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孚大火烧三天 灰飞烟灭二百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19:46 城市快报 | ||||||||
记者 黄 卫/城市快报 一股浓烟从油库灌装区升起,很快弥漫了大直沽一带的天空,呛人的煤油烟气惊得附近的普通百姓傻傻地站在院子里,不知如何是好。“那场大火整整烧了3天2夜,直到27日才逐渐熄灭。”大直沽的老住户、李金曾老人告诉记者。
沈阳道古物市场上,最近又多了些好东西。店家不知从何地收集的老物件,堆在架眼内,引得有心人驻足流连。一家店铺前摆放的各种煤油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电灯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这可是照明的高档用具。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知道这东西怎么用,更不会知道1927年那场震惊全市的煤油栈大火。 油罐洋烛连成片 美孚大火烧三天 1927年12月24日的早晨,阴沉沉的天气告诉人们这又是一个没有阳光的冬日。看看天色,一场大雪会随时飘落。这一天,对于河东大直沽一带的居民,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坐落于此地的美孚煤油公司(也称美孚煤油栈)的工作人员,这既是圣诞节的前夜,也是一个痛苦难忘的日子。 “美孚煤油公司就坐落于如今的六纬路上,大约占地450亩。如今的热电厂至铁道线与从海河边到八纬路这个方块围成的地方,就是当时美孚煤油公司的油库与销售区。当时,这一带还十分荒凉,除了几个小村落,就是几家洋行建起的码头与仓库。以六纬路(当时不叫六纬路)为界,美孚煤油公司隔为前后两厂,后厂只有煤油罐7个(如今的54中学与圆珠笔厂所在地),前厂为公事房与洋人的住房,销售区就设在此处。前方临河处是洋烛工作厂、煤油装桶装箱工作厂、存放洋烛原料厂、公事房等部分,共有房舍二百余间。从轮船上运来的油料,通过地下的输油管道,输送到油库的油罐里,再从油罐通过管道输送到装箱工厂,分装后就是可以零售的煤油。当时的煤油以每两桶为一对(一箱),每桶为5加仑约15公斤。批发商从煤油公司批发后,回到自己的销售点对市民销售。”原美孚煤油公司工程师、现年90岁的邹铮老人回忆说。 不少老人一定记得使用洋油的时代,所谓洋油,最初所指的就是煤油。习惯于用豆油点灯的国人,在煤油进入中国时,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而那个由玻璃罩与铁架子做成的煤油灯,更让人着迷。据说,当年美孚石油是以“免费”为号召进军中国市场的。首先是给目标用户———中上收入水平的中国老百姓家庭每家送上一盏美式煤油灯和一壶美孚公司出品的煤油。过了一段时间,美孚公司赠送的煤油用完了,已经习惯点煤油灯的中国老百姓自然而然成了美孚公司的用户。这种手法,按中国的老话说,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资料记载,“七七”事变前,美孚石油公司在华北地区的年销量达3万吨。从上面的销售数字,现代人可以想象当年洋油在中国遍地流淌的境况了。 几十年过去了,煤油灯早已退出了照明的舞台,但一些上年纪的大直沽人,至今记得1927年12月24日那场煤油库的大火。24日上午10点刚过,一股浓烟从油库灌装区升起,很快弥漫了大直沽一带的天空,呛人的煤油烟气惊得附近的普通百姓傻傻地站在院子里,不知该如何是好。大直沽的老住户、李金曾老人从父亲那听到了当时的全过程。“那场大火整整烧了3天2夜,直到27日才逐渐熄灭。”李金曾告诉记者。 全市出动消防队 轮班浇水灭大火 煤油栈的大火首先从库区内洋烛机器厂开始,一声巨大的机器爆炸声传出很远,浓烟腾空而起。库区内一阵刺耳的救火警报,让煤油公司的员工与附近的居民获知,油库着火了! 李金曾老人听父亲说,没过多久,大直沽这一带已经聚集了各处的消防队,当地的特别三区警署派出多名警察将现场封锁,以防意外,附近的居民被要求尽快离开。由于是煤油库区起火,火势如果蔓延,不但周围的居民遭殃,而且还会连累旁边的德士古等油库,那样一来,整个大直沽一带就全保不住了。当时,有中、英、法、意、日各国消防队及特别一、二、三区消防队先后赶到。因为着火的洋烛机器厂火势太猛烈,救火已经于事无补。于是有一部分消防队员负责扑灭厂内的大火,其他均在各煤油罐附近,分段把守,阻止火势四外蔓延,波及油罐,以免产生更大的爆炸。据邹铮老人介绍,当年的一个煤油罐最小的直径也有40英尺,最大的100英尺,最小的油罐储油也达到几百吨。如果煤油罐爆炸,它的威力和小号原子弹差不多。 李金曾告诉记者:“听到着火的警报,大直沽田庄子的胜善水会也赶到肇事地点协助救护。因美孚附近西部,有许多木材厂,所以由胜善水会负责维持,压动木制水机,向木材厂拼命浇水,阻止火势连带到木材厂。由于大火燃烧物质以油质为主,着火时又是白天,所以从远处看并没有多少火光。当时,院里的大人仗着胆子,站在屋顶远远望去,只见黑烟突突,直冲霄汉,连声惊呼,吓得同院的老太太直念‘阿弥陀佛’。到了晚上,火势仍未完全熄灭。各国消防队,也不敢撤退,轮班向火场浇水。” 放油防火情 渔民捞洋蜡 一场大火让厂内洋人也慌了手脚,看到火势太猛,在场的负责人赶忙将通向后厂油罐的管道掐断,而存在管内的煤油则排入海河之中,而厂内所存的煤油、蜡烛、皮货、木板、木片却没有躲过劫难,全部付之一炬。如果不是在场的各国消防队与英美派来的军队努力扑救,火烧联营是无论如何也在所难免了。李金曾老人回忆说:“大火将靠近海河这部分厂房整个烧毁,万幸的就是大火没有蔓延到油罐区。据说,在21日,美孚公司刚从国外运来两船制烛原料,存在库房。院里的老人曾经说过,那几天幸亏没有大风,否则再多的消防队也无济于事。” 李金曾老人还描述了这样一个事情:“在24、25日火势最猛的时候,厂内制造蜡烛的原料随烧随化,顺着地势流入海河,与冷水一接触,全都结成砣块。下游小船上的渔民发现后,顾不上危险,划着船赶来捞蜡烛砣块。当时河上漂着的蜡烛块小的有数十斤,多的数百斤在河面上到处漂动,许多小船都满载而归,对于岸边警戒的消防队员的警告置若罔闻。那些渔民的小船都是由木头制成,万一被着火的蜡烛或是流动的煤油火焰包围,不但捞不到蜡烛块,还会遭到船毁人亡的厄运。但那时,人们也顾不了这么多。” “油库将煤油排放到海河的举动,绝对是个错误的做法。从我国现在的消防要求上讲,煤油属于二级危险品。而且油类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只能使用化学灭火剂。油是不溶于水的,着火的油会漂在水上,四处流动,反而有助火势蔓延。渔民当时划着船穿梭在水上捞蜡烛块,实际上非常的危险。”天津市消防局危险品管理处杨萍副处长解释说。 看到渔民不顾危险往返于水面之上,同时也为了防范海河上过往的船只遭到“火攻”,参加救火的美国水军第五工程队被紧急派到河岸,围绕着火区筑起一道沙堤,这才阻止了煤油与蜡烛液体流入海河。岸上,煤油公司的人员正紧张地抢运煤油,当时每抢运一箱煤油,给大洋一角(可以吃一顿饭)。 违规操作——— 童工烤火酿大祸 惨烈的大火一直烧到27日,火焰才逐渐熄灭。一清点损失,心疼得煤油公司的员工直掉眼泪。在这场大火中,80多间厂房全部被毁,销售库区内7万箱煤油(14万听)、蜡烛7万箱、蜡皮(制造蜡烛的原料)1万5千包、铁板4千多片、空油筒4千多个、木箱板7万多箱以及库区周围的树木,全都随着一把大火上了天。初步估计损失,至少有200万元(银元)。 火灾的起火原因很快查明,与人们猜测的基本符合———火灾是由于违章操作引起的。“油库重地,禁止烟火”这些警告牌子很多人在加油站见过,谁都知道在油库抽烟点明火的危险性。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的油库,同样也是如此。“美孚防火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在美孚煤油公司工作时(1947年至新中国成立),公司里有专职的消防队员,普通工人也全部培训消防技术,油库罐区不要说携带火柴进去,就是本公司的人员,如果不是油罐区工作的,也不能入内。”邹铮告诉记者。 在这么严格的要求下,大火怎样着起的呢?原来,问题出在蜡烛厂那里。大火的前几天,美孚公司刚刚从美国运来一批铁板和木箱板,由于在海运途中木板受潮,天津这边的经理坚决不收货,要求等木箱板干燥以后,才能接收。不巧的是,连着几天,天津都是阴天,木箱板无法晾晒。眼看交货日期临近,交货一方的经理不住地央求美孚的经理,请求在厂内实施烘干。不知收货的经理怎么想的,竟然同意了这一要求,而且,烘干的场地就选在了蜡烛制造车间。 更加离谱的是,交货一方的经理见说服成功后,为了图省钱,从外面雇佣了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来烘干木箱板。已经腊月的天津天寒地冻,车间外北风凛冽,车间内的孩子们为了取暖,将炉火生得旺旺的,一边烤着木箱板,一边享受温暖。 悲剧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不知哪个孩子一时不慎,被炉火烤得带火星的木箱板燎着了旁边存放的蜡皮,一股火苗腾地燃烧起来。不知深浅的这群孩子没有喊工厂的监工,自作主张地从炉子中铲出炉灰就盖在火苗上。没有烧透的炉灰遇到蜡皮,如同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立时将热量充分发挥出来。 原本一小股火苗,终于形成了一片火海,见到闯祸的孩子们吓得扔下木箱板,一阵风似的冲出车间跑回家去。看到孩子们慌慌张张的样子,监工的工头心知不好,冲进车间一看,吓得连喊带叫地跑了出来,“着火了!”是的,着火了,而且着的是天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油库大火。 杨萍副处长分析说:“油料库或者是化学品仓库、生产场所,最忌讳的就是‘动明火’,在危险品所在单位施工,必须要有专业的消防知识,知道如何防火,才能进行生产操作。1927年的那场大火违背了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蜡烛车间点炉子,雇佣没有消防经验的童工生产。另外,从这么严重的损失来看,当时这个地方的各个仓库相连一定很近,没有消防隔离带,所以才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还有一个问题,当然不应该算做当时的失误,那就是灭火时没有化学灭火剂(当时还没有发明)。不过,这些沉重的教训,依然值得现在的生产企业借鉴。”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