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叫停国内首个电视性节目理由不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01:02 华夏时报 | |||||||||||||||||||
戴上面罩 电视开讲性教育(资料图) 本报记者江金骐报道 号称中国“第一档深夜性节目”《面罩》,其制片方北京世熙传媒公司一直以来的担心,前天终于被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纸《通知》应验了。这样,原计划2005年1月1日起,准备在全国50多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将因为“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没有制作经营广播电视节目的资格”而被“挂”起来。但是,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按照业界惯例,《面罩》的播出无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只要采取制作方和电视台合作的模式,由电视台委托制作方进行就可以了。所以在“禁播理由”有悬念的情况下,人
性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应制作单位之约,本来我作为审片人,昨天下午应该去北京世熙传媒公司审看片子,但是,去之前被公司通知不要去了。”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高德伟先生昨天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受邀担任《面罩》的把关人,“我对《面罩》叫停不觉得意外,但如果因为内容原因,要求‘窄带’进入,那么,就是消极的防范措施,就好像鲧的治水方法一样,哪儿出问题就堵哪儿。 性教育不能因噎废食。 一直从事性健康教育的高教授,不愿就《面罩》本身发表看法,但是,对于中国目前的性教育现状,表示了不乐观的态度,他介绍,为了搞性教育,我们国家已经先后引进或拟制了各种教育模式,包括,这一次推出的《面罩》,实际上也是一种引进,“但是,总体看一片混乱”。这就暴露了一些问题,人们的动机到底是利用性做商业诱导,还是性教育错位? 他认为,我们既要反对“性禁锢”,也要反对性放纵,在人人享有性的权利的同时,人人关心性教育,“作为媒体,既要勇敢,还要负责任,不要因为《面罩》停播,性健康教育就跟着转入低潮。” 敏感话题需要规范 他结合自己当年创办《今夜私语时》时的感受说,当时,节目组工作人员,虽然感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对于性话题态度的松动,但仍感压力很大。对于如何把握涉性教育节目的“界”,纪烈鸿承认自己曾经有过不该有的“出格”,为慎重起见,他后来为报道制定钢性原则:我们所做的是为听众提供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宣扬性感受。纪烈鸿告诉记者,台里的栏目几经调整,但是《今夜私语时》却一直保留着,而且在全台将近300个栏目中,《今夜私语时》已经成为台里的十大名牌栏目之一,“这都是在规范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不能将性教育作为卖点利用公开媒体,在中国开展性教育,已经有诸多先例。据纪烈鸿介绍,早在16年前,天津广播电台就开始有《悄悄话》;在电视媒体方面,在2004年年初,上海教育电视台在每晚零点档期,又吃了“第一只螃蟹”,冒着“下流”的骂名,推出荧屏性访谈节目《生命之源》,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访谈性问题。对谈性节目颇有心得的纪烈鸿说,大家还是有点谈“性”色变,“这一点,也是该类节目的一大拦路虎。”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告别谈性色变的年代,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我们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传媒、图书和音像制品无不以“性”为卖点,有的甚至冠以“性教育”的旗号,什么东西只要一沾“性”字就好卖?对此,学者不无忧虑,中国性学会秘书长、北大医学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胡佩诚教授提出:在中国,随着人们对性话题的放开,这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还应看到在它进步的同时,有人在暗和着人们的某些消极的需要,“这就要求媒体要讲良心、商家要讲责任”。 胡教授强调说,包括这一次《面罩》风波、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性问题研讨会”以及在广州召开的“性文化博览会”等等,一年内有如此多的性现象扎堆,看似偶然,然而,这种偶然却极有可能引出公众的必然联想。这就需要各单位,对已经从事或将要开展的性文化传播、性教育活动,应该踏踏实实,宣传文明的“性”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