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新闻不再是“遗憾的艺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9:53 南风窗 | ||||||||
□赵世龙 新闻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又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因为每每采访的猛料,因“不合时宜”等多种原因,很多内幕秘闻不得出现在见报稿里。而采访所得料中,又会有许多因为新闻体裁、篇幅等原因,不得不予以舍弃。写书则可以将这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翻炒出来,以满足读者的知情权。
多年来,冲杀在新闻一线,新闻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因此也一直不得清闲。想悠闲且好整以暇地疏理一下前尘旧事,几成不可能之事。也得感谢写作本书的这一契机,将搜集到的自己数年的文章聚在一起,开始挑选和整理、改写时,许多模糊的记忆,突然在脑海里星星闪烁,逐渐清晰甚至呼之欲出了。而随着写作的深入,就不再是简单的新闻综合,更是一次对自己十多年来人生之旅的总结与升华,当然也是对新闻业务的一次深化认识与理论提纯的过程。 在中国,新闻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存在“无学”状态,这盖因新闻理论之于新闻的严重滞后和发育不良。大学里现在普遍开设新闻院系,专业对口培养,但他们所学与教师授业所讲的课业,多与我们这些冲杀在一线的新闻战士们所见所闻和理解的东西很不一样。换句话说就是新闻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因理论受干预、裹缠太深,而媒体的市场化已经远远走在理论的前面,使脱节达到很严重的程度!以我粗陋理解,新闻理论的残缺不全与重缚滞后,正日益造成“学院派产品”与新闻传媒致用间的脱节。 这现象,让常常被请到大学里去要给莘莘学子们讲些什么的我,感到颇为困惑与惶惑。困惑的是讲些什么?惶惑的是害怕自己与课本内容不太一样的实践经验会“误人子弟”。从20世纪90年代初入行,现今11年,时光与青春就这样转瞬而逝了。其间甜酸苦辣五味俱全,却也无怨无悔。“在路上”的职业生涯,让我体会到什么叫欢少忧多、苦乐人生。我个人对新闻从业的最深感受不外几点:做舆论监督之难;以及职业报人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良知、正义和坚持、勇气。 新闻舆论监督运作力度强弱,被视为现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新闻舆论监督的基础是了解事实真相。而信息的不公开和不透明,则是舆论监督的最大障碍。在西方社会,媒体被认为是除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力量以外最有权威的,因此被称为“第四权力”。新闻自由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民众宪法权利的一部分。民众用自己的知情权,通过媒体对政府权力实行制约。第四权掌握在民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监督与制约权力。当然我国并没有这一提法,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也应有相当的权威和公信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这几年,记者被打、被漠视,甚至权力部门动用公权对付舆论监督,一些地方官场正学习如何行之有效地对付媒体与舆论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新时尚”。需要被监督的权力往往是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和强势权力部门。不从体制上保证,可没有哪个权力愿意主动接受制约。 而前方的路毕竟日渐光明而宽阔起来。“加强舆论监督”在十六大报告中已有明确表述,“舆论监督”一词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决定和文件中的热点词汇,并明确体现在2003年和2004年政府的两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已将舆论监督上升到制度层面加以规定,列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舆论及媒体的监督。这被视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 把舆论监督作为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建设内容,确保“权为民所用”,将舆论监督作为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重要保障,作为建立市场监督体系、金融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舆论监督的新认识。 这也可视为新闻法出台前的一个良好动向,将更好地推动媒体向市场化转轨,舆论监督的顺利开展,也许即将迎来我辈报人衷心向往的春天。 愿与诸君相逢在“新闻的路上”,彼此如沐春风!- (作者长期于《南方周末》、《羊城晚报》等报社任记者,2003年入选央视“中国八大风云记者”。其新著《调查中国》已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 相关专题:南风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