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学城陪读调查:子女不理解 父母心碎返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11:14 今日早报 | ||||||||
杭州下沙大学城,中国最大的高教园区之一。十多所高校汇集这里,生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名大学生。 因为牵挂,不少学生的父母不远千里,来到下沙,来到孩子身边,形成大学城里的特殊群体:陪读父母。
有很多陪读父母来自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孩子高昂的学费、生活费让他们感到很大压力,如果在当地打工,收入很少。他们觉得还不如跟着孩子来杭州,就在大学城打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虽然现在的人数还不多,但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陪读父母会越来越多。 这些陪读父母工作、生活状况怎么样呢?1月11日,记者来到下沙大学城,走近陪读父母。 单纯陪读少兼工兼陪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陪读行为。记者随机询问了二十多位学生,没有一个愿意让父母来陪读,哪怕是在学校里做后勤工作。很多陪读父母渴望被理解,特别是被他们的孩子理解。 记者还发现,下沙大学城的陪读父母中,单纯陪读的并不多。 在下沙大学城离高校群较近的元成村、下沙村、上沙村和东方村,记者对租房住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真正在村里租房和孩子共住的陪读户很少。记者挨家挨户地询问了50多户人家,只有两户存在陪读父母和孩子同住的现象。 现在的陪读父母,绝大多数是在学校里面做后勤,一般学校会给他们提供住宿,有的在外面租房子,但他们一般不与孩子同住。 陪读身份:儿子所在学校的清洁员 孩子态度:极力反对 近况:心碎返乡 1月9日,下沙大学城某大学的清洁工李静阿姨遗憾地离开岗位,回到河北老家。 李阿姨离开的原因是儿子的反对。儿子读大二。2004年9月,下岗后无事可干的她为了有个工作,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并且可以看到儿子,就来到大学做后勤工作。每个月,她能挣到六七百元。 但是,从她到大学的那一天开始,儿子就极力反对,并且一再对母亲声明,不许在校园里让别人看出他们是母子。在学校里,儿子看到李阿姨时,从来不叫她,甚至连看也不愿意看她一眼。就在前几天,儿子与女朋友在校园里走过时,李阿姨的扫帚碰到儿子女朋友的脚,他居然大喊:“你怎么扫地的,不会扫就别扫!” 那一次,李阿姨的心彻底碎了。不堪巨大心理压力的她决定回家。回到家的李阿姨又没了工作,她又要开始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 陪读身份:儿子学校附近大学宿舍管理员 孩子态度:反对 想法:别处能找到工作的话,不会陪读 周阿姨是浙江理工大学一幢学生宿舍楼的管理员,她儿子在附近的中国计量大学读大三。 周阿姨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以前她一直在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上班,2004年11月,由于企业改制,她下岗了。还不到50岁就没了工作,周阿姨非常不适应。与丈夫两个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家庭日常最低开支,而儿子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就要上万,怎么办?周阿姨有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去哪儿打工呢?周阿姨觉得在东北比较难找工作,收入也低,她和一块下岗的姐妹们决定,到南方看看。一次与儿子通电话时,儿子无意中说起他所在的下沙大学城是新建的,很多大学缺少后勤工作人员。周阿姨觉得去下沙做大学后勤工作不错,既能挣到钱,又能经常看到儿子,就和姐妹们商量着来下沙大学城。大家也都很赞成。巧的是,与她一起下岗的姐妹中,还有两位的孩子也在下沙大学城上学。 但是,当周阿姨把自己要来下沙做大学后勤工作的事告诉儿子时,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怎么行呢?说出去我多丢人啊?你就在家呆着好了,千万别来下沙啊!” 在孩子的反对下,周阿姨也有过一些犹豫,但一想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还是下了决心。她对儿子进行了多次妥协,并答应了儿子不在他所在大学做后勤,平时尽量少见面的要求。2004年12月,周阿姨来到了下沙,并且很快在浙江理工大学找到了一份宿舍管理员的工作。 前几天,周阿姨拿到了第一笔工资700元。她对记者说:“这份工作还不算累,挣的钱虽然说不是很多,但足够我和儿子每月生活费了,另外还能有点节余,加上我的下岗工资和丈夫的工资,以后供儿子读研都没问题。” 周阿姨觉得自己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陪读,她平时很少和孩子见面,最多周末见一次一起吃餐饭,更不住在一块儿。她说出来的主要目的是挣钱养家,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她希望儿子能够更多地理解她。她说,如果在家有工作或者在这儿找不到工作,她是肯定不会留在下沙的。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