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 > 正文

香港市民慷慨捐款 六大慈善机构筹巨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12:56 环球时报
香港市民慷慨捐款六大慈善机构筹巨款

1月1日,一位香港老人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法新社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快速筹款3亿港元

  “每份货品最低消费10港元,多捐不限。”1月2日,香港九龙油麻地街市的几十个菜摊及水果摊举行义卖,为印度洋海啸灾民筹款。街上人流比平时多,市民十分慷慨,有人用数百港元买了两棵菜,有人花500港元买一包蜜饯和一包番薯。一位市民说,做善事,买菜多付点钱无所谓,希望能帮助受灾的人。当天,筹得20多万港元。

  连日来,在香港,像这样踊跃捐款的景象十分普遍,从平民到富商,大家纷纷伸出援手,为救灾做贡献,充分发扬了香港人热情互助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日,香港各界已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出约3亿港元。其中,香港红十字会、香港世界宣明会、无国界医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乐施会、救世军港澳军区等国际慈善机构已分别收到1.47亿港元、6500万港元、1700万港元、3500万港元、2600万港元和500万港元。

  时时处处可捐款

  香港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筹到大笔款项,除了人们拥有一颗“热情的心”外,与畅通的捐款渠道分不开。网上捐款、电话捐款、举办活动捐款、公司动员捐款、街头捐款和购物捐款等,可以说,香港时时处处皆能捐款。

  元旦当天,在铜锣湾,为灾区捐款的摊点摆在各主要路口。手持喇叭里传出的“欢迎为灾区捐款”、“爱心不嫌多”、“捐了再捐”等口号声此起彼伏。当天,由香港各政党团体联合组织的街头募捐活动就筹得200多万港元。

  香港赛马会也“史无前例”地决定:1月2日和3日,在全港100多间投注站设置善款收集箱。赛马会每收到1港元,就要捐出1港元的等额捐款。此外,中银香港、国泰航空、摩根大通、美国国际集团等多家机构也以“员工捐1元,公司捐1元”的方式筹款。这种方式既激发了普通市民的热情,也表现出企业的积极姿态,受到人们的好评。

  同时,香港还接连不断地举办大型赈灾筹款活动。1月1日和2日,由香港特区政府统筹,与香港无线电视举办了两场“四海同心送关怀”筹款活动,共筹集资金8000万港元。款项交给国际慈善组织。英皇慈善基金于2日晚举行“携手送暖”慈善活动,共筹得410多万港元,全数款项捐红十字会。此外,香港演艺界还将于1月7日举行大型筹款文艺晚会。

  6大国际慈善组织打理善款

  香港特区政府赈灾基金委员会日前召开特别会议,拨出3000万港元支援泰国和印尼。据透露,以往委员会只接受非政府机构的申请,此次情况紧急,直接对其他国家进行捐助。

  除了特区政府的直接捐助外,香港各界此次全民赈灾捐款都将交给香港红十字会、香港世界宣明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无国界医生、乐施会、救世军港澳军区这6大国际慈善组织,由他们购买所需物资,并送到灾区。

  据各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他们提供的物资,包括灾区急需的饮用水、食物、煮食用具、帐篷、医疗用品、营养补充剂、汽车和燃料等。香港世界宣明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特别表示,将特别关注灾区儿童,为他们添置所需物品。目前,除无国界医生宣布,筹得1700万港元已达到目标,并暂时停止接受捐款外,其他5大机构的筹款仍在进行中。

  各组织发挥特长

  作为捐款流程的最后一环,6大慈善组织在积极筹款和救灾方面功不可没。除了在第一时间公布各组织捐款电话和银行账号,便于个人和机构及时捐款外,各组织也活跃在香港的各个捐款现场,呼吁市民踊跃捐款。各组织还派出专业人员,亲自赶赴灾区协助救灾。

  1月4日,6大国际慈善组织还举行了特别跨组织会议,交换灾情情报,并商讨在灾区的救援工作安排,以避免出现资源重复分配。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赵焕明说,在过去多次天灾人祸中,香港各组织均有合作,因此比较默契。在这次筹款中,最重要的是各组织能够发挥所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至于善款的运用,各慈善组织强调,捐款将直接投放到灾区,绝不会经“第三者之手”。按照通常的程序,筹集的善款将首先呈交各组织的国际总部,再经由各地区办公室直接购买物资送到灾民手中。其中,只有乐施会通过当地一个成立近30年、曾多次合作的民间团体购买物资。各组织强调,善款全部经过国际审计和总部分配,并且要做出详尽的报告,公之于众,以确保市民的捐款被妥善运用。本报驻香港特派记者 刘韬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