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白衣天使沦为受伤天使(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14:34 新民周刊 | ||||||||
信任失落之后 “相不相信现在的医生?”面对记者的提问,老李迟疑了一下,还是选择了摇头。
目前,医疗纠纷的一个死结是无法迅速进入处理程序,瓶颈就在于很多患者像老李一样,出于自己或者听来的经验,他们对医生已经失去信任感。 以医疗事故的处理为例,除了鉴定医疗事故本身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因为鉴定者要在执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中抽选,患者和家属担心存在同行袒护,常常不愿承认对医院有利的鉴定结果。 “信任”缺失之后,大家都在期待,“法律”能给乱麻一团的医患关系理出头绪。 一项在医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未来的医生们也对法律寄予了厚望。在“解决医患纠纷的关键因素”和“遭遇医患纠纷的应对措施”两个问题下,医学生们的选择惊人的一致,绝大多数寄望于“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寻求相关法律援助 ”。 自古“医者父母心”的道德训诫所维系的医学伦理已经不能说服医患双方的时候,医学生们更倾向于法律也许是不无原因的。虽然这种想法与上一代的想法并不一致。一项针对医学生父母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们对解决医患纠纷更倾向于“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而不是制定法律。也许父母们都有过这样的心境:与其说是担心医生的水平不够好,还不如说更多是担心问而不答的冷淡脸色,或者不能得到期望中详细、浅显的解释。 如今的医院院长们都在告诫医生和护士,要注意患者的权利告知、知情同意,如果是治疗过程中有变化,也要做到及时通知,取得谅解。这些内容本是医患双方的必要沟通,但现在听起来却有种警戒的意味。刘俊说,虽然如今程序上的告知比以往更加滴水不漏,但医生可能会拒绝有风险的操作,或者根本就不说那些可能引起不快的话。其实这种状况使医患双方陷入了更加缺乏沟通的恶性循环。 刘俊说,医学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95%以上的成功率对一个医生来说堪称优异,但对5%疗效不著的患者而言,足以引起不满。 频繁发生而善后艰难的医疗纠纷,冲击着医疗秩序和医患双方的信心。一些从业多年的优秀医生也感到了压力。《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立了“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后,从前医学界常说“冒99%的风险去争取1%的希望”的话,现在不大有人提起了。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学生中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不少人认为这句话已经不适合自己。 压力已经从医院溢出,日渐变成社会心理,并传递到未来的医生那里。在上述那项问卷调查的“医生的执业风险”一项下,56%的医学院学生认为医生行业“风险很大,即使小心谨慎,仍然危险”。未来的医生们中有73%选择了“肯定会 ”或“可能会”“遭到谩骂甚至殴打”,而且认为这种遭遇将会影响到他们工作态度的达80%。支持医学生们悲观选择的依据是,76%的学生选择了见过患者或家属谩骂医务人员,其中78%的学生见过医务人员遭殴打。 医患双方的高度紧张和提防,不仅导致看病的过程令人身心俱疲,而且导致医护人员不愿意承担高风险治疗,尽管他们从医学院毕业时曾宣誓过,为救治病人要勇于承担这些风险。沈晓明承认,现今医生的职业道德正在压力下接受挑战。 “患者随时准备把医生当成被告,而医生时刻提防眼前的患者成为潜在的原告,这种状况很难保证他们之间有很好的交流。” 前卫生局长刘俊、医学院校长沈晓明和医院院长范关荣不约而同地提到,现今医生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了。他们为此忧心忡忡:“医学世家”的时代好像已经逝去,这个词所包含的特殊信任感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