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珠三角1793年到2003年的镀金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15:47 新周刊 | ||||||||
200年来,珠三角贪婪地把发达世界的建筑景观和符号揽到自己的怀抱,这是它向往全球化的特有模式。从西洋风格、先锋派建筑到迪斯尼乐园般的富人住宅,从农民村到国际会展中心,都能在这一片用金色装饰起来的土地上找到立足地。 1793年、1839年、1958年和1992年,对于广东珠三角来说意味深长,彼此之间穿插着一条历史之链,链条的开始或中间可能被涂上了红色,最后却是金色的,充满着财富的炫耀
当土地被建筑符号所覆盖时,对于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们来说,建筑意味着什么?是可以炫耀的符号资本,是可以出租的屋村,是梦寐以求的安乐窝,是规划部门的容积率,是建筑师值得自豪的作品,是城市建设的成就——人的财富状况决定了建筑的风格走向。 炫耀财富的诀窍 1793—2003 1793年,大英帝国使团在马嘎尔尼率领下踏上了广州的土地。站在马嘎尔尼的“原点”(下榻公馆的位置)隔江相望,200年前广州城的天际轮廓线,在100多年以前就戛然而止,随着十三行和商馆区在19世纪末期毁于大火,马嘎尔尼所看到的那个广州城便只留存在外销画当中。今天,广州历史的源头起始于租界时期的沙面岛,它的西端是庞大的白天鹅宾馆,它的东端则依次可以看到文艺复兴风格的粤海关大楼和装饰派风格的爱群大厦,当年著名的海珠石早就被延伸的岸线埋没。当年广州的“中国公馆”已经变成了白云山脚下“欧陆风格”的大型别墅群“鸣泉居”。 从前还在“中国宫殿”里躲闪的“西洋风格”现在已经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泛滥成灾。那些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被命名为“白宫”或“国会大厦”的建筑,通过改头换面的大理石罗马柱、铸铁窗花、裸女雕塑以及耀眼的装饰纹样,在具体书写着“现代性”与“国际化”的定义。到了2003年,财富步履蹒跚地在广东珠三角现形,并获得了相对合法的地位,炫耀之风很快就转变成了难以遏制的珠三角的集体无意识,炫耀本身也迅速成长为一门不断增值的产业。整个珠三角就组成了全球化当中一个“国际化”的想象共同体。 保护身份的战斗 1839—2003 1839年1月6日,湖广总督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委任为钦差大臣,赶赴广东督办烟务。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1840年前后的那些日子里,珠三角的本地人心目中可怕的敌人是从嘉、潮、惠一带移民进广东西部的客家人,因为彼此之间要争夺种种资源,从丧葬的风水到耕作的田地、村舍与水源,甚至包括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都在必争之列。到了咸丰年间终于爆发了惨烈空前的土客大械斗,延续了十多年,残酷的复仇行为也导致了最早流落海外的华工现象。随着北美淘金热的兴起,广东四邑一带农民便只身下远洋求发展。 距离省城广州西南方不到150公里,便是珠三角西部的典型侨乡——开平。今天的开平最让人称奇的景观便是随处可见的昔日碉楼,上半部是西式的,让巴洛克、文艺复兴、古罗马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符号竞相拥挤在一起,下部则是坚固单调的“军事要塞”。西洋化的碉楼建筑是珠三角第一波“国际化浪潮”的有力见证。许多年过去了,华工们在北美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变成“衣锦还乡”的金山客,回到父母的故乡来大兴土木。金山客意味着有钱,所以他们成为兵匪觊觎的绑票对象。碉楼混合了抵抗动乱与荣耀乡里的双重目标,于是它们便建造得既像豪宅,也像囚牢。然而,作为豪宅,它们太过炮楼化了;作为囚牢,它们又太过华美。这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其诉求:炫耀和保护财富。碉楼于是成了唯一的“财富安全岛”。这样一来,金山客就创造了一套有效的炫耀性与保护性同时并存的建筑符号,其编码与解码程序是:金山客—北美—西洋帽子—财富的象征—回乡建屋—保护与监视—碉楼—叶落归根—荣耀乡里。 开平碉楼所象征的那场竞赛并没有停止,坐落在一望无际的芭蕉田后面的“豪华孤岛”正从珠三角的背景中争相而出,在第二波“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展开。建筑的符号竞赛表现在第一层面,在地产商之间比赛对命名的较量,他们要创造一种超越现实的“异国生活图景”,从夏威夷到加勒比,从罗马花园到巴黎塞纳河,从威尼斯到黄金海岸,全球范围内的名城胜地便成了激发命名想象力的源泉。第二层面,消费者之间比赛对理想生活模式的追逐。人们不仅在购买供人居住的房屋,还在购买整个世界的幻象。坐落在珠三角冲积平原上的“豪华孤岛”,已经被尽可能地放大成所谓“上流阶级”的典型庄园。今天豪华建筑的主人们焦虑的不是兵匪,而是稍纵即逝、难以确定的“财富身份”。新富们在符号—身份—财富的固定搭配中寻找到了方向感。 城中村的博弈规则 1958—2003 1958年4月30日,广州市东郊的棠下生产合作社,农民社员们迎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视察。若干年后,一幅由画家陈衍宁创作的著名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就是以此为蓝本的。 到了2003年,“棠下”已经变成贴着黄琉璃瓦片的牌坊上的两个大字,通往黄埔区的中山大道整日车水马龙。岂止是棠下村,在珠三角地区,沿着主要公路干线到东莞、顺德、佛山看一看,昔日的农村几乎被城市化的扩张势头所淹没。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分辨城市中的“农村形象”,那就是拥挤不堪的、人流杂乱的、几乎没有预留什么公共空间的房屋群落。 城市中的农民们生活在另外一种想象中,他们固执地只追求一样东西,那就是建筑面积。在宅基地上从事建筑生产的最大利益,就是把建筑面积尽可能地扩大、再扩大,其邻里“公共领域”可能是全世界最为狭小的,小到不容人过的缝隙。于是,这条缝隙就成了各方丢弃破纸片、塑料袋等垃圾的地方。广东农村向来有自己的公共领域,就是人声鼎沸的粤式茶楼。恰恰就是以这一类茶楼为中心,都市—村庄构建起了一个自生自灭的生态体系,其中,一切都得遵循“面积最大化”的经济原则。同时,这种城中村又是一个自由进出的场所,是外来打工者的栖息地。 炫耀的美学在这里行不通。无论是棠下村,还是三元里;无论是深圳的布吉,还是中山的小榄,所有的村民们终于还是根据“经济理性”来规划自己的追求,却为大量的“暂住人口”提供了居住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中村是城市当中唯一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的公共场所。 当然,只要经济上有条件,城中村人也会自发地向城市新富等级靠拢,甚至在相互攀比的炫耀热潮中会超过城市阶级。小榄镇的农民一旦开始建设自己的别墅区,在高高的围墙内,巴洛克的山花和罗马柱直接用整块的大理石制作,然后精心而不合美学情理地使用到新别墅上去。这种比赛现象绝不是孤证,这恰好说明,在新时代的珠三角,当年的那些“金山客”遍地都是。 食物链与符号新物种 1992—2003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广东。之后,广东珠三角地区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出现了独特的建筑“分层景观”,那就是以村—镇—城为不同单位,出现了不同级别的建筑综合体与生态圈,如同互相依存的“食物链”。 第一层是工厂—农村的综合体,它出现在各个县级城市之间,在连片的农田和拥挤的村舍当中夹杂着厂房和工业园区,村级领导、等待年终分红的村民们、港台与本地工厂主、数以百万计的外来民工共同组成了一个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 第二层是从过去的村庄迅速发展起来的明星小城镇。小城镇以味觉为指引,建起的众多的豪华酒家和超级饭馆;以身体快感为指引,建起了各种大型的桑拿浴、洗脚堂、歌舞厅和夜总会。有趣的是,当地人把这些娱乐场所当中最有气派的叫做“歌剧院”,尽管从来也不会上演莫扎特的《魔笛》。围绕着“上等身份”这个象征,小城镇建起了高尔夫球场,以及一系列享受型俱乐部。在小城镇,整个建筑规划追随着味觉、听觉和触觉,追随着身体每个部位的快感而建立起一连串的“快感建筑”。 第三层是处于顶层的中心城市。以土地为中心的建设热潮,使中心城市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变成符号利益激烈博弈的战场。于是,我们就观察到了另一条符号博弈的食物链。 处于符号博弈食物链顶端的属于“国际制造”等级。这个等级的生产者们由中心城市的决策者和跨国设计团队联合组成,他们共同生产超大规模的建设项目,目标就是与“世界同步”。在这方面,广东珠三角众多的中心城市似乎已经大大落后于上海和北京,但他们正在奋起直追。次一等级属于“设计院制造”,官方认可的建设专家们囊括了绝大部分政府的建设项目,在建筑外观上大搞所谓的“现代化”几何图案拼贴。再次一个等级是“房地产制造”。房地产商的原则是“符号追随销量”。以高层住宅上的窗户为例,十年前还只是个简单的方框,大约在七八年前就改成了半圆形,又在五六年前加上了装饰的线条,两三年前终于有某个地产商把窗户做成了飘台式,一年前则出现了落地式。前不久半弧形玻璃在独领窗户装饰的风骚,很快就让圆塔状的弧形玻璃取得了新一轮的胜利。最次一个等级理当归于各种“机会主义设计师制造”。珠三角繁忙的公路两侧到处都充斥着不知名的“机会主义设计师”创作的建筑产品。 关键是,政绩和利润是同时产生的,所以最大的问题便是赶快立项、赶快申报、赶快拨款、赶快投资和赶快成为建筑事实。基于两种不同的立场,甲乙双方的利益却又常常很难达到最佳的重合点。从领导们的立场出发,最佳的结果当然是“好政绩”+“好设计”。从承接建筑的专家立场来看,最佳的结果应该是“好设计”+“高利润”。领导们会追求好政绩,可不懂专业设计;建筑师团队想追求好的设计,不过难以抵御“高利润”的引诱。这说明,为什么让建筑美学家感到痛心疾首的事情老在发生,为什么理想主义者喜欢说广东是块文化的沙漠。如果我们对这一类问题当了真,这只能说明我们根本就不懂得城市。城市在发展,与城市有关的设计博弈也在发展,所以符号的战场就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建筑景观设计博览会”上,来自德国、澳洲的设计事务所煞有介事地摆开展台。他们怀里揣着“国际专业证书”,嗅觉灵敏,正向珠三角扑来。珠三角现在是,未来也肯定是一片养活各种建筑与符号动物的“亚马逊丛林”。 金色的土改 2003年以后 新一轮的土改是金色的,因为土地不再只生产粮食,甚至不再主要是生产粮食。土地生产利润,土地长出金钱。2002年,广州市政府宣布,把散布在广州城中的132个“自然村”的村民正式划归为城市居民。村民们的房屋私产迟早也要被再一次改革掉,混乱的村屋很快就要被气派的公共广场所取代。金色土改的对象不再限于土地,而是立于土地之上各种过时建筑。 到了2003年,当英国的走红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广州歌剧院的竞赛中拔得头筹时,她就真的为广州城带来了真正国际化的符号礼物,由几块巨大的砾石般造型组合而成的前卫建筑。无疑,未来的洋建筑将会重塑珠江沿岸的风景线,让广州看起来更像“国际都市”。 说到底,珠三角是独一无二的,眼下它正在贪婪地把发达世界的建筑景观和符号系列揽到自己的怀抱,这是它向往全球化的特有模式。从最离经叛道的先锋派建筑到迪斯尼乐园般的富人住宅,从拥塞不堪的农民村到钢铁加玻璃幕墙的国际会展中心,都能在这一片用金色装饰起来的土地上找到立足地。珠三角的远景是,你能想到的,这里会有;你想不到的,这里也会出现。 珠三角,一片金色的土地,竖立着金色的楼房,生活着金色的人们,生长着金色的利益。在一片金色的海洋中,寻回原色谈何容易。文/冯原、杨小彦 相关专题: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