,总要在草坪上躺上半个钟头才能去上课。于是,卢新华下决心搬到学校附近去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 有时间打工。他在学校附近所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踩三轮车。当年这个消息传到国内,许多人都说“卢新华怎么在美国混不 下去了,都成骆驼祥子了”。也有人怀疑说美国哪有三轮车啊。卢新华告诉记者,学校附近有个小镇叫西木村,人称“小巴黎 ”,“有点像我们复旦旁边的五角场那种地方”,有十几家电影院,游客如织。“小巴黎”一到周末就道路封锁,三轮车于是 成了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

  “你会骑三轮车吗?”三轮车公司老板问。“会。”“会修理吗?”“会!我家里就是开自行车行的,进口的德国车 、法国车我都会修。”就这样“连蒙带骗”,卢新华应聘成功。但三轮车“踩上去的感觉和两轮车大不一样,我用了十几分钟 的努力才渐渐适应”。

  第一晚踩三轮车就出师不利,等了几个小时都没有客人,还吃了一张警察开的罚单。正在无比沮丧和绝望的时候,忽 听到有人朝他大声喊“Taxi,Taxi”。卢新华明白是喊他后,忙兴高采烈地把车骑到马路对面去。后来,客人给了他 25美元车资,另加20美元小费。卢新华犹豫了好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高高兴兴地收了下来。

  “我发现踩三轮车很适合我,可以晚上做,可以周末做,不需要去学校外面太远的地方。还可以锻炼我的英语听说, 帮助我了解美国的风俗民情”,说到这里,卢新华眉飞色舞。“当时你去踩三轮车真的就那么豪迈吗,一点点没面子的感觉都 没有吗?”记者对他的坦然有点半信半疑。“说一点想法都没有,那肯定是假的,但我的压力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东方。 总有人在传着,看看,卢新华怎么混的,从一个作家变成骆驼祥子了……”

  一起同校读书的几个中国同学,一到周末,也常赶到西木村来远远地站着,静静地好奇地打量卢新华踩三轮车。卢新 华早就习惯了这些目光,并不以为意,内心里反而更觉得放下一个作家的身段,卸下身上所有的光环,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重 新从头开始,对于人生,对于文学的至关重要。“当时,踩三轮车的基本都是美国白人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觉得这活儿既锻 炼身体,又能挣钱,所以干起来都很开心”。卢新华踩三轮车时通常喜欢再加一个拖斗,最多时可以坐12个小孩子,当三轮 车从斜坡上滑冲下去时,有时,卢新华会撒开把儿,高举起双手,做出百米冲刺的姿态,于是引逗得满车的孩子一阵惊呼…… 当然,有时当卢新华躬着腰吃力地踩着车子时,孩子们也会商量着从车斗里一起跳下来,一下子作鸟兽散,分文不给……只留 下卢新华停在当地,一脸的茫然,继而是苦笑。

  相当于在校园内两倍多的打工收入,让卢新华在读书期间一直坚持着这份工作。半年多后,他的太太来到美国伴读, 从此,西木村周五、周六的夜间12点左右,便又多了一个黑头发的中国女子为踩三轮车的丈夫送盒饭的身影。

  赌场发牌

  记者面前的卢新华蓝衬衣白西裤,再也不是初中那个1米3、被同学反讽为“美国大个”、校长抱在怀里看电影的小 家伙了,温文尔雅的样子让人很难和赌场和发牌员联系起来。港片留给我们的赌场印象总是和黑帮、暴力相联。卢新华又一次 澄清,他工作的赌场不是国内一些媒体以讹传讹的拉斯维加斯,而是洛杉矶一家管理规范的大赌场,那里只玩扑克牌。

  踩三轮车掘得第一桶金后,卢新华回上海买了一套1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其后,他便做起金融和期货,也买过股 票,但都相继失败。三个孩子的生活负担也让他必须再找一个高收入的工作,于是他选择了赌场发牌员。理论上,一个发牌员 的年收入至少可以是餐馆打工的两倍左右,更重要的是,人们说赌桌上选女婿,人性的弱点常常可以在赌桌上表露无遗,对于 观察人生百态很有帮助。如果单纯为了声名好听,卢新华其实是可以去做报社记者的,但他终于还是没有那样做。

  做赌场发牌员的另一个好处是思考的问题与工作可以分离,只要发牌不出错你想什么都可以。在发牌的间隙,卢新华 一遍又一遍地看了《金刚经》、《道德经》、《易经》等杂书。一次,一个友人在赌场遇见他,忽然大叫起来:“看啊,真滑 稽,居然有人在赌场里读佛经!”正是这样特殊环境中的特殊阅读,使得卢新华谈起“道心、童趣、禅悦”来头头是道。他的 新书《紫禁女》中与主人公石玉有关系的吴源、常道和姑姑身上都分别有着儒、道、佛的痕迹。

  “你一心二用,发错过牌么?”记者还是禁不住问。“当然有,甚至还有拿错筹码的时候。但我的主要特点是发牌速 度比较快,不瞒你说,我曾是个高级发牌员”,卢新华就差一副扑克牌真刀真枪地演示了,记者也错过了这个眼福。

  做发牌员对卢新华最大的帮助是看到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在人性方面的充分展示。比如,中东人容易发脾气, 犹太人吝啬不肯给小费,白人在桌上的表现通常很沉静,也很绅士,但小费一般,中国人比较爱面子,给小费完全是随大流… …“赌场也像用兵打仗一样,需要斗智斗勇,怎么压赌注怎么诈赌都有学问。很好玩,有时真觉得是在看戏,还有人付你钱。 当然,有时赌客输了钱也会迁怒于发牌员,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把你当作他或她的克星。这时,你就得学会逆来顺受, 否则,如果和客人吵骂起来,你这份工作也就算是做到头了。”

  见惯了赌场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加之又有学了佛法后的种种体悟,卢新华在赌桌上常常产生种种“幻觉”,当一个人 赢了很多筹码时,他常常会发觉那人的背后早有人提着口袋在等着收取。所以,在给大学生作演讲时,卢新华语重心长地告诫 他的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赌博。你和赌场对赌,赌场永远是赢家。因为它是拿相对的无限来对你的相对的有限。你要想赢 赌场,只有两种条件下才有可能一是你的赌本必须大过赌场许多倍,二是你一生只去赌场赌一把。”

  靠着做发牌员的工作,卢新华离他梦寐以求的“以商养文”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所以,这几年来,他终于有机会以一 个自由职业者的身份静下心来,完成了借石女反观百年中国的呕心沥血之作《紫禁女》。据复旦大学李安东副教授介绍,今年 9月下旬,威海举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年会上,曾对该作品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人士发言踊跃,争先恐后,原定结束的时间也 一拖再拖,获得了相当热烈和正面的反响。“时机成熟时,我会把赌场写进小说的”,结束采访之时,卢新华这样说。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