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13:46 中国青年杂志 | ||||||||
策划-《中国青年》专题部 新邻居,新集体主义 文-本刊记者亓昕
他们生于70年代之后,成长于网络崛起之时;他们收入相对稳定,买得起住房;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热 爱生活,注重交往,关心生存环境;他们习惯以虚拟方式解决现实问题;在他们具备上述特征后,他们刚巧买了同一个小区的 住房,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新邻居;他们缔造了一种新的邻里关系:第三代邻里关系。 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变迁,而曾经冷漠的“前邻里关系”,某种意义上恰是由于技术缺失而造成的社会结构 的真空。事实上,形成新邻里关系更为重要的前提是:在良好教育的背景下,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新邻居”们已不自 觉地具备了某种人文精神,他们“热爱生活、注重交往、关心生存环境”的表象特征,为城市文明带来了“润物细无声”的影 响,当这样的一群人相邻而居而又择邻而居,一种新的结盟就此诞生。 有人说这种结盟以实用主义为前提,因为“寻求快乐和便利是新邻居们的主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熊跃根博 士将其称为“局域集体主义”。不管怎样,一群年轻人在同一隅,小到一起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大到联合维权对抗不公,他们 是社会变迁恰逢技术变迁的受益者,他们因此创造了一种更加和谐与文明的人际关系。而谁都无法否认,微小的人际关系,恰 是城市生活和国家生活的体现。熊教授所言新邻里关系对和谐社会的“将来时态”的参考价值,其实已经和正在发生。 “一街共烟霞”的邻里关系业已久远,“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的邻里格局也逐渐被取代,新邻里关系带来的是新的社 会关系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这些年轻的新邻居们,利用技术,完成了一场不同于先辈的革命。 新邻居 档案 1 >>> 主人公:“单身母鸡”与儿子 新邻居居住地:上海徐汇区某小区 新邻居的新邻居:甲骨文 简爱 植物语言 新邻居的博客日记:一起对抗琐碎 文-单身母鸡 2004年X月X日 闷热 在长达两个月的家装结束后,我和儿子终于搬家了! 收拾停当后,儿子要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上电脑,登陆我们小区的网站,在BBS里谢谢“甲骨文”,并向“它” (我实在不知道它是“他”还是“她”)报告:我们已正式喜迁新居! 其实我很想当面谢谢甲骨文,在我买房犹豫不决的时候,它画了一张详细的路线图,注明附近的超市、地铁位置、邮 局和医院;在我家装之前,它告诉了我它的全部经验,甚至包括如何使邻居家做饭的味道不钻进我家的厨房;在我装修快破产 的时候,它又给我列出N种省钱的方法……当然,这些交流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而且,受益于它的绝不仅仅是我一人,每次它 的跟帖最多。它不知道,我之所以决定买下这栋房子,就是因为在它那里,我体会到了一种人情味儿,我下意识地觉得:缺少 父爱的儿子一定需要生长在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地方。 2004年X月X日 热 昨天甲骨文在论坛上说它父亲从陕西老家来了,按照它的描述,老人家“衣着古朴,皱纹古老,方言古怪,行事古板 ,为人,古道热肠。”今天下楼唤儿子吃晚饭,远远看见一位穿发黄汗衫圆口布鞋的老汉蹲在儿子脚下,大概在给儿子系鞋带 。我走过去,老人家慌忙闪开了,操着陕西腔有点笨拙还很低怯地说:这娃,好着呐。我让儿子谢谢爷爷,儿子叫得脆甜。老 人家一脸皱纹立刻开了花,连声说:好娃好娃,莫谢莫谢。之后,一个人走开了,背影有点儿令人心酸……我断定这一定是甲 骨文它爹了。 当晚在小区聊天室碰到甲骨文,说到此事,它一改调侃风格,感叹着说:我曾经以为只有离婚的人才寂寞,却不知老 人最孤单。 我哑然,手悬在键盘上好久。最后,我告诉甲骨文,我也离异,我的父亲也是乡下人,我打算把他接来住几天…… 2004年X月X日 阴 今天儿子踢球不小心把一楼一家阳台上的一盆花给砸烂了,我赶紧提溜着臭小子去赔罪。一开门,我就对那张年轻的 面孔惊呼:你就是“植物语言”吧!他一愣,然后笑了,说:我是我是,请问您……我急急地道歉,又一口气儿地解释因为我 一进屋就看到了满屋的各色植物才敢肯定他就是“植物语言”的,因为我记得他在论坛里写:我独居,有满室植物陪我,秋日 菊花恬淡,冬季水仙芬芳…… 我问被儿子辣手摧花的那盆植物叫什么名字,是否名贵,他说:我养的都是廉价的植物,它们不娇气,你放心,根部 肯定不会被砸烂,可继续调养。 临走,他送了我们两盆绿萝,因为我自报家门,告诉他我就是论坛里那个网名叫“单身母鸡”、刚刚搬来的新邻居, 他说,绿萝是净化空气的最佳植物。 我和儿子提着两盆浓郁茂盛的绿萝上楼,儿子忽然问我:为什么张伯伯不送我们小猫? 我笑出了声,夸奖儿子开始具有幽默感:张伯伯是我们以前的邻居,儿子在一次踢球肇事中把他家贪睡的猫咪砸晕了 ,我们没有好运到被赠送猫咪,而是承包了张伯伯家猫咪一个月的猫粮。 2004年X月X日 微雨 简爱发帖子说她要组织一次小区主题聚会,中心思想是“怀孕期间的注意事项”,大家在笑她的同时都很积极地响应 ,有男士跃跃欲试地要参加。简爱回答:可以,但必须是有经验者。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加了聚会,据点是在简爱家,大 概到场了七位年龄不等的妇女,呵呵,那些可爱的邻居啊。我终于见到了甲骨文,也终于确定了它的性别,她(终于可以不称 呼“它”了)与我年龄相仿,是我想像中的书卷气,还有种令人亲近的豪迈劲儿。她见到我一下子就猜出我是单身母鸡,问她 怎么看出来的,她开我的玩笑:帖子上数你问题多,果然,长了一张充满问号的脸。 她问我,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帮你吗?因为你的名字和那些问题使我猜出几分你的经历,我知道单身母亲的苦,我也是 这样过来的。 我有几秒钟的沉默,然后哈哈一笑,对她说:一会儿就去发帖子,下次聚会主题:单身母亲大聚会!甲骨文补充:再 加个附标题——本次聚会着重探讨女人一个人如何生活得更好! 其实,我心里都想好了第三次聚会的主题:如何解决老人的孤独,当然,首先要从把他们带来一起聚会开始…… 新邻居 档案2 新邻居的真情故事:一起面对艰难 文-SUNDAY 主人公:康师傅 新邻居居住地:北京朝阳区某小区 新邻居的新邻居:老六夫妇 小熊 核潜艇 FIONA “康师傅”(网上昵称)一直都很满意自己当初的选择:2003年“非典”过后,他在首都著名的CBD边上选中 了一处楼盘,从密密麻麻的单元格子里圈出了一块自己的家。房子虽不大,只有50多个平方,但从此“康师傅”觉得他终于 “落地”了! 房子要到2004年10月底才能入住,虽然眼下房子还没有盖到“康师傅”圈定的那一层,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 不远了,他已然是天空中那一小块空间的主人,接下来惟一要做的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民工师傅们一砖一瓦地给他“做窝”了。 哦,不对!“康师傅”还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在互联网上找到了“组织”——小区的业主论坛。坛子里的兄弟姐妹们都是“ 康师傅”未来的左邻右里:“小熊”“核潜艇”“FIONA”“老六”“老六媳妇”…… 至此,“康师傅”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邻居们几乎每周要碰一次头。碰头会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交流 购房经验、讨论开发商动向、研究小区周围的地形地貌、东西南北地找地方“腐败”、打球、K歌、滑雪、植树……总而言之 ,以吃喝玩乐为主,交流经验为辅,左邻右里的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兄弟姐妹们的关系近得是亲如一家。大学毕业后过够了“ 北漂”生活的“康师傅”生活一下子充实了起来,这原本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买了一套房子好像买下一个家族似的,突然间 生活中多了一帮兄弟姐妹和个别叔叔阿姨,而且大家在一起不光是“灯红酒绿”,每当谁有个头疼脑热,“组织”上定会派出 一两位体贴细微的去给端茶递水,百般照顾。这一点,“康师傅”也深有体会。 人人都说从平房搬进楼房,原来的“远亲不如近邻”就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可在互联网时代,“远邻胜似近亲 ”的“新邻居时代”已经到来了! 楼盖得好快,时间过得更快。 钥匙很快就要到手了,“康师傅”和他的新邻居们兴高采烈地频繁开起了碰头会:房子怎么装?装修公司哪家好?装 修材料哪儿便宜?谁家的保洁做得仔细……左邻右里们吃喝着、神聊着、记录着,好像一只只“等明天”的猴子,幻想着各自 温馨的窝。终于等到可以领钥匙收房的时候了,一场检阅这支邻里队伍团结程度的硬仗又摆在大家面前了:开发商提出数条无 理要求,诸如要先在收房协议上签字确认房屋没有质量问题后才能领钥匙验房;除物业费外还要另收垃圾清运费、公共能源费 、保安费等。面对如此诸多“不平等条约”,“康师傅”和他的新邻居们岂能任人宰割?他们的碰头会也因此转移了话题:如 何同开发商斗争到底?由谁起草《致开发商和全体业主的一封信》?又一场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之争已是箭在弦上…… 周六一早,“康师傅”和他的左邻右里带着盒饭和帐篷来到小区大厅,开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次集体维权:派业主 代表与开发商谈判、要求街道办出面调停…… “新邻居”风餐露宿,换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多的是和左邻右里之间的“阶级感情”。 “康师傅”很庆幸能有这样一帮好邻居,大家一起装修、一起逛建材城、一起杀价、相互支招、相互提醒、相互交流 ,完工指日可待。 一天下班后,“康师傅”又约了“小熊”和“老六”两口子去逛灯具城。一个电话让“康师傅”顿感天旋地转——远 在山西老家的母亲突然心脏病发作,病危了!邻居们都知道“康师傅”和他妈妈的感情最好。噩耗从天而降,“康师傅”恨不 能肋插双翅,飞回妈妈身边。“妈妈,你可要等儿子回来啊!儿子的新房还等着您住呢!” “小熊”和“老六”两口子也有些措手不及,“小熊”和“老六媳妇”安慰着失了魂的“康师傅”,“老六”已拉着 大家冲上了机场高速。一路“飞”到机场大厅,飞太原的登机口刚刚关闭!“老六”掉头,放下媳妇和“小熊”直奔通往太原 的高速公路。五个小时飞驰回家,“康师傅”的心已经乱了,但千里之外的北京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处理呢:装修还得继续、租 的房子马上到期、看好的灯具还没有买……“老六”连夜返回北京,这些任务就被“康师傅”的“新邻居”们“瓜分”了。“ FIONA”负责装修监工,“核潜艇”帮着收拾行李准备搬家,“小熊”负责买灯具、买地板…… 半个月后,“康师傅”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北京,在CBD边上新立起的一片小区里,有属于“康师傅”的一个家 。家里,“小熊”“核潜艇”“FIONA”等还在忙碌着,准备迎接房子的主人回家。 新邻居 档案 3 >>> 主人公:凌风和女友 新邻居居住地:成都市某小区 新邻居的新邻居:小菊老潘小林 众人父母 新邻居的温暖感受:一起体会成长 文-凌风 我和女朋友刚搬进新居,一天门铃响起,从“猫眼”望去,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的女孩儿正冲着我做鬼脸。她说她叫 小菊,“我在你楼上住,刚开始装修,可能挺吵的,先来打个招呼。”说着手里还托着一碟小点心:“这是我自己做的,你们 尝尝,大家认识一下,以后远亲不如近邻啊,呵呵。” 说实话,她这一个招呼打的,我当时还吃了一惊,想想在搬进这个小区前,我在一个板楼里住了近两年,一直到搬走 ,都不知道自己隔壁住的是男是女,“邻居”对我而言只是两个汉字。一次在小区旁边的体育场上,我和女朋友再次遇见了小 菊,她网球打得算是她几个朋友里面相当出色的。和他们一场球打下来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一个小区里的人。球后饭桌上的 闲侃,让我觉得还真有种找到了集体的感觉,很亲切。 志趣相投,单身的、有家的,一干十几人组成了我们这个小区群体。我也已然是我们小区集体生活的主要成员了。 大家每天都忙着上班,就周末一两天时间似乎还满足不了我们的沟通欲,一个BBS网站把我们拉得更近了:由业余 爱好到柴米油盐。每次决定晚上在家吃饭时,我会在BBS上发个帖子:你们晚上吃点撒尼?马上就有人回应,甚至盛情邀请 我去他们家蹭饭。小林总说她煲的汤一级棒,小菊的点心更是不甘落后,就这样,几分钟张罗到一帮人,三五邻里的各自带上 一两个菜,集中到一家欢聚,不但这一个晚上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连周末的娱乐活动也敲定了,日子过得总充满着期待的快乐 。 就在前几天,老潘从承德出差回来,还没踏进自己家门,就被众兄弟姐妹围困了。原来他临回来之前,在BBS上发 了个帖子,说自己在那边一家小饭馆里吃到了绝对好吃的“驴烧”,是成都那仅有的几家卖点没法相比的,需要的请报名,按 需买回。没想到不到半小时,就有一大堆回帖跟上了。 很有意义的是,我们娱乐自己的同时,也娱乐了父母亲。“十一”放假时,我们有好几家的父母亲从老家过来。父母 来了,总不能一天到晚地陪着就是逛成都、看电视吧?于是,我们几家凑到一块儿,好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妈妈们各自下厨端 上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家常菜,爸爸们汇在那儿谈天说地,下棋打牌。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语言不通,常闹出笑话。刚开始要让 老人们听懂对方的一句话,还需要两个翻译:小刘把自己妈妈的西北话转换成普通话说给小魏,小魏再用闽南语翻译给自己的 妈妈。“老人帮”一块儿待上大半天,翻译的作用就不大了,他们根本等不及这样的二传,身势语加判断推理已经让他们交流 无阻了。我们站在一旁,竟有种被冷落的感觉,呵呵。 我是一个热爱群体、好交朋友的人,常常怀念老家那种乡里乡亲的感觉。但从毕业后,离开集体宿舍,灵魂深处的朋 友们分布天南地北,我的生活里似乎缺了一种东西,就是那种心灵上的归属感。漂泊的生活状态时常让我有种凄凉感。现在回 家,走进小区,不再像以前总觉得生活在别处,满眼陌生。这些邻居,除了让我感到温暖,还不自觉地有种牵挂,这种牵挂的 感觉很美,有种大家庭般的亲切。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有一群人,他们在和我共同体会成长的过程,所有的经历我们都在感同身受,现在,我常常会莫 名地期待年老,等到那一天,我们一定还会坐在一起,回忆此时此刻。 新邻居 档案 4 >>> 新邻居的新关系:一起上班的快乐乘客 文-小稚 主人公:曾小稚 新邻居居住地:北京南二环某小区 新邻居的新邻居:老张 朱久 芊芊 两年前的那个早晨,一声友好的问候从那辆绿色QQ里传出来:要不要搭一程车?我认出他是我的14楼的新邻居, 我们是在一天搬进来的,当时彼此点头致意。 我不客气地上了车,并高兴地发现我们竟顺了一大半的路。下车时我下意识地要拿钱包,他说:小姐,我不是TAX I,弄得我真是不好意思。 第二天竟又碰上了,还有第三天、第四天……我发现有个伴儿一起上班是件很开心的事情,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 友。我知道他的胖女友就要从新加坡回来与他成亲,他知道我已经被第N个男友甩掉,我知道他一理发就感冒,他知道我的脚 底像至尊宝一样长了三颗痣。哦对,他叫老张。 后来,我们又在小区里发展了两个“同路人”,朱久和芊芊。每天早晨7:40分,我们三人准时在车库门口等候老 张和他的“小Q”,在我们三个“乘客”极力要求下,老张终于同意收下我们每人平均每月上交的“月票费”:200块。一 年半后,我们的首辆“公交车”在老张婚后及芊芊买车后告终。第二辆公交车正式上岗:芊芊的菲亚特。这回,我们主动加了 100。 现在,在我和朱久先后换了工作后,不再同路了,也不能享受上班路上那些快乐的笑声了,不过,我们改在了下班后 或者周末“同路”,要么一起下厨做饭,要么一起到郊外旅游…… 邻居 数据库 ●香港私人屋村的居民有34%不认识任何邻居,是13%的公屋住户的近3倍。 ●在美国,从50年代以来,用于邻居之间的非正式访问、家庭闲谈和家宴的时间全都减少了。平均说来,美国人每 五年搬一次家,并且几乎不和住在他们附近的人发展友好关系。 ●在国内一项随机电话采访中(以下同)当问到“买房时要不要考虑选择邻居”时有73.57%的人回答“一定要 ”;有19.29%的人认为“不要”;还有7.14%的人选择“可要可不要”。 ●35岁以下、文化程度在本科以上的被访者选择邻居时最看重的是“职业”(占65.08%),而36岁以上的 被访者选择邻居时最看重的是邻居的“文化程度和人品”(占比分别为66.99%和83.5%。注:多选题,故各种选择 的比值之和大于100%)。 ●问到“选择邻居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时,62.14%的人选择“对孩子的影响”,87.38%的人选择“ 生活环境融洽”(注:多选题) 。 新邻居 观点 1 >>> 我的第三代邻里关系宣言 文-本刊记者李纯 你无法突破一种孤独。这个新建小区据说有1800多个住户,装修期间人声扰攘,但走在楼道内,一种感觉分外明 晰——萧条,落寞,“虽万千人,吾独往矣。” 从产权证上看,你在这小区拥有一套80多平米房子的二居。但问题是,这小区内只有这80多平米与你有关;住在 你对门的那位,永远昂着头走出走进,拿你当透明人;你右边的那位,酷爱把房门关得密不透风,夏天也不例外,害得你失去 了敲门的全部勇气;你楼下的那位,绝无仅有的一次敲你的房门,开口说的是“您的小阳台似乎在漏水,渗到我们家了”…… 这跟你曾经待过的人情醇厚的乡间多么不同,在广袤国土的无数村落里,直至现在依然夜不闭户,你可以随时随地串 门,屁股不拍灰就在人家的新床上坐下;当然,蜕变为都市白领的你,已经厌倦了这种“邻里”关系,它亲热得不给人留下缝 隙,你管它叫“第一代邻里关系”;但是,都市里的邻里关系——你管它叫“第二代邻里关系”——同样让你倍感疲倦不已, 甚至绝望。你厌倦了经过一个又一个的防盗门后打开自己的房门,你厌倦了在这个楼道里你永远只能和保安、电梯小姐打招呼 ,你厌倦了左邻右舍相互提防、猜疑,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可怜,你也可怜。 你没有近邻。 你更没有“远邻”。 “拒绝邻居”,都市说。 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究竟丢掉了什么?是邻里关系,正常的邻里关系,社会架构里仅次于家庭的交际单 元。可是,回去吗?不可能的,你也不要。 过近过远的邻里关系都不是你想要的。随转型社会一道转型的20多岁的你,蹲在阳台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问自己 :“我能不能拥有一种崭新的邻里关系?如果说,‘第一代’好似老年,‘第二代’好似‘中年’,哪里有属于青年的‘第三 代邻里关系’?” 你从80多平米一隅的电脑桌出发,开始了寻觅。 你登陆“社区网”完全是一次偶然,并顺理成章地注册成为网上的“居民”,这里有社区相册、业主论坛、文学茶馆 灌灌灌、美食旅游……那些与你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年轻人写道,“在文字的路上,在思想的路上,在温暖与爱的路上,我 们一路前行,找寻着味鲜地美的旅游胜地。即使俯仰悲欢,也在吃喝玩乐的此地,临水照花。”原来,那些与你擦肩而过的冷 漠面孔里,也有爱生活的人,“腐败”之后评点周边的饭馆;或者,“握着笔,在氤氲的茶水的热气中,推开一扇门,进入另 一扇门;再推开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层层穿越,层层跌落。心的庭径自在花开。 ”在一个个紧闭的房门后,也有柔软 的心灵,用文字述说凡尘俗世。 在网上,他们从来不写登记在房产证上的那些个严肃的名字,他们叫“唐伯猪点蜡烛”“盈袖の夜不凡”“大夫”“ 风之翼”“量子”。他们讨论收房、装修、水电改造、去何处购买瓷砖、如何与物业斗智斗勇…… 曾有一次,你为橱柜问题操碎了心,你一年的积蓄几乎都在收房时交给了物业,用来装修只剩8000大洋,粥少僧 多,可是女朋友以期待的语气轻轻说:“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一个整体橱柜,让我在整洁的台面上有条不紊地为你做做饭 。”你惭愧了,不知道怎么用那点儿钱满足她这可怜兮兮的愿望。幸好在社区论坛上,你认识了一位邻居,他热情地为你推荐 了一家店的特价活动,物美价廉…… 再有一次,你发现,卫生间的天花板上开始渗水,内向的你认定是楼上防水的问题,你不知道怎么办,你看多了妈妈 辈的做法,上去理论、争吵、没完没了……你改在网上发了温婉的帖子:“楼上的邻居,可不可以请你关注一下防水……”三 天后,防水问题幸运地解决。 还有一次,你敲字敲得苦不堪言,去论坛网上看看吧,有居民们在贴“童年里最恶心的笑话”…… 新邻里关系就在这里诞生了吧,比网友更亲近,比传统意义上的“邻居”要独立。 你从来不问,你住几单元几楼,那是庸俗的外化的问题;纵使不问,你们也有足够的话题惺惺相惜,关于如何爱护共 同的家园,共生共存…… 新邻里关系植根于致力于用新方式建设生活的年轻人。他们让争论、困惑、温情、关爱在网上发生,不发生直接接触 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感觉,是疏远中的温暖,陌生里的亲近,虚拟中的真实,现代里的传统。 又一天,你开门,主动冲对门的那位笑笑,他不知所措地回之以一笑。你哼着小曲儿潇洒地走在楼道里,心里说:我 是住在你对面的陌生人。 说不定,也是网络里的亲密者。 更有可能是,永远不要知道你名字的“新邻居”。 新邻居 观点 2 >>> 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局域集体主义”正在形成 文-熊跃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在中国人的社会里,人们一向注重人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传统社会和现代化发展初期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同邻里的相处与交往对个人及家庭的福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 影响。正如古语所言“远亲不如近邻”,对处于困难和有紧急需要的个人及家庭而言,邻里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支持来源。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和谐、友善、互助的邻里关系一直是中国政府和诸多社会团体积极努力的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很 长一段时间里,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虽然不能完全感受到享受着“鸡犬相闻”式的社区邻里关系,但也多半能有一些熟识亲近 的邻里街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城市公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深刻的变革,城市的地标图景也发 生了彻底的变化,低矮的平房与四合院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很多家庭从此被分割在一个个的“小方盒子”里,大家过着 “老 死不相往来 ”、彼此隔绝的生活。人们在感叹社会关系冷落和公民道德衰退的同时,也在期盼城市邻里关系的复苏和人与人 之间和谐关系的重建。 近年来,在北京等一些发达城市里,随着城市规划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一些新建小区内正在形成新的社区文化。 由于网络与网络交流方式已成为城市公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内容,社区内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有了本质的改变。网络不仅 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正在提升城市的社区关系,对那些频繁使用互联网和习惯用网名在网上冲浪的城市新一代青年人( 俗称“网民”)来说,居住方式和邻里概念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受过良好教育和收入稳定的青年一代正在受益于这 种新型的、基于网络沟通为基础的邻里关系。在过去,人们虽居住在楼房里多年,但人与人之间大多互不往来,彼此之间封闭 隔阂,很多人甚至连对门住户的姓氏都一无所知,人际关系的疏离可见一斑。而今天,在网络使用频繁的社区内,BBS等网 络交流工具成为青年人相互沟通、传递信息和分享经验的重要渠道,由网上论坛的虚拟社区进而发展为生活中相互支持的网络 ,邻里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传统的邻里关系也正在改变。有人甚至惊呼在互联网时代,一个“远邻胜似近亲”的“新邻居时代 ”已经来临! 与传统的邻里关系不同的是,在城市新兴社区内,业主们(大多是年轻人)借助网络,对自己所在的社区环境有了更 多的关怀和体验,与他人的互动也因为彼此相似的背景与处境而频繁起来。很多年轻人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职业发展稳定并 习惯了独立和注重交往的生活,他们的观念、生活方式与处世态度和他们的上一辈有着天壤之别。在努力创造自己温馨舒适家 园的同时,他们也把邻里的需要和问题放在心上,通过网络上及时和频繁的沟通,大家对社区的归属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所谓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笔者看来,一种以自我利益为基础、同时以营造社区和谐与团结氛围为目标的“ 局域集体主义 ”正在形成。 同传统的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交往模式不同,这种通过网络沟通建立起来的新邻里关系少了功利性的成分,反而更多 了一些淳朴和感性的色彩。同时,网络上的沟通和相互影响,也改变了传统的针对年轻人的种种刻板印象。很多新一代青年人 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样自私和冷漠,恰恰相反,年轻人因为彼此的理解和相互支持而变得有同情心与正义感,他们通过网络 关注社区问题、关心邻里的困难、组织并参与有益的活动,他们通过集体的行动努力建设着自己和谐与关爱的生活环境。 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在改变中国,也正在重新塑造新一代的城市青年。20世纪末有西方学者感叹于城市社区衰落 和社会资本下降的事实,而在蓬勃的中华大地上,城市新兴社区里正在重建有利于人际关系发展和积累社会资本的社区精神和 邻里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 “新邻里关系”对未来的城市生活形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