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疑云深处藏玄机 尘埃散尽见真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0:30 城市快报
疑云深处藏玄机尘埃散尽见真容(图)

疑云深处藏玄机 尘埃散尽见真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记者张博/城市快报

  600轮岁月的沧桑变迁,很多曾经发生在天津城的故事被蒙上了厚厚的历史尘埃,那些曾经的往事只能在人们的相 传中找到一丝痕迹。快报记者经过19个月的采访,遍查典籍,寻访后人,轻轻地拂去了历史的尘埃,让那些被尘埃湮没在岁 月深处的疑问,让那些已经口口相传多年的事件,成为历史的定论。品味600年的天津城,因为有了厚重的积淀,才
会有这 样许多令人难解的谜;因为有了许多疑问,才让历史变得更加神秘;因为有了快报记者的挖掘,这些历史的疑问才得以一一解 答。这也正是600年工作室成立之初,快报记者和编辑们担负的历史重任。

  当600年的第一缕霞光升起的时候,当“600轮岁月·600年天津”大型系列报道行将结束的时候,回过头来 ,再次品味那些挖掘这些疑问的日日夜夜,我们为专家们的热心而感动,我们为破解一个个谜团而兴奋,我们也为是这个充满 神奇色彩的城市的孩子而自豪。

  600年的历史相对于5000年的文明古国,是短短的一瞬;600年的沧桑相对于普通人的一生,又是那样漫长 。先辈们留下了许多飘逸在城市角落中的谜团。您知道乾隆皇帝的龙船有多大吗?您了解清代天津的紫禁城在什么地方吗?您 知道贪官和珅曾经修筑的陵墓吗?您知道老东开这个地名吗?您知道近代声名鹊起的紫竹林吗?您知道王照与王锡朋的关系吗 ?您了解中国第一次提出申办奥运会口号是在哪里吗?您知道天津第一次集体婚礼是在什么时候举行的吗?这一个个曾经的疑 问,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然而经过19个月的寻访、挖掘,被快报记者一一解答了。于是,在天津600年的历史长河中 ,曾经口口相传的,不会仅仅流传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已成定论的历史将永远镌刻在天津的碑刻中。

  王志辉:《皇上坐的龙船有多大》

  2003年6月18日第13版,总第22期

  清代前期,有封建史家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而这两位皇帝经常乘坐龙船南下,当乾隆下江南的故事成为小说家 们撰写剧本的素材时,人们不禁要问:当年皇帝乘坐的龙船有多大?皇帝出行的龙船平时存放在什么地方?快报记者在采访专 家的过程中,将天津皇船坞的具体地点考证出来,就在天津广场桥一带,当年皇帝出行时,龙船根据统一调动,从天津北上到 通州,接圣驾出行。

  王志辉:《柳墅行宫乾隆的天津“紫禁城”》

  2003年6月24日第13版,总第27期

  乾隆皇帝一生中,先后有10次巡幸天津,他在天津居住在什么地方,从国家档案馆出版的《乾隆起居注》中透露出 的信息上看,乾隆居住在一个叫“柳墅行宫”的地方次数较多,这个行宫又在什么地方呢?经过专家分析,柳墅行宫在今天天 津市河东区六纬路与十二经路至十四经路交口一带。

  黄卫:《曾国藩在津密谋留学计划》

  2003年7月21日第8版,总第50期

  “海归”成了时下许多大公司抢手的人才,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要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的藩篱派人出国留学非 常困难,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晚清时期第一批出国留学的计划是天津策划的,当时曾国藩赞同近代留学生之父容 闳提出的派人留学计划,并向清政府提出建议,最终这一计划被接受,并开始了中国人留洋的热潮。

  黄卫:《贪官和珅墓藏在翠屏湖?》

  2003年8月5日第15版,总第63期

  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在嘉庆初年被处以极刑,但关于和珅陵墓的传说却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曾经被认为是和珅陵墓的 地方现在已经是碧波粼粼的水世界,但依然无法阻挡人们对贪官陵墓的种种猜测。也许,正如蓟县当地文史专家说的,和珅陵 墓就藏在翠屏湖中。

  张博:《紫竹林终于找到啦!》

  2003年8月13日第13版,总第70期

  地图上有,传说中有,诗文里有,可是百年来,就是不知道这座小庙的确切方位。提起紫竹林,这个在近代天津非常 显赫的地名,老人们的记忆中可能会浮现出一片繁华的商贸景象,作为天津最早开放地区之一,这里曾经在近代天津城市史上 书写了重要的一页,然而关于这个地方的起源,却是没有任何头绪。本报记者采访数位专家,最终证实这个地方的确切地点在 天津市和平区吉林路与承德道交口处西侧。

  张博:《老东开就在一宫附近》

  2003年10月31日第13版,总第139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从天津电台的电波中传出了天津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路希先生的话语:“众所周知,天 津有南开、西开、北开,那么,天津是否有东开呢?东开又在哪里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快报记者翻阅了诸多历史文献,遍 访了天津文史专家,在先后敲定南、北、西三开的确切位置后,终于找到了东开的确切位置,在一宫附近,而且对这个名称淡 出人们的视野做出了分析,原来这个地方开放较早,后来的名称知名度又很高,所以,东开这个地名直到去年才重新为人熟知 。

  张博:《抑扬顿挫普通话

  天津王照拼出来》

  2004年3月3日第8版,总第261期

  从天津的宁河县芦台镇,曾经走出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定海三总兵之一的王锡朋,也曾培养了改革汉语注音方式的学 术先驱王照。虽然有学者估计两个人应该有亲戚关系,但究竟两个人关系如何,没有人说得清楚,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 现了王照家谱,上面明确记载着王锡朋是王照的祖父,这样两人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沈沂:《征婚老广告

  引出陶醉自有人》

  2004年3月15日第8版,总第272期

  自由恋爱并非当代人的专利,早在20世纪初年,《大公报》上就出现了天津人征婚的广告,不惟如此,当年的新式 婚礼也别开生面,令许多新派青年陶醉不已。作为八大家韩家的后人韩扶生,当年就是采用了新式婚礼,从他的口述中,我们 可以了解当年新式婚礼的热闹场面。

  黄卫:《海河北岸地

  曾是“开发区”》

  2004年3月22日第8版,总第278期

  20世纪初年,在清政府的改革声中,天津以“北洋新政”中心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八国联军侵占后的满目 疮痍,天津当政者将目光投向了海河北岸。新式教育次第开办,路、桥、车站等发展经济的重要后盾相继建成,于是,百年前 的这里成了天津新的发展中心。

  黄卫:《新潮天津人街头扑蝴蝶》

  2004年3月29日第8版,总第284期

  1911年拍摄的一张老照片上,几个梳着辫子的年轻人正在研究着蝴蝶标本,这些人就是当年天津生物研究会的成 员,从照片中,我们能够领略到近代文明传入天津的迷人风采。

  张博:《津门求索地学会

  谁言女娲补过天》

  2004年3月30日第8版,总第285期

  远古时期的一天,突然天崩地裂,女娲用彩色的石头不断地补着天上的窟窿,最后用自己的身体补住了天上的巨大裂 缝,人类得以生存下来。这个凄美的故事让近代以前的中国人深信不疑。然而随着1909年中国地学会在天津的成立和19 10年《地学杂志》的创刊,人们从刊物上发表的近代地质学文章中,读出了耳目一新的信息,女娲补天仅仅是个传说而已。

  沈沂:《津城百年愚人史编个瞎话都挺哏》

  2004年4月1日第12版,总第287期

  每年的4月1日,总有些人被愚弄,不过,只要玩笑开得不大,谁也不会计较,谁让自己忘记了从西方传入的节日— ——愚人节了呢?1925年4月1日,天津的学校中,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老师按时上课却发现教室里面学生寥寥无几 ,原来,许多同学都被一张授课教师请假的海报蒙骗了。

  张博:《中国首听军乐响洋号天津代唢呐》

  2004年4月21日第8版,总第304期

  中国第一支军乐队于1896年在天津小站建立,铜管乐第一次取代了唢呐为行军发号。这支军乐队还专程在保定为 从西安返回的慈禧太后奏响了《马赛曲》,虽然有些滑稽,但也让仓皇逃往西安的慈禧找到了一丝尊严。当然,末代皇帝溥仪 对这支军乐队则是百感交集,已经成为逊帝的他,自然不希望听到这种来自紫禁城以外的声响。

  黄卫:《天津首次说环保臭味油锅赶出城》

  2004年4月29日第8版,总第314期

  环境保护这个词虽然是近年来才开始时兴起来的,但早在1906年,天津就开始关注了空气质量问题,在天津卫生 总局成立后,专门发布了一个公告,对老城里的炼油问题进行严格管理,以往油烟臭味四处乱飘的现象,很快地就被控制住了 。

  黄卫:《迷雾重重鱼骨庙不知里面供何神》

  2004年8月2日第7版,总第397期

  用鱼骨头垒成庙宇,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在天津的葛沽镇的一个村子里,就曾经有过这样一座庙宇,根据当年 的文献记载,这座庙叫鱼骨庙。什么样的鱼骨才能构建这样一座庙宇,几经寻访,快报记者终于得知,应该是鲸鱼的下颌骨。

  张博:《远隔重洋谢善父 法国建起天津街》

  2004年8月6日第9版,总第401期

  在法国北部边陲有一个叫阿尔贝特的小镇,这个镇里有一条街道以“天津”命名。追本溯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 战火摧毁的阿尔贝特,接到了中国天津的捐款,重建城市,为感谢天津“善父”,于是,这个镇专门命名了一条天津街。

  徐勤雷:《三条标语惊神州津人吁办奥运会》

  2004年8月10日第7版,总第404期

  2008年,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北京举办,国人为此兴奋不已,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1908年,天津 南开学校就提出了申办奥运会的口号,并主张在北京举办奥运会。

  黄卫:《督军搬来庆王府花园暗藏金水桥》

  2004年8月17日第25版,总第410期

  都知道天津有个李纯祠堂,然而这座将北京庆王府原样不动搬到天津的建筑,也是按照王府建筑风格在北京以外地区 修建的惟一建筑。专家在详细考证后认为,这里虽然被称为祠堂,但却是李纯为了掩人耳目的烟雾弹,这里应该是李纯为自己 修建的住宅。

  李冰漪:《连理花枝追时尚

  集体婚礼聚鸳鸯》

  2004年9月22日第25版,总第441期

  集体婚礼并非当代人流行的时尚,早在20世纪30年代,天津就举办了多次集体婚礼,通过当年主办过集体婚礼的 见证人的口述,让人们对那个年代的集体婚礼的盛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毕竟在当时集体婚礼也是非常前卫的事情。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