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名家十日谈:天津妈祖文化的形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19:25 城市快报

  方广岭

  从清朝开始,天津民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前的十五日起都要举办迎神赛会,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酬神活动。届时,天后宫前各路民间艺人争现其艺,竞相表演高跷、抬阁、节节高、法鼓、中幡等等。前来赴会的既有城乡内外的居民,还有数百里外的外埠乡民。据《津门杂记》记载:“由御河起沿至北(运)河、海河,帆樯林立”,“
所有可以泊船之处,几乎无隙可寻。”天后宫旁人山人海,各店铺生意兴隆,所卖货利,数日之内,三倍于往常。这种迎神赛会起初叫做“娘娘会”。随着经济文化地位、特别是长芦盐商税收在清王朝军政需要中地位的逐步提升,天津才越来越受到清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仅据《天津县新志》的记载,在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帝5次、乾隆帝10次来津巡幸,多次诏见长芦盐商。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眼见活动所反映当时国泰民安的情况,传说乾隆帝将其褒奖为“皇会”,而且当即御赐“同心法鼓会”两面龙旗,赏“运音花鼓会”四名鼓手每人一件黄马褂,“津道鹤龄会”鹤童每人一个金项圈。乾隆皇帝的御封就使原来一般民间庙会的节庆活动大大升格,其影响的规模和范围都大大扩展,成为推动南北物资文化交流的重要盛会。

  天津皇会蕴藏着广博深刻、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妈祖文化中的华彩乐章。最初,“皇会”仅是祭祀天后诞辰的庆典仪式,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包含商贸交易、文化娱乐、民俗信仰及旅游观光等内容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清朝乾隆年间津门名士杨一崑的《皇会论》对皇会表演的场面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绘:“国泰民安,时移岁转,春光明媚艳阳天。只听得锣声喧,又见那儿童妇女争妍,却原来是皇会重兴第二年……跨鼓声喧,中幡耀眼,看会的来到街前。吃了早饭,换了衣衫,行走间先问门幡。买卖齐声喊,喧哗有万千,乱嚷嚷早听见冰糖梅苏丸。一群村媪站街前,河沿上早来了香火船。手持竹竿,身穿布衫,靠定栏杆,人人等把抬阁看。”由此可以看出皇会既是一种娱神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城乡物资、南北物资的一次大交流,对天津城市的形成和经济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天津皇会酬神的形式与民间对妈祖祈求平安的信仰相吻合,同时它的演奏曲目及表演的内容也都是民族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及神话传说,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尽管时代变迁,皇会(现称民间花会)作为天津民间艺术的奇葩,仍流传至今,甚至至今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