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危机再度上演 在伊中国人互通消息道珍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11:31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驻巴格达记者李骥志报道 又是一行无辜的人,又是一行可怜的人!1月18日,8名中国工人遭到伊拉克武装组织绑架。 伊拉克的通讯一直不好,刚刚开通的手机通讯可以说是处于半瘫痪状态。当我们费力拨通了使馆的号码,向杨洪林大使汇报情况。电话另一头的声音很沉着,但是我们却能感到不一样的心跳。我们知道,对于人员极其紧缺的中国驻巴格达使馆来说,今晚将是不眠之夜
人质危机再度上演 看着半岛台电视画面中那一张张既陌生又熟悉的黄色面孔,惊恐、难过、焦急、气愤,复杂的感觉反复冲撞着我们的神经。对于驻巴格达的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来说,已经是第二次受到这种强烈的冲撞了。 记得去年4月份,一行7名中国务工者在费卢杰地区遭到劫持,消息传到巴格达分社,不大的小院好像被投放了一枚炸弹。我们一边奔走调查,一边进行滚动报道,向我驻巴格达大使馆和国内的受众及时报告最新进展,连续30个小时没有合眼。幸运的是最终等来的是个好消息:7人安全获释。 原以为有过一次经历,反美武装了解了中方的立场,中国人在伊拉克就没有危险了。没想到危机再度上演,这一次来的更加让人措手不及:武装人员定下了48小时的期限,8名人质的命运令人堪忧。 在伊中国人纷纷互通消息 半岛台首次播放这一消息是巴格达时间下午3点左右,当时分社只有我和申宏两名中国记者、技术员达乌德和摄影报道员阿里。负责人蒋晓峰和另外两名报道员正在外面与伊方一家报纸签署供稿协议,三人得知消息后只用了15分钟就赶回了分社。大家自觉地开始向各自的朋友进行核实,向总社汇报,滚动发稿。一时间,办公室里充满了敲键盘声、电话铃声、手机短信声和相机快门声。 得益于分社长期以来比较合理的分工模式,大家自然而然各司其职。不过,整个过程虽繁忙,却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每个人都没说过一句多余的话。我只记得,一直坐在电脑前抢发快讯的我,眼眶一直是酸的。 电视画面中,中国人质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孔被反复播放着,护照上红色的国徽依稀可见。武装人员宣读的声明说,中国政府必须在48小时之内就其对这几名人质和其他进入伊拉克为占领军工作的中国人的态度作出澄清。同时又表示:如果这些人愿意不为联军工作,我们将立即释放他们。雇员都安慰我们,声明的措辞既强硬又留有余地,获释的希望非常大。但是,他们的担心也溢于言表。翻译莱斯对我们说,他希望中国方面立刻作出明确表态;保安拉瓦德则建议,每天凌晨4点宵禁结束,他准备登上分社的制高点视察情况。可见,雇员们也在担心我们的安全。 我拨通了在巴格达消息比较灵通的中国商人陈宪忠的手机,得知8名中国人质来自中国福建省,因被前雇主辞退后找不到工作才租车前往约旦。由此判断,他们很可能是在途径拉马迪一带时遭到绑架的。不久,使馆也证实了8人被绑架的消息。政务参赞陈珍美告诉我们,使馆已经对8人的名字进行了核对,同时表示外交部对此极为关注,并将尽一切努力争取人质获释。 此时,另一位在巴格达办事的中国公司的老朋友也打来电话,说有一位日本朋友告诉他中国人遭绑架的事,他十分吃惊,于是赶紧通知我。我们在电话中互道珍重。除此之外,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使馆向十几家伊拉克媒体发出声明 使馆参赞卞志强与年轻的外交官孟瑞一同前往穆斯林长老会,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不让我们同行。当时,巴格达城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夜晚。上一次,在伊拉克中北部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穆斯林长老会协助中国方面促成了7名中国公民的安全获释。这一次,那些教长和学者们能否再度凭借他们的威信帮助8名中国人脱险呢? 根据杨洪林大使的安排,我们应积极打探消息,协助营救。我们将杨大使拟好的一篇阿拉伯文声明用电子邮件发给了十几家关系单位。但愿这些报章、杂志和网站能够收到我们的邮件并及时登在引人注意的版面。毕竟,我们的时间不多啊。 邮件成功发送,接连不断的文字和音频报道也暂时告一段落,摄影记者申宏端上来一锅挂面和半盆昨天剩下来的炖菜。刚准备用食物来打发担忧和惊吓,报道员夏南不禁叫了起来。原来,他拨打了我们在费卢杰的报道员阿卜杜拉·赫曼的手机号码将近20遍后,终于拨通了。阿卜杜拉·赫曼说,他也听说了中国人遭绑架的消息,但是因为不知道被绑架的地点,所以很难进一步提供帮助。阿卜杜说,他第二天将前往拉马迪,也许会带来些消息。 挂断电话,我们的心情似乎平静了一些…… 相关专题:八名中国人在伊拉克遭绑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