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人物》杂志:记我军坦克专家李蕴学(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2:38 《人物》杂志
《人物》杂志:记我军坦克专家李蕴学(组图)

坦克专家李蕴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人物》杂志:记我军坦克专家李蕴学(组图)

火炮后坐抗力与坦克重量关系学术研究座谈会留念


《人物》杂志:记我军坦克专家李蕴学(组图)

李蕴学在德国享舍尔公司谈判


《人物》杂志:记我军坦克专家李蕴学(组图)

与卡迪拉克·盖奇公司沃德经理、计委谭凯处长合影


  他,中国坦克界的权威;

  他,哈军工一期全优生,从戎50余载,从事坦克研究50个春秋,所有国产坦克装甲车无不倾注有他的心血;

  他,承担并完成国家、军队重大科研课题60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五项;

  他,主笔的论证报告受到军委和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军委、总部的发展规划;

  他,古稀之年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顾问,该坦克出现在国庆50周年阅兵大典上,成为中外军事家关注的焦点。

  步入李蕴学的卧室,你会为眼前所见惊诧不已。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满了不同时代、不同型号的国内外坦克和装甲车模型,成了一个小型坦克装甲车博物馆。书架上则是厚厚一摞为《军事百科全书》撰写的有关坦克装甲车词条的文稿。谈论起他所倾心的专业领域,他那宽阔的脑门闪闪发亮,眼睛也在镜片后面频频放光。他掰着指头畅谈世界著名坦克的历史发展沿革,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参数,如数家珍,诸如美国的M1A1、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德国的“豹Ⅱ”等等,由于“储备”很足,如同一个容量很大的电脑,你只需敲打一个按键,便能得到一连串思想显示。

  圈内人称李蕴学为“那一代人的顶峰”。自我国开始研制坦克起,迄今为止50 个春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军队重点科研课题60项,先后获得国家和全军的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五项。有人比喻说:李蕴学的工作经历随便撕下一页,就是我军坦克的一段发展史。

  铸剑岁月

  李蕴学是四川资阳人,1950年2月,进入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赴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上,李蕴学见识了坦克这个集攻防于一身的庞然大物的巨大威力。那是在第五次战役后的正洞西山的战斗中,我坦克部队数十辆T-34坦克开足马力冲向敌群,刚才还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不可一世的敌军立刻乱了阵脚,迅速溃败。这是李蕴学第一次亲眼看到我军坦克参战,这一场景给他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于是,1953年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李蕴学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工程系。四年后,时任军委装甲兵技术部部长的孙三将军去学院挑人,在李蕴学的毕业答辩会上,一眼看中了这个英姿勃发的全优生。一出校门,李蕴学就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担负了制造国产坦克的重任。

  当时,国外均采用机械性能好、抗弹性能高的镍铬装甲钢制造坦克车体和炮塔,而我国镍铬资源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蕴学和同事们不得不在做饭之前先种下锅的米。他们和工业部门一起反复论证分析,终于炼成了可以铸造车身、炮塔以及传动齿轮等的系列无镍铬钢,其性能达到了国外同期坦克用钢的水平。无镍铬钢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坦克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立足于国内,令国产坦克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成为可能。

  在研制无镍铬钢的同时,他和战友们跑工厂、下部队,收集第一手资料,再搞总体布置和方案设计。从论证、设计、试验,到样品的研制,几经反复。特别是跟车收集数据,车到哪里人到哪里,崭新的样车都“耗”报废了,人也瘦了一圈。那时,他忘记了节假日,忘记了岁月的更替和季节的变换,连春节也是在火车上度过的。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使我国坦克国产化。终于在国庆10周年前夕,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代坦克面世,并以雄伟的姿态出现在天安门的国庆大典阅兵式上,它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摆脱靠缴获和购买洋坦克装备部队的历史。李蕴学手摸着第一代国产坦克,刚过而立之年的汉子激动得热泪盈眶。

  国庆阅兵后,由于苏方的违约,原定让李蕴学等人去苏联对口读博士的计划搁浅了,组织上遂指示他们到黑龙江拖拉机厂搞发动机设计,在实践中锤炼学习。李蕴学没有觉得委屈,因为他知道拖拉机与坦克是“近亲”,坦克实际上就是“拖拉机加炮塔”。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就是最大的坦克制造厂。所以,在坦克上原本就蕴含着人类的一种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文化:战争与和平。为了和平李蕴学苦苦追寻着拖拉机与坦克的某些共通之处,积蓄着作为军事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没过多久,一纸电令又召唤他回到军工岗位。从1962年到1974年,他对夜视、炮长观察、水中潜渡、三防系统运用于国产坦克进行总体论证;1958年到1989年,他先后参加了5种装备系列型谱规划论证、9种坦克装甲车辆型号论证、9种坦克装甲车辆整车或部件的设计和研制、4次整车或系统的大型试验。总而言之,他带领课题组在我国第一代轻型坦克、二代中型坦克、二代主战坦克、装甲指挥车、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21世纪初的几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和技术攻关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挑战苏美权威

  号称“陆上猛虎,水中蛟龙”的水陆两栖坦克,以其具有“地球表面全方位机动”的独特战斗力,成为坦克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为研制我国第一代63式水陆两栖坦克,李蕴学和战友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水陆坦克初始样车在水上航行时,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常常出现“扎头”、“上水”的现象,这样战车极有可能沉入水底。李蕴学和战友们站在苏州太湖的战车上,眉毛拧成一个疙瘩,潜心思虑着如何能使战车昂起头来,并平稳、高速地航行。他们先后组织了阻力与速度、出入水、推力、浮态和航态等一系列试验。最后通过对水上推进与航行阻力相关因素的研究和拖模试验,终于找到了动态失衡的症结所在,并通过以下四种办法根治了这个“疑难杂症”:通过优化整体结构使浮心和重心的位置恰当,有一个良好的动倾角,从而使战车在航行时保持良好的浮态;通过改变总体线型、添加防浪板等方法减少阻力;优化设计喷水推进器,提高推进器效率;适当地加高车体,即提高“干舷”,以提高抗风浪能力和抗沉性。

  水上航行的问题解决了,战车的火炮威力问题又提上了日程。原计划安装口径76mm的坦克火炮,装甲兵首任司令员许光达大将最后拍板决定:上85mm火炮!这是一个大胆的、颇有气魄的设想,因为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水陆坦克上也只是装了76mm炮。苏联权威理论明确指出,火炮的后坐力不能超过车重。装上大口径火炮,火炮后坐力远远大于车重,坦克在水上射击时会不会“坐”到水底“煮饺子”,成了大家担心的问题。李蕴学带着试炮小组为此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试验。从南到北,自秋而春,不仅在陆上打,而且在水中跑海上试,他们积累了近百万组数据,足足盛满三个木箱子。最后李蕴学得出结论:弹丸在炮管里运动的时间非常短,来不及造成后坐,就已经出膛了,不会影响坦克的安全性和射击的精度。他还将后坐力和车重的关系抽象成一个写满四页纸的方程。但是,他自己苦苦推算半年多,却没有得出结果。最后请来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看后说:“能解!”经他一点拨,李蕴学茅塞顿开。苏联的权威理论被这个初生牛犊给彻底否定了。我国第一代水陆坦克正式定型列装,在当时,其航速和火炮口径以及新颖的水道夹层设计等战技性能,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63式水陆坦克是一个典型的自力更生的产物。通过研制63式水陆坦克,专家们渐渐树立了不唯上、不唯书,不盲目迷信权威,用试验来检验真理的观念。就其本身来说,63式水陆坦克不但对后来的水陆坦克设计,而且对所有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都有借鉴意义。

   上世纪80年代末,一向在国际坦克业独领潮流的美国卡迪拉克·盖奇公司,在众多的坦克生产国中寻找合作伙伴,借以改变因昂贵造价而导致萎缩的坦克市场。找来找去,独独相中了中国的59坦克底盘,提出要和中国合作生产一种新坦克——“美洲豹”。59坦克底盘是全世界价格低廉,性能可靠,而且生产已趋成熟的产品。双方达成协议后,中方遂派专家赴美协商合作计划。美方的坦克权威拉思克想考考面前这位中方首席专家。没料到题目出来不到两分钟,李蕴学就不慌不忙地抽出一支笔,在纸上列出了一组数字和坦克草图,十分肯定地报出了答案。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是中美技术合作的关键环节,没有半天时间是算不出来的。就连中方其他代表也半信半疑,都替李蕴学捏一把汗。为验证结论正确与否,美国坦克权威叫来了助手沃特曼,让他将数据输入电脑。十多分钟后电脑计算结果出来了,与李蕴学的计算分毫不差。坦克权威竖起大拇指说:“OK,我的电脑比不上先生您的大脑!”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