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殷永纯:从北大才子到乡村教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11:49 中国《新闻周刊》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本刊记者/何晓鹏

  中国人的精神重构调查

  你认为公益精神是我们的社会现在非常需要的吗?是 6070 否2514

  当一个人热心帮助他人的时候,你是否怀疑过他/她的动机?是 2648 否5936

  你参加过某种公益活动吗,比如义工、志愿者等? 是 3485 否5099

  殷永纯现在应该算是一位“职业志愿者”,他准备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农村教育的事业中。当然,前提是一切都能像他设想的那样发展。

  偏远乡村的热闹与寂寞

  要在地理上标示复新学校,前面要加上一串很长的定语——安徽省阜阳市涡阳县高公镇吕湖村。这个由殷永纯等志愿者们创立的学校,在偏远的乡村角落演绎着自己的热闹与寂寞。

  再过几天,就是殷永纯27岁生日了。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他,现任复新学校校长,在这个还未取得办学资格的乡村学校里,殷永纯既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家长。

  见到殷永纯时,他身穿白T恤、牛仔裤,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干干净净的还保留着一种学生气质。很难看出安徽农村的四年岁月在他身上所留下的印记。

  “我走上志愿办学这条路,当时纯属偶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冲动。”没有人预料到这个当年的陕西省高考文科榜眼,会到一个偏远的农村教书,包括他自己。在大二时,他还在日记中写到,希望有一天可以到外交部工作。

  殷永纯毕业后曾在深圳一家外资企业做销售,然后又回到北京,准备学电脑充电。当时正赶上中央党校的一份报刊招人,殷永纯应聘了,他希望在那里学习洞悉中国政治,但枯燥的版面编辑工作让他有些失望。

  2000年3月,殷永纯在北大遇到一位青年——杨华,来自安徽利辛县新桥村。杨华于2000年1月在新桥村办起了复兴学校,但因为没有老师,他就到北大来找。杨华向殷永纯介绍当地农村如何贫穷,教育如何落后,他还向殷永纯讲述了自己办学的艰难经历。

  杨华说的话,让殷永纯感到惊讶,也怀疑,他决定到新桥村看看。

  2000年6月,殷永纯向单位请了假,来到了新桥村。他为眼前的景象而震惊了。

  三间极其简陋的小屋四面漏风,几张高矮不齐的破旧桌椅斜斜摆放着,十几个孩子满脸土色,背着双手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地面淤积的雨水散发着刺鼻的臭味。昏暗、简陋。

  孩子们问他北京什么样,问他将来他们是否也能上北大。孩子们为招待殷永纯拿出了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在那里,殷永纯突然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不再是城市里可有可无的人,在这个偏远的农村他可以大施拳脚。

  本来只请了几天假的殷永纯,在新桥村待了28天。临走那天,孩子们送殷永纯送得很远,他们问殷永纯会不会回来。

  回北京的火车上,他想起孩子们问他将来能不能上北大,但他除了痛快地说一声“能”之外,什么都没做;他想起他在新桥村与杨华整夜谈论孩子、谈论学校;他想起他对杨华说:“要不,我来这里教书吧,这里比城市更需要我。”

  殷永纯在选择,很艰难。他总能想起送他那天孩子们不舍的目光,总能听到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回响“大殷哥,你还会来么?”殷永纯辞掉工作,捆好行李,2000年9月1日,回到了复兴学校。

  殷永纯说,那些日子他翻看着自己的日记,发现尽管自己没定过什么目标,但他一直渴望能做些事情,既然党校的工作并不让他留恋,他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到农村做一个志愿者,而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教育是他完全可以胜任的。

  “我相信我正在积聚力量”

  到了新桥村后,一切都变得具体起来。

  如果说为孩子而辛苦让殷永纯甘之若饴的话,很多与教育无关的困扰却让他感觉到了痛苦。很多人见殷永纯不要工资来农村教课,非常不理解。甚至有些人还怀疑他不是北大毕业生,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来这里骗饭吃。面对这些,殷永纯感到委屈,他曾几次想过离开,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已经与孩子们有了感情,觉得这些孩子就像他自己的孩子。

  殷永纯在日记中对自己说“我相信我正在积聚力量,无比的力量,根本没有人阻挡得住我……只要给我时间,我一定会造就出一只真龙。”

  随着时间的流逝,殷永纯以自己的行为赢得了学生家长和村民的认可,他们开始信赖他,请他到家里吃住,和他说一些只会跟亲人才说的话。尽管殷永纯没有工资,但他从没有衣食无着的感觉,在安徽生活的第一年,他有时一周花不到两块钱。

  很多志愿者在看到有关殷永纯的报道后,相继来到复兴学校。学校的影响日渐扩大,当地政府对这些志愿者也非常重视,并把当地的淝东中学合并给复兴学校。复兴学校的规模一下增加到500多人,附近的村镇也都把孩子送到这里。

  但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次转折。第一次是殷永纯与杨华的分道扬镳。殷永纯希望把学校办成公益性质,并把这个学校向西部贫困地区推广。而杨华只想办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校。追求的不同使两个人的合作在一年之后终止,杨华带着社会为学校的捐款离开了复兴。

  第二次转折则直接导致了殷永纯离开了复兴学校,也促成了复新学校的诞生。公益性质的复兴学校在规模扩大之后,引起了社会关注,还有归国人士特意为之建立了董事会,但因为董事会与学校的矛盾,且学校里的志愿者和当地老师矛盾频发,最终导致殷永纯等人离开了自己为之奉献两年的复兴学校,在吕湖村和另外五名志愿者创立了复新学校。这个事件也使殷永纯决定学校只能由志愿者来办,来管理。

  那是2002年8月27日,复新学校创立的日子,对殷永纯来说一切刚刚开始。

  田野中的乌托邦?

  “搬到了新校址,难,苦。从高公镇上往回走时,眼泪突然夺眶而出,能找到的安慰太少了,感觉自己仿佛在大海上,责任太重,但帮助自己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种孤单使我怆然泪下。食堂,住宿,招学生,经费,一座座大山。”这是殷永纯在2002年8月27日所写的日记。

  复新学校刚建立时,只有20多个学生,他们是殷永纯从复兴学校带过来的,老师则只有殷永纯等六个志愿者。但他们决定吸取以前的教训,办一个纯粹由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学校。

  8月31日,学校开学,学生寥寥无几,每新来一个学生都会让殷永纯高兴不已。“早上原说要来四个高一的新生,我高兴了一天,可他们答应下午过来,却让我空等到天黑,我端了凳子坐在校门口,等到暮色沉沉。”

  刚刚成立的复新学校除了一座免费让他们使用的未竣工的三层小楼外,一无所有,一日三餐也非常简单,面糊、干馒头,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殷永纯告诉记者,从复兴学校开始,先后有近百个志愿者来到这里。这些志愿者在来的时候大多是因为感动和激情,等这种感动和激情被现实消耗掉后,很多人就离开了。留下来的已经不是那种常规意义上的志愿者,他们已经把农村教育看成可以终身从事的事业。

  殷永纯告诉记者,如果可能他会作一辈子志愿者。他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或者一直就有,只不过越来越清晰了。他说之所以会这样决定不是因为他们多崇高,想奉献,而是他们在做的过程中看到了公益教育事业的前景。

  在记者去时,复新学校已经创办两年多了,学生也超过三百人,志愿者也从当初的6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20人,不久之前他们还接管了邻村的一个学校。

  高三班学生刘继龙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的设施不如别的学校,但其它的不低于他们。”记者接触的几个高三、高二的学生都如此说,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很多农村孩子所特有的那种羞涩和封闭,相反倒能感受到即使城里孩子也未必具有的“思想自由”的氛围。

  由志愿者管理、授课,由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外围”志愿者们募集资金维持学校运转,这被殷永纯称为志愿者办学模式。他说下一步他要把这种志愿者办学校的模式推广到全国,特别是西部比较贫困的地区去。■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