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永远记住他-周国知先进事迹报告摘编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23:18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题:人民永远记住他━━周国知先进事迹报告摘编 我叫田雯丽,是湖北恩施电视台的记者。熟悉周国知的名字,是缘于一场特殊的葬礼。 那是去年九月底的一天,椿木营乡几百名村民天不亮就起床,拿着手电、举着火把、扛着花圈,从几里、几十里外翻山越岭赶到勾腰坝村,为一个叫周国知的民政助理送行。秋风阵阵、细雨绵绵。出殡时,人们从两米高的吊脚楼上接下灵柩,送葬的队伍需经过玉米地,主人把快要成熟的玉米砍掉,砍出一条5米宽的路来;送葬的队伍需跨过深沟,人们跳下沟去,让抬棺的人踩在自己肩上走过。 为什么一个民政助理的死,一个最基层的乡干部的死,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弦?引发那么多人的怀念? 走进周国知住过的小木屋,看见那几件陈旧的物品,就象看见了周国知清苦的生活:一床盖了二十多年的旧军被,一只锈迹斑斑的手电筒、一个廉价的人造革皮包,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和一个竹背篓。竹背篓已经黑黄,底板被磨得又滑又薄。多年来,周国知背着它上高山,下远乡,走遍了椿木营乡23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用这个背篓,为困难户春送种子,冬送口粮,种地送化肥,过年送补助,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温暖,送去了一篓又一篓的真情! 翻开周国知的笔记本,找不到一句豪言壮语,所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怎样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胡顶成是一个驼背,他的老伴裴珍香也是一个残疾人。多年来,周国知一直在照顾他们。这位60多岁的老农一提起周国知就哭。 有一次,因为进城开会,周国知很久才来看他们,当他像往常一样走到老胡的床前,一阵恶臭扑来。原来,那段时间老胡大小便失禁,老伴又无力照料。周国知鼻子一酸对老胡说:“我没有照顾好你们。”第二天,就给胡顶成送来一床新棉被。他把胡顶成抱起来,像照顾婴儿一样仔仔细细擦洗干净,又把他弄脏的被子换下来。临走时,还掏出100块钱递给裴珍香,要她去给老胡买点药。胡顶成眼泪汪汪地告诉我说:“后来我们才晓得,那100块钱是周主任自己的工资啊!” 2002年的农历腊月,周国知已经很久没回家了。妻子汪碧秀背了一块肉来看他,让他补补身体。当时,周国知正在宿舍和困难户王召毕谈话,王召毕身体不好,50多岁了还是孤身一人。周国知见到妻子背篓里的肉,心里一动,对王召毕说:“老王,你没喂年猪,来,把这块肉提回家过年吧!”王召毕走后,周国知看妻子有些不高兴,安慰她说:“人家一个人过日子,过年连肉都没吃的,我们这里是党委、是政府,他今天来了,空着手回去,你说我心里好受吗?” 党委、政府,这四个字在周国知心中是多么的神圣!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看重一个党员干部身上的那份责任!看重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那种深厚感情! 在“消茅”最紧张的日子里,周国知很少回家。有一天,他从家门口路过,和妻子打了个照面又要出门,病恹恹的妻子拉住他说:“国知,你就不能在家多呆一会儿?就不能把我们家也当一回贫困户?你看看这个家,和那些贫困户有什么区别?”当时,周国知站在那里愣了半天,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为了给妻子治病,家里的猪卖了,牛送到邻居家喂养,田请弟弟代种,多年前就建起的房屋,至今还有一面板壁没有装上。结婚近二十年,他跟妻子没照过一张合影,更谈不上照什么“全家福”。 其实,妻子是懂得丈夫的心的,女儿也懂得爸爸的心。有一次,周国知下乡几天后回到家,一进门,刚从学校回来的女儿周莉就冲着他大发脾气:“爸爸,您还晓得回来啊!妈病了好几天,一个人,饭都没吃,你管不管哪?”当时,周国知满脸愧疚,一句话也没说,放下背篓,挽起袖子进了灶屋。劈柴生火、熬好稀饭,端到妻子床头,一口一口地吹凉、一勺一勺地喂。灯影里,爸爸消瘦的脸上满是倦容,女儿想起自己先前的态度,躲在里屋悄悄地哭了。 今年9月27日,是周国知的周年祭日。整整一天,杨家湾国知的墓前,人流不断,鞭炮声不停,墓前堆满了山花野草。 汪碧秀带着两个孩子捧起一把一把黄土,覆盖在国知坟头。轻轻叫了一声“国知”就泪如泉涌,“国知,乡亲们看你来了,我和孩子看你来了。” 以周国知的普通,周国知的平凡,他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工作20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做的和想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中国大地,像周国知这样处在农村最基层的乡村干部成千上万,正是他们将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正是他们像基石一样,撑起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宏伟大厦! 相关专题: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