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分子”宣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10:50 新周报 | ||||||||
特约撰稿蒋峰 我对“知道分子”一词下的定义是:“那些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甚至还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但 并没有达到知识分子的深度而又热心社会观察和文化观察的人士。”用知识分子的话来说,“知道分子”就是“一个新的社会 亚精英群体”。
“知道分子”作为一个名词和概念,产生于2001年,其发明者为王朔。王以此作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贬称。王 朔的意思是,知识分子应该是从事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人,而当代的知识分子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充其量只是比常人多知道了 一些事情,故王朔以“知道分子”称之。在他那里,“知道分子”一词显然是个贬义词,是对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揶揄和讥讽。 但对我而言,当我看到这个词的一刹那,不禁眼前一亮,心中暗喜!因为我终于从这个词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种 归属感油然而生。同时,我还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对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进行命名的冲动。 很显然,“知道分子”一词脱胎于知识分子一词,两者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使前者以迥异于后者的姿态 脱颖而出。 他们的区别在于:在知识背景上,“知道分子”是杂家,举凡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学、美学、 历史、地理等都知道一点,不像知识分子,大多只是某一专业的专家,前者注重横向的面上的拓展,后者注重纵向的深度上的 挖掘;知识分子大多有专业的研究课题,而“知道分子”没有这个局限,拿起什么写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知识分子在写作 中好用专业术语,以学术规范为圭臬,而“知道分子”在写作中常常折中雅俗,以求雅俗共赏;还有,最重要的区别可能是: 知识分子常常抱有比较宏大的人文关怀,而“知道分子”在持有人文关怀的同时还兼有世俗理性,常常在精英选择和世俗理性 之间游刃有余地舞蹈。 知识分子一般都在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地方工作,有着一份收入不菲的稳定工作,而“知道分子”则大多为自由 职业者,他们为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由”支付的成本和代价是不稳定的收入和动荡不安的生活。 知识分子一般都喜欢阅读高端精英专业媒体,而“知道分子”则喜欢阅读高端精英专业媒体和低端大众通俗媒体之间 的中端读物。如此等等,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的轮廓便日见清晰起来。 众所周知,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与普罗大众的隔膜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往往躲在学院象牙塔里自得其乐,颇有“不 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而“知道分子”虽然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不及知识分子,但是比之普罗大众,他们更敏感于社会信息和 文化信息的捕捉和吸纳。“知道分子”虽然少了一些“学院主义”象牙塔中高深莫测的“自言自语”,但同时又多了一些对我 们正存身其间的这个大千世界的现实关怀! 同时,“知道分子”毕竟未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蓝领劳动,他们仰赖文字活着,常常喜欢以美妙的母语来表达 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真切体验。这也使他们与普罗大众有所区别。因而,“知道分子”有能力也有意愿充当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 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窃以为,这就是这个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定位。 我们从此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不是知识分子,我们是知道分子!”我们同时从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双方汲取营养: 从前者,我们获得精湛的学养;从后者,我们获得粗朴的创造力。我们将知识分子精湛的学养经过整理和通俗化后毫无保留地 传递给普罗大众,同时又将普罗大众粗朴的创造力经过加工细化后反馈给知识分子。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我们的生命和力量 势必一天天强大起来! 另外,“知道分子”的浮出水面显然与中国社会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纺锤型”(或曰“橄榄型”)演进以及 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崛起的大趋势是相互呼应的。因此,我们可以大声地向世界宣告:未来必将是知道分子的天下! 作者介绍:男,1974年生,陕西杨凌人,发表文章一千余篇,散见于《中国青年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 在广州、西安等地的多家媒体工作过。现就职于陕西某企业策划部。 相关专题:新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