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追忆周国知:生命在为民中燃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17:34 中国青年报 | ||||||||
在周国知最后的日子里 我是周国知的哥哥周灵知,在湖北省宣恩县畜牧局工作。在弟弟最后的日子里,我一直都陪伴着他。 记得那是2003年6月9日的下午,我正要去上班,一开门,看见弟弟国知站在门口。
第二天一早,我就陪他到了县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我:“你弟弟已经是肝癌晚期,他的时间恐怕不多了!”这句话好像晴天霹雳,让我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回到病房,我强忍着悲痛,尽量平静地宽慰他:“也不是什么大病,医生说除了胃病,还有慢性肝炎。”国知一听松了口气,说:“那就好,我不想住院,太花钱。再说消茅工作正是关键时候,实在是丢不开。我见他执意要去,只好把书记、乡长叫到县医院,专门安排住院的事,他才勉强住了下来。 刚住几天,他就闹着要出院,我不准,他求我说:“大哥,你不准我回去,那我就只有求你,帮我跑一趟椿木营,给福利院把过冬的煤买足。另外,还请乡里的黄书记安排人把棉絮晒一晒。” 当我急匆匆赶到椿木营弟弟家时,16岁的侄女周莉一见到我,就哭了起来:“妈和爸都进城住院了。家里猪没人喂,弟弟没人管,我又马上要中考了。家里只有几角钱一包的方便面了,我们两个顿顿都吃它,弟弟现在一看到方便面就想吐……” 那一段时间,除了上班,我都在医院陪着弟弟。他总是有办不完的事情要我去帮他办。他一会儿说:“大哥,你还记不记得长槽村那个冯卓然?他现在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你帮我找一找,我想把他接到福利院去。”一会又说:“大哥,你抽空给勾腰坝村的汤生朋带个话,他家里经济困难,我放心不下。我早就帮他联系好了便宜瓦。原先是打算帮他拉的,现在不行了,你让他拿着我写的条子,快去把瓦拉回来……” 在医院住了一段日子,他又焦急不安了,在他的一再要求下,7月14日,国知又回到了椿木营,回到了他工作的岗位。但是,刚刚过了二十多天,多次昏迷的弟弟再次被送进县医院。疼痛越来越厉害,我经常看到他全身发抖,蜷成一团,却咬紧牙关,不哼一声。 8月31日深夜,被剧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弟弟,眼睛直直地盯着我:“我得的肯定不是肝炎,大哥,跟我说实话,我到底是什么病?”我知道再也瞒不住了,就哭着把实情告诉了他。大约静了一分多钟,弟弟说话了:“大哥,既然你们早就知道我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还要送我住院,这不是白花公家的钱吗?我不能再住下去了,明天我就要回家!”他的语气里没有悲伤,没有商量的余地。 那一夜,我们弟兄俩都没有睡。当时,弟弟的头脑十分清醒,他开始给我交待后事:“大哥啊,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有几件事,你一定要帮我做到。我死后,你要让我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爸爸是个好人,没有做对不起群众的事,没有给党丢丑,要教育他们永远跟党走。你还要代我感谢民政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碧秀住院期间,他们救助了1000块钱……” 9月26日,我再次上山看望弟弟,这时他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但他仍然在亲人的呼唤声中,一次一次艰难地睁开眼睛。临终前,他要亲属把他扶到火炉边的椅子上半坐着,他紧紧抓住妻子的双手,十分吃力地睁大眼睛,目光在亲人们的脸上移来移去。他在尽力地记住我们,也尽力地想让我们记住他那些没来得及做完的事情。我心里想,国知啊,你放心吧,你几十年来为乡亲和贫困户做好事,大家都不会忘记你。 生命在为民中燃烧 我叫魏光荣,和国知是同村人,从小在一起,又同在家乡椿木营工作20年。 2003年3月,州委州政府决定,把“消除茅草屋,让特困群众住进新居”列为当年为百姓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我们椿木营是宣恩县最为高寒偏远的一个乡。当时,尚有100余户茅屋户,而且这些茅屋户大多分散在环境最偏僻、最恶劣的地方。3月中旬,乡里成立了“消茅”工作领导小组,周国知担任办公室主任。说是办公室,实际只有他一个人。由于“消茅”工作政策性强,必须做好摸清底数、拍摄资料、登记造册等基础工作,才能制订出选址、设计、施工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这些工作哪一项都需要周国知亲自去做。有一天遇见他,谈起“消茅”的事,周国知十分激动地对我说:“这是件造福困难群众的大好事,就是脱几层皮、掉几斤肉,我也要把它做好!” 谁也不知道,此时的周国知已经是重病在身。他从接受任务第一天起,就肩挂照相机,带着雨伞,背着手电筒,不分昼夜,不论晴雨,一步一步、一户一户,往返于散落在高山峻岭、村村组组的茅屋户之间,认真细致地调查那些住茅草户的具体情况。 挖断山村是全乡最贫困的村。这天,周国知来到这个村召开“消茅”会,会上,大家提供的“消茅”对象不到20户。国知根据多年掌握的情况,认为这个数字不够准确,决定亲自去一户一户核实。他捂着疼痛的腹部,拄着木棍,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用4天时间走完全村每一户人家,果然又查出了4个遗漏的“消茅”对象。他说:“摸底工作涉及到每一个茅屋户的切身利益,必须仔细仔细再仔细,如果漏掉一户,就等于欠了老百姓的一笔债啊!” 由于工作劳累,周国知的病情越来越重,多次昏倒在山路上。勾腰坝村七组的胡柏春是椿木营乡的特困户之一,国知主动把他作为自己的“消茅”联系户。5月8日这天,他又一次来到胡家,商量胡家建房的事。离开胡家后不久,国知的身体渐渐支撑不住了,只能走一走,歇一歇,最终昏倒在一片潮湿的草地上。这里行人稀少,直到三个小时后,周国知才被一个过路人发现。 国知就是这样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在6月初按时完成了“消茅”的前期工作,登记卡、合同书、进度表、付款通知单等,堆起来足有两尺多高、十多斤重!我为他粗略统计过,两个多月来,国知以一个重病之躯,为“消茅”工作一步一步走过的山路,竟达1500多公里。 周国知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大、比命重。 周国知病重期间,我多次去看望他。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好像有话要对我说,他深情地对我说:“老魏呀!我俩都是土生土长的,又是搞民政的,民政工作是个过细的活儿,要做好不容易,你要有耐心、有感情才行啊。”接着,他伸出一根指头,对我说:“我最多还能再活10天,有些事情我还要给你讲一下:民政办放救济被子的地方有些潮湿,你回去后一定要把被子晒一下,如果霉坏了,我们可就对不起老百姓了。还有我放心不下胡柏春的房子,我没有帮他到最后,我心不安啦……”说着说着,他的泪水流了一脸,望了我很久,接着又缓缓地说道:“为了我和老婆治病,家里把猪卖了,还欠了不少债,往后他们母子三个,还请你抽空关照一下……”这次谈话竟成了我俩的永别! 现在,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民政办公室里仍然摆放着两张办公桌,一张是我的,一张是国知的。国知的桌子上面仍然摆放着那面鲜红的国旗,还有他那个喝水的杯子。我每天上班,都要把两张办公桌擦得干干净净,再为国知的杯子装上水,好像国知仍然还在我的身边。 人民永远记住他 我叫田雯丽,是湖北恩施电视台的记者。熟悉周国知的名字,是缘于一场特殊的葬礼。 那是去年九月底的一天,椿木营乡几百名村民天不亮就起床,拿着手电、举着火把、扛着花圈,从几里、几十里外翻山越岭赶到勾腰坝村,为一个叫周国知的民政助理送行。秋风阵阵、细雨绵绵。出殡时,人们从两米高的吊脚楼上接下灵柩,送葬的队伍需经过玉米地,主人把快要成熟的玉米砍掉,砍出一条5米宽的路来;送葬的队伍需跨过深沟,人们跳下沟去,让抬棺的人踩在自己肩上走过。 为什么一个民政助理的死,一个最基层的乡干部的死,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弦?引发那么多人的怀念? 走进周国知住过的小木屋,看见那几件陈旧的物品,就像看见了周国知清苦的生活:一床盖了二十多年的旧军被,一只锈迹斑斑的手电筒、一个廉价的人造革皮包,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和一个竹背篓。竹背篓已经黑黄,底板被磨得又滑又薄。多年来,周国知背着它上高山,下远乡,走遍了椿木营乡23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用这个背篓,为困难户春送种子,冬送口粮,种地送化肥,过年送补助,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温暖,送去了一篓又一篓的真情! 翻开周国知的笔记本,找不到一句豪言壮语,所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怎样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胡顶成是一个驼背,他的老伴裴珍香也是一个残疾人。多年来,周国知一直在照顾他们。这位60多岁的老农一提起周国知就哭。 有一次,因为进城开会,周国知很久才来看他们,当他像往常一样走到老胡的床前,一阵恶臭扑来。原来,那段时间老胡大小便失禁,老伴又无力照料。周国知鼻子一酸对老胡说:“我没有照顾好你们。”第二天,就给胡顶成送来一床新棉被。他把胡顶成抱起来,像照顾婴儿一样仔仔细细擦洗干净,又把他弄脏的被子换下来。临走时,还掏出100块钱递给裴珍香,要她去给老胡买点药。胡顶成眼泪汪汪地告诉我说:“后来我们才晓得,那100块钱是周主任自己的工资啊!” 2002年的农历腊月,周国知已经很久没回家了。妻子汪碧秀背了一块肉来看他,让他补补身体。当时,周国知正在宿舍和困难户王召毕谈话,王召毕身体不好,50多岁了还是孤身一人。周国知见到妻子背篓里的肉,心里一动,对王召毕说:“老王,你没喂年猪,来,把这块肉提回家过年吧!”王召毕走后,周国知看妻子有些不高兴,安慰她说:“人家一个人过日子,过年连肉都没吃的,我们这里是党委、是政府,他今天来了,空着手回去,你说我心里好受吗?” 党委、政府,这四个字在周国知心中是多么的神圣!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看重一个党员干部身上的那份责任!看重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那种深厚感情! 在“消茅”最紧张的日子里,周国知很少回家。有一天,他从家门口路过,和妻子打了个照面又要出门,病恹恹的妻子拉住他说:“国知,你就不能在家多呆一会儿?就不能把我们家也当一回贫困户?你看看这个家,和那些贫困户有什么区别?”当时,周国知站在那里愣了半天,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为了给妻子治病,家里的猪卖了,牛送到邻居家喂养,田请弟弟代种,多年前就建起的房屋,至今还有一面板壁没有装上。结婚近二十年,他跟妻子没照过一张合影,更谈不上照什么“全家福”。 其实,妻子是懂得丈夫的心的,女儿也懂得爸爸的心。有一次,周国知下乡几天后回到家,一进门,刚从学校回来的女儿周莉就冲着他大发脾气:“爸爸,您还晓得回来啊!妈病了好几天,一个人,饭都没吃,你管不管哪?”当时,周国知满脸愧疚,一句话也没说,放下背篓,挽起袖子进了灶屋。劈柴生火、熬好稀饭,端到妻子床头,一口一口地吹凉、一勺一勺地喂。灯影里,爸爸消瘦的脸上满是倦容,女儿想起自己先前的态度,躲在里屋悄悄地哭了。 今年9月27日,是周国知的周年祭日。整整一天,杨家湾周国知的墓前,人流不断,鞭炮声不停,墓前堆满了山花野草。 汪碧秀带着两个孩子捧起一把一把黄土,覆盖在国知坟头。轻轻叫了一声“国知”就泪如泉涌,“国知,乡亲们看你来了,我和孩子看你来了。” 以周国知的普通,周国知的平凡,他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工作20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做的和想的惟一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中国大地,像周国知这样处在农村最基层的乡村干部成千上万,正是他们将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正是他们像基石一样,撑起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宏伟大厦! (周国知先进事迹报告摘编,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相关专题: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