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经济形势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18:49 河南报业网 |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抓住入世机遇,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优化环境,国民经济与全国一样,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从四季度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好形势可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预计全年可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前三季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增速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3%、11.4%和10.1%。综合分析第四季度发展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9%以上,可超额完成“保八争九”的预期目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秋粮在多灾的情况下仍获较好收成,预计产量为1886万吨,比上年增产6%左右,弥补了夏粮的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175万吨,比上年增产1.3%,连续5年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预计全年油料产量为423万吨,比上年增产16.7%。畜牧业持续发展,奶业发展势头强劲,前三季度肉蛋产量同比增长5%以上,牛奶产量同比增长80.3%。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工业生产速度逐季攀升。前9个月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2.6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3.4个和2.1个百分点,创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同期最高增速。特别是进入三季度后,工业生产明显提速,7、8、9三个月,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9%、18.3%、19.9%。预计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接近11%。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一是电力、煤炭、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前9个月,发电量增长12.5%,原煤、十种有色金属、汽车、畜肉制品产量分别增长20.8%、38.7%、42.1%、20%。二是大中型企业的拉动作用逐季增强。前9个月完成增加值563.82亿元,同比增长10. 7%,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2.8个和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1%,拉动工业增长9.67个百分点。安钢、洛轴、宇通、神火、许继、新飞、双汇、华英等重点企业总产值增速均达到了20%以上。三是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明显加快。前9个月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3.3%,神马、安玻、万方、新飞、瑞贝卡等重点出口大户已提前完成全年出口目标。四是新产品开发取得积极成效。前9个月实现新产品产值增长27.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5%,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2.1%,货物周转量增长6.2%。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均达到两位数的增幅,预计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左右。 二、经济增长的质量逐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比较好。前9个月限额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5,同比提高5.8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20.1%,39个行业大类中有35个行业盈利,28个行业效益好于去年同期,企业亏损面同比缩小1.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0.8%,尤其可喜的是,前几年形势非常困难的六大国有重点煤矿全部扭亏为盈,其中永煤集团前8个月盈利达1.2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止降转升,前9个月达到39.3亿元,增长18.8%。如果这种趋势能够保持下去,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有望达到或突破15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3.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1%。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9.4%和13.1%,农业税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因素增长1.6倍,企业所得税增长10.6%。不少县乡财政在农村税费改革中,挤掉了一些过去虚收空转的水份。如果后两个月工作力度再大一些,预计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望突破300亿元。金融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商业银行收息状况进一步好转,不良贷款率有所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前9个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288.39元,同比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6%,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4.19元,增长20.3%,全年预计增长15%。截止9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新增470.56亿元,同比多增91亿元。 三、投资、消费、出口都保持了较强的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前9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663.17亿元,增长16.3%,集个体投资增长8.8%。在国有单位投资中,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业和文教卫生体育业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行业,三大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3.2%、47.9%和39%,合计完成投资296.1亿元,占国有单位投资的44.6%,拉动国有单位投资增长17.2个百分点。在国债贴息资金的带动下,工业技改投资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累计完成投资101.83亿元,增长28%。初步预计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考虑到国家为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之后几个月我省一些大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加快,经过努力,全年有可能完成12%的预期目标。市场销售总体平稳。前9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25.83亿元,同比增长10.4%。计算机、空调器、手机等产品销售量大幅增加,水泥、铝、钢材、化肥等生产资料销售较快增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外贸出口增速加快。4月份以后,外贸出口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单月出口额均在1.7亿美元以上,其中9月份当月出口额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到2.04亿美元,增幅高达45.5%。前9个月,外贸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13个和8.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6.6%。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加工贸易出口增长36.2%,民营和集体企业出口增长10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83.7%,铝及铝材、铜材、棉纱线等大宗商品出口分别增长121.7%、49.6%和147.5%,其中电解铝出口达到28万吨。特别是我省通过中粮公司已与印尼、越南、新西兰、菲律宾等国签订了5.8万吨磨粉小麦出口合同,年内将陆续交贷,实现了我国冬小麦首次对外出口,对我省调整农业结构、迎接入世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家调控得当,加上部分农产品因国际市场价格回升,国内外价差缩小,实行配额的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累计进口量均大大低于我国入世承诺配额量,我省31.4万吨配额已退回国家12.76万吨,入世第一年,从整体上看,国外农产品未对我省农业形成严重冲击。 四、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粮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优质专用小麦初步形成了区域化栽培、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播种面积达到2170万亩,比去年增加656万亩,其中一半在播种前就拿到了订单。优质专用玉米等优质秋粮面积达到2598万亩,比上年增长28%。扶持了一批粮食加工重点项目,全省小麦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形成了我省特有的深加工产业链。从澳大利亚引进600多头高产奶牛和先进设备,良种畜禽覆盖率和规模化养殖比重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优质畜产品比重达到60%,肉类加工能力新增20万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继续增加,预计全年达到7000万亩左右,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7.2:32.8调整到今年的65:35左右。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更加明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结构调整标志性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中省工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的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28.1亿元,有效地引导了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安全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一批重大专项和产业化项目陆续启动。尤其可喜的是,全省各行业、各省辖市都涌现出一批机制新、产品新、管理好的企业,正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商贸流通方式不断涌现,超市、连锁店等新型业态快速增加,普尔斯马特、凯利农万货、百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先后入驻河南。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三点一线”重点景区主体工程即将全部建成,南太行和豫西伏牛山区连线连片开发已经展开,“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全省旅游收入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8.9%。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健康成长。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44.7万人,比上年净增8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私营企业户数、投资人数同比分别增长20%和18%。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预计今年城市化率可达到25.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推进最快的一年。 五、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截至9月底,今年新争取国债资金27.48亿元,由于投资计划下达较早,国债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投资520.39亿元,占总投资的83.82%,预计年内在建国债项目可完成总投资的90%,与国家签订责任书的国债项目可完成95%以上,绝大多数项目能够干净利落地建成投产。重点项目进展比较顺利。西气东输主干线正按计划有序推进,支线和城市管网项目年底前大部分可陆续开工;郑州至少林寺、新乡至郑州、驻马店至信阳等续建高速公路建设进度逐步加快,其中焦作至省界、周口至省界、洛阳至大安三条高速公路预计年底可建成投运;濮阳至鹤壁、席庄至薛店、郑州西南绕城三条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如果叶集至信阳、南阳至邓州等项目能如期开工,全年有望实现新开工600公里的目标;沁北电厂7月底已经实质性开工,永城电厂、登封电厂也已具备开工条件;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5亿元,年内有望如期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城市电网改造年底前也可全部完成;平煤集团十三矿、鹤壁冷泉矿已投入生产,永夏矿区城郊矿、平煤集团十一矿预计年底可以试生产;义马煤气化工程通过开拓市场,增加用户,预计年底日用气总量将达到60万方,可实现单系列满负荷运转;陈族湾、大港口圩区整治,淮干白露河口治理工程基本结束,大洪河综合治理工程、小洪河治理工程有望年内开工;省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郑州大学新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6000名新生已经入住,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病房楼可于年内建成。预计全年新增主要能力:发电装机35万千瓦,煤炭生产能力240万吨,公路2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5公里、二级公路150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181万吨/日。 六、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变化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积极变化,进入三季度后,更加明显。一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扭转了连续几年持续低迷的局面。前9个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43.9%、121.7%和16.1%,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合同利用外资全年计划目标已于8月份提前4个月完成。同时,利用外资项目中,大项目明显增多。呈现这种好势头的主要原因是2002年经贸洽谈会签订的大项目较多,而且落实的工作力度较大,项目合同率、资金到位率较高,目前33个签约项目中已有28个开工建设或正在编制、报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二是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幅打破了连续几年徘徊不前的格局,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前9个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577.38亿元,同比多增170.2亿元,预计全年新增贷款可达650亿元以上,增长21.7%,增幅为近年来最高水平。特别是今年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下放取得较好效果,工业短期贷款新增145.55亿元,同比多增124.49亿元;农业贷款新增100.49亿元,同比多增45.5亿元。三是价格水平稳中有升,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受政策性调价以及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和收费的上涨拉动,前9个月平均,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3%,预计全年上涨0.5%左右。四是粮食促销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4亿元用于老库存粮食销售差价补贴,7亿元用于新收保护价粮食的价内补贴,既促进了粮食销售,又保护了农民利益。4月锁定超储库存后,全省销售粮食108亿斤,预计年底促销压库135亿斤的任务可以完成。五是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作用增强。 七、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投入大幅增加,前9个月,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分别增长45.1%和73.3%。“两个确保”得到较好落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工作顺利开展,全省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111.6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预计全年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率稳定在90%以上,三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45万、500万和680万。加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拓宽了就业领域,延长了就业年龄,加大了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劳动力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加快实施高校扩容工程,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重组成立了河南科技大学等7所院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比去年扩招2万人。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普九”成果继续得到巩固。支持了35所优质高中建设,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发展到4400所,在校生达65万人,黄河科技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实施,水污染、烟尘和粉尘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南阳、郑州、洛阳三市试用车用乙醇汽油工作进展基本顺利,部分城市大气质量有所好转。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预计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控制在6‰左右。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今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政策、部署,结合河南实际,合理确定经济工作重点,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我省经济物质基础、内在活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经济工作的决策是正确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依靠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抓住新的机遇,持续实现“两个较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看到今年形势比较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受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收购实行价内补贴等政策性增收因素拉动及部分畜产品价格回升影响,前9个月,农民出售农畜产品现金收入增加额占全部现金收入增加额的比重达到67.5%。由于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过农产品涨价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如果没有新的增收因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很难长期维持下去。二是部分行业经济效益不理想。受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下降影响,前9个月,石化、纺织、国防工业盈亏相抵后,分别亏损4843万元、6290万元和2627万元,冶金、医药、机械、电子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减少60.3%、10.4%、16.2%和71.8%。三是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我省城乡集个体投资增长虽比预想的要好,但受体制、环境、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前9个月累计增幅仍低于国有单位投资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今年计划开工的一些大项目,如永城电厂、登封电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冠30万吨燃料乙醇、开封炭素,以及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尚未正式开工,而已新开工的沁北电厂、许平南高速公路、濮鹤高速公路等项目还没有形成大的工作量,影响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的增长。为完成全年投资增长的目标任务,在今后两个月内,一方面要把握好国家在县城电网改造、县乡公路建设、退耕还林、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业等方面提前对明年投资进行预安排的有利时机,做好工作,使一批条件成熟的大项目尽快开工;另一方面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特别是高速公路、电厂项目,要千方百计完成较多的工作量和投资量。从长远看,除抓好国债项目和重点项目外,还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打破部门垄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快启动民间投资。四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随着企业兼并破产力度的逐步加大,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数不断增加,预计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将达到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比去年高0.2个百分点,全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且“4050”人员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均超过三分之一,再就业难度较大,预计今年再就业率仅为40%,比前几年平均水平下降5个百分点。加之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刚性上升,以及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县乡财政收支矛盾较大,一些地方“四乱”现象仍很严重。另外,自7月份以来出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增幅下降,以及最近住房消费贷款增速放慢的情况也需引起关注。 来源:河南省政府 相关专题: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