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徐静蕾:我不能总停留在“偶像”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18:06 中国青年杂志

  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于2004年9月获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银贝壳奖。这是继陈凯歌之后获得该奖的第二位中国导演。

  徐静蕾:我不能总停留在“偶像”阶段

  采访-本刊记者 韩春丽

  并不是我做演员不行了,才来做导演,更多的是因为我不服气

  《中国青年》:最早你是作为“四小花旦”之一脱颖而出的。但最近看到有种说法:“徐静蕾终于从‘四小花旦’中掰离出来了”。你自己怎么看这种说法?

  徐静蕾:我无所谓吧,放进去也是别人放进去的,退出来也不是我自己说的,只不过是一个说法。

  《中国青年》:但实际上,你的确已经慢慢脱离了她们。

  徐静蕾:原来我也觉得跟她们不一样,每个人跟每个人都不一样。

  《中国青年》:不是说个性,而是指她们仍然主要致力于演戏,而你已经在作其他尝试,比如做导演已取得了成功,视野更加宽了。

  徐静蕾:我觉得演员的视野是比较窄的,因为每年每年都在拍戏、拍戏,有些人喜欢演戏,只有演戏时她才充实。而我不一样,除非演特别好的戏,否则会觉得很空。但两年也未必碰到一个好剧本。很多人也拍了很好的戏、很多的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结果。有些戏听起来还不错,但对你也并没有帮助。

  《中国青年》:比如章子怡这些年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名声,像最近的《2046》,无论炒作还是影响都是很大的。难道你从来不跟她们比较,不想这些吗?

  徐静蕾:作为演员,当然越红越好啦。如果我成为好莱坞一线演员像朱莉亚·罗伯茨一样不是更好吗?无论做什么都希望做得更好。但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些东西不是最适合我的。其实,所有人都一样,都在寻找什么东西是最适合我的,我最愿意去做的。有些东西即使给你带来很多名利,但你心里仍会觉得,也许它不是最适合我的。即便现在红成什么样,我还是会做导演。

  《中国青年》:你觉得现在做导演是比较合适的位置?

  徐静蕾:说心里话,我觉得比演员更合适一点,但说最合适也未必,其实我还是在找。导演也未必是我的最佳位置。只不过我觉得做导演让我更充实一点,自我感觉更好一点。

  《中国青年》:我看到你说,导戏是你正在迈第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可以把你以往积累的东西和盘托出;而演戏则需要迈第二个台阶了,但这第二个台阶更难迈——别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做演员不行了,才来做导演?

  徐静蕾:其实我刚刚当导演的时候是三年前,那时候也并没有不行,即便我现在特别地行,我还是会做导演。有时候我会想,当年中国最红的演员,10年、20年前最红的演员现在在哪里呢?大红大紫了又能怎么样?另外,钱我已经挣了很多,那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钱到了一定的数量,名声到了一定的位置,都变成一个数字了,对生活已没有影响。我觉得我做演员已经为自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物质基础,是应该为自己做点事情的时候了。那我就选择做导演。比如我的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是自己投资200万,如果我做演员名不见经传,怎么可能自己投资?只能傍大款去啦。(笑)

  《中国青年》:大家也看到了,你这么年轻,在导演领域也并不资深,但你能够指挥得动叶大鹰、姜文、张元等一些腕级人物,有人就会想,是不是有什么高人在帮助你?

  徐静蕾:这么想的人是没有做过事的人。如果我现在去找梁朝伟、张曼玉,他们可能会问:她是谁呀?她拍过什么戏?而我找的都是导演,这三个人,谁上来都拍了一堆戏,他们都从拍第一部戏的艰难与窘迫中走过;另外,他们都看过剧本,如果我剧本特别差,那人家会想,我再帮你也不能给我自己丢人呀!他们显然是看过剧本后,觉得自己适合这个角色,可以演这个角色。当然我的人缘与口碑也不坏,如果我是个胡说八道的人,也没人会跟我合作,我基本是一个一是一二是二的人。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会说得很清楚。人跟人之间是有缘分的,我也不是个今天才冒出来的人,我当演员这么长时间,他们知道我做得还可以,看过我演的戏,平常也一块儿吃过饭,在这种基础之上,合作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当然有很多人帮我,这是特别正常的。

  《中国青年》:你觉得导演跟演员比,哪个更让你享受过程、享受成就感?

  徐静蕾:做演员,我拍了很多戏,但真正特别喜欢的,特别用心去演的不多,就那么两三部;但做导演我虽然才只拍了两部,但每一部都让我觉得很充实。同样很重要的一点,做导演我自己掌握时间,想什么时候去工作就工作,我不用再苦巴巴地等别人给我一个好剧本了。因为当演员的时候我总在想:今天我要能碰上一个好剧本该有多好啊。后来我就觉得,为什么我就只能是个等别人给我机会的人?那些给我机会的人也并没有显得多么了不起呀。说句实在的,我有点儿不服气。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半斤八两是交易不是爱情。我用这部电影来反思自己、净化自己

  《中国青年》:你新拍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著名小说改编的。你说你十年前读它,是按照琼瑶的路数来理解:这是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十年后你再来读,你觉得这是个有独立精神的女子——“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你说你就是要拍一部纯粹的爱情故事。你觉得这种纯粹的爱情在今天还多吗?

  徐静蕾:以前我也经常会问:这事情会发生吗?只是无巧不成书吧?今年我30岁了,我觉得生活里的事要比电影里的精彩得多,巧合得多。就比如我一朋友开了一服装店,有天她过生日,有个朋友就买了她店里的东西送给她了,但人家并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全北京这么大,怎么就这么巧合?如果放在电影里,你就会觉得这只是巧合,根本不可能,而生活中巧的事太多了。由此,我觉得我们的戏还不够巧。

  《中国青年》:你说的仍然是个案,它的共性有那么强吗?

  徐静蕾:你有没有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想,我可以不在乎他的态度?

  《中国青年》:可能。

  徐静蕾:对呀,只要有这个想法,这就是我这个电影的共性。我认为,这种想法每个人心里都会有,我不知道男士会怎样想,但我相信每个女性内心都会有过这种时刻:我喜欢你但我能不能不给你造成麻烦?一个善良的健全的人,心里都会有这种想法,除非你太自私。也许我做不到,但我会想,我会希望自己是这样一种人。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共性。只不过我们有很多弱点,比如说我,意志比较薄弱,有时候我会妥协,有时候虽会坚持,但碰到很大的问题还是会变通或者怎样,但是我相信有一种人他是会坚持的。比如为感情自杀的、跳楼的。只不过很多人可能做得不这么极致。

  《中国青年》:不管怎么说,“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爱情观还是很出位的。

  徐静蕾:这并不是现代人的想法了,而是在歌德那个时代就崇尚的了。

  《中国青年》:但你也说,现在的爱情更多是那种半斤八两的交易爱情。

  徐静蕾: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

  《中国青年》:你所说的,实际就是“付出就是爱”?

  徐静蕾:是,我觉得是。我拍这个电影,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反省,或者说是心灵鸡汤有点俗,但确是净化我自己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我斤斤计较,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那我也不对你好了——心里这样想的时候,我也会去想想我的电影,起码里面有我所向往的。

  《中国青年》:你有这种经历吗?

  徐静蕾:我没有这种经历。为什么说是对自我的一种反省,是因为我自己挺斤斤计较的。我会在乎你对我好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会想,你凭什么对我不好?那我也对你不好!我经常会有这种想法。

  《中国青年》:你在爱情中是被宠着的那种吧?是别人在对你的付出中感到快乐?

  徐静蕾:我觉得不是,没有哪种人傻到只是宠你。为什么说婚姻是要经营的,经营就是要互相有些付出。当然,我觉得如果人人都能想,我希望你特别好,那这个世界就会很和平,就不会斤斤计较。

  《中国青年》:你觉得这是很美好的爱情?不觉得她是病态的?

  徐静蕾:我不觉得病态。你看小说觉得病态吗?

  《中国青年》:反正她是极致的。

  徐静蕾:对,可以说极致,但是我不认为她多么地病态,因为她并没有伤害到谁。病态是自己成精神病了,而她活得挺好。虽然她当交际花来养活自己,她可以给孩子过很好的生活,她并没有影响到别人,伤害到别人。她是在自我清理,她当然承受了很多,但她很完整。

  《中国青年》:你在现实中欣赏或者倡导怎样的爱情?

  徐静蕾:我不想倡导什么,我也倡导不了什么。我拍这部电影,我相信会有一些共鸣。而且我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净化,或者反思,不只是反思爱情,朋友交往也是这样。教育别人我承担不了。

  《中国青年》:那就是说,这部电影代表了你对当下爱情的看法,你的爱情观?

  徐静蕾:那当然了,如果它不代表我的爱情观,我在拍谁呢?我在拍什么呢?它还在某些方面引起了我的共鸣,并且我说我十年前看跟十年后看不一样了,这很明显见证了我的成长。为什么十年前我是一种想法,十年后我换了一种想法?因为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我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观念。

  《中国青年》:你的作品里,你个人的烙印很重?

  徐静蕾:每一个导演拍的戏,都带有他强烈的个人烙印。有时候我看电影看什么呢?我是看这个导演,比如我看《可可西里》会看陆川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看《十面埋伏》会看张艺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看《2046》会看王家卫在坚持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容置疑:每个作品都有严重的导演烙印。

  从自卑到自信,尝试扬长避短。很多事不是事前规划出来的

  《中国青年》:多年来,你一直是“玉女”“偶像”,但现在我突然有一个题目冒出来,叫“玉女闹革命”。你看,你的思想十年前后发生了变化,你的角色原来一水儿的青春玉女而现在你演的《来信》中是个交际花,还有你的演员到导演的身份的变化,好像你又回北京电影学院当老师了?

  徐静蕾:这是自然的。因为我那时候很小,很天真,但我现在长大了,不是我刻意改变或者不改变。比如在电影学院时就有人问我:“徐静蕾,你以后会当导演吗?”我说,当然不可能了!因为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想当一个好演员,但后来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我发现当演员越来越被动,已经不能满足我的一些想法了。

  回母校当老师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上学的四年中,我在学校待的时间很少。现在反而想多待待了。而且现在有一种很想表达的愿望,觉得有很多经验、教训想要说给别人听。另外回学校还可以充充电,走后门听听别的课。

  “玉女”是多么好听的名字,只不过我觉得自己配不上而已。说实话人家这么叫我,我挺高兴的,但我不能总停留在“偶像”阶段。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遗憾,不同的年龄做着不同年龄的事。

  《中国青年》:你觉得在生活中自己变化大吗?

  徐静蕾:那要看哪方面。比如我的饮食起居没有什么变化,我的朋友甚至都没什么变化,我十年前是什么朋友,十年后还是什么朋友。不过我接触人的面发生变化了,原来我只接触很少的人,现在我会接触投资人,以前我跟那些人就完全没来往。

  《中国青年》:好像你是个定力很强的人。

  徐静蕾:不是,我是个变数非常大的人。有主意肯定是有主意,但我长这么大,知道很多事都不是事前规划出来的。而是说你这么想了这么尝试了,比如当年我拍了第一部戏后,发现我还有点喜欢这事,于是又去做了第二部。眼下我马上面临做第三部,也许我再拍一部,发现对这件事情已没有什么兴趣,那我可能会试着再去干点别的事,去办一本杂志也不是不可能。人很难说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至少我现在没有这个想法:表演是我一生要做的事情或者说表演不是我一生要做的事情。我现在只能说我目前觉得导演更适合我。

  《中国青年》:你以前曾经很自卑,而现在我所见到的你很自信,从自卑到自信,关键是什么?

  徐静蕾:小时候都是在上学念书,成绩不是很好,没人追你,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种种原因都会让你不自信。当然教育的方式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假如总是有人比如父母在你旁边说你不够好,你当然也会觉得我是不够好。(笑)

  人选择自己的道路最重要了,因为每个人都有优势都有弱点,总是要扬长避短才能越做越好。或者说,扬长,短处去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把短处也变成长处。这牵涉到自我认识,你怎么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儿?短处在哪儿?那就要不断地尝试,因为不尝试你不知道自己好在哪儿,优势在什么地方。这些都很重要。

  中青亮点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