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民周刊:开往新城的地铁(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18:10 新民周刊

  二号线生态链

  通道在城市的躯体里生生不息。有了来来往往的过客,就有了依赖地铁二号线生活的“寄居者”。就像生物群落一样,在地下,“二号线”生态链日复一日地完成着自己独有的
循环。

  这是城市生活的缩影: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和谐社会允许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有尊严地生活。

  撰稿/黄 祺(记者)

  守着地铁口的人

  王萍每天守着东昌路地铁站3号口已经两年多了。买报的人没看清她的模样,但王萍却能认出老顾客来。一个30多岁的男人疾步走过,王萍向前一步问:“今天不要了?”

  “不要了。”男士头没回就回答。

  怀里斜抱着当天的报纸,王萍左右踱着步,眼睛一会看看楼梯下的地铁站,一会看看地铁门口的马路。她不是在寻找买报的顾客,上班高峰时间过了,已经卖不出几份报纸,她是在警惕城管和地铁里的保安——快过春节了,抓得紧。前两天王萍被“冲了摊”,城管拉走了她的自行车。

  我和她刚搭了几句话,王萍突然抓起装报纸的马夹袋,扭头就走,拐到地铁口的柱子后面。等我反应过来时,三名保安已经乘电梯来到地铁站口,他们收走了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手里的广告单子,然后巡视一番,又下到地铁里去了。

  王萍慢悠悠地踱回来,笑着说:“总要给他们点面子。”

  地铁口风大,数九天,再加上连日阴雨,就算在这个晴朗的早晨,冷风也能刮得透人。我和王萍闲聊20分钟,双脚已经冻得冰凉。

  两年前居委会介绍王萍给《新闻午报》做促销,如果每天完成110份的任务,她每个月能得到1100元的工资。但是,对于王萍来说,每天卖110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底薪拿不到,她只能赚每份2毛钱的利润,加上卖《新闻晨报》和《上海青年报》,她每个月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

  刚开始卖报时,王萍摸不到一点门道。一个和她一起促销的上海老人给她出主意说,地铁口白领多,王萍这才到离家近的东昌路地铁站的站口卖报。中融国际、八佰伴、时代广场……东昌路站周边分布着不少商务楼,再加上小陆家嘴一带聚集了不少新上海人居住,每天穿梭地铁站的上班族多,报纸也比别的地方好卖。

  最近,免费报纸是王萍新的“敌人”,二号线站口是很多免费报纸的必争之地,免费报纸多了,她的生意更难做。

  “卖报纸辛苦呀!”王萍的语气沉重,但表情并不痛苦,相反,她的眼里有些泰然的神情,大概只有经历太多“辛苦”的人才能有如此的态度。我要给她拍照,王萍理了理围巾说:“应该化点妆,照出来会更好看。”

  王萍说,现在像她这样没有固定摊位卖报纸的,大多数是没有户口的外地人,以前还有不少上海人做给卖报人送报纸的工作,最近也越来越少了。

  高中毕业离开江苏老家后,王萍在无锡打过工,因为没有户口,没能找到像样的工作。后来她到上海,为了找一个“港湾”,嫁给了一个上海男人。政策允许她这样嫁给上海人的外地人获得上海户籍,但条件是在上海定居15年以上。在这15年中,她卖过点心,开过理发店,没有正式的工作。

  她说,她小学、中学作文写得很好的,要不是因为感情问题“自暴自弃”,没能考上大学,她现在也和每天买她报纸的人一样乘着地铁上班。说到这里,她用浓重的江苏口音说:“我苦噢。”然后就转过脸去。

  买报人、卖报人只有一字之差,只是乘客们是匆匆过客,王萍却要守着站口。

  二号线主角

  上班族是地铁二号线上最多的一群人,他们年轻、雄心勃勃,奔忙着为人生打拼,他们是所谓的“城市白领”。

  夏小姐一定买过王萍的报纸,因为她的每一天就是从东昌路地铁车站开始的。

  大家都公认像夏小姐这样的人一定是“白领”。夏小姐在一家门户网站里做公关工作,办公室在南京西路的中信泰富。选择地铁并不是因为嫌打车费太贵——出租车费相对于她的收入来说还不算是负担,而是因为在上下班时间,地铁是最节省时间的交通工具。

  夏小姐在上海工作已经2年了,加上在学校读书的4年,她已经是一个有6年居住时间的新上海人。当初毕业租房时,夏小姐考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地铁二号线附近。对于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地铁是唯一能保证出行时间的交通工具,一号线太拥挤,二号线相对好得多。

  最后选择居住在浦东南路世纪大道口的原因很简单:二号线浦西沿线房价太高,浦东东昌路附近既繁华,房价也能够承受。于是,她加入了依靠二号线生活的上班大军。

  上海地铁通城广告有限公司提供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乘坐地铁二号线的乘客中,企事业单位和公司的职员和管理人员占51%,医生、教师、律师等专业人员占12%。

  由于二号线沿线分布着不少写字楼和商务区,从张江高科、陆家嘴到石门一路、中山公园,二号线成了很多人从家到办公室的通道,从起点到终点也就是从生活到工作的过程。

  正因为乘坐二号线的乘客大多在恒温环境下工作,像夏小姐一样一年四季都穿丝袜、短裙的OFFICE小姐成了二号线里的一道风景,气温的变化对于她们来说只表现在天气预报的数字上。

  二号线里的季节是单调的,但乘客们皮肤的颜色绝不单调。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挤满了穿旅游鞋的外国游客,上海的二号线总能碰到赶时间的老外员工,他们西装革履,神情严肃,俨然是这个城市的“主人”。Misti Pool是中芯国际的人事培训教员,从家到张江高科上班,她每天都要乘坐二号线。即使在不用工作的日子,她也要坐二号线到东昌路站去购物;到静安寺站去吃巴西烤肉;到中山公园站她喜欢的一家咖啡馆喝咖啡。在上海,二号线是Misti Pool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Misti Pool美国的老家小镇上,交通不是问题,没有公交车,更没有地铁,每家都靠小汽车出行。和大多数外国人一样,上海地铁的拥挤程度是最让她吃惊的事。Misti Pool用“疯狂”来形容地铁一号线,她宁愿打车也不会去坐“人贴人”的地铁。但二号线给她的印象还算好,她说:“唯一的缺点是有的乘客不太有礼貌,有老年人上车,一些人不愿意让座。”

  没有人调查二号线的乘客们是不是城市中最繁忙的人,但只要观察一下他们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车厢里常常能窥到二号线乘客们的生活片段:上班时间,一些来不及在家里完成的“任务”常常被挪到车厢里,没睡够的补个觉,没化妆的赶紧化妆。一个老外十分勤奋,公文包上摊着汉语教材,扬着头眯着眼背汉语生词。

  下班时间,没完成的工作任务又被带到车厢里:没联系到的人继续打听,没谈完的合同一定要再约时间。车厢里,常常听到打电话的人说着几个“关键词”:发货、底价、费用、客户、信誉……

  工作、生意、事业、家庭,二号线里的话题几乎是这个城市中最重要的事情,二号线的乘客浓缩了城市里最活跃的生产动力。

  二号线“寄居人”

  在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里,主人公建斌是个在地铁中逃避现实的年轻人。建斌在失业的三个月中,整日来回坐着地铁,打发时间。在影片中,地铁,成了新的城市庇护所,收容着像建斌这样在现实中迷失自己的都市人群。

  建斌的生活也许太戏剧化了,毕竟,地铁不是庇护所,总有一天,他会被飞驰的列车推回到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地铁“寄居人”是现实的,一些人为了“讨生活”,一些人为了在地铁中寻找更精彩的人生。

  曾经在二号线的车厢里碰到一对20多岁的卖唱男女,男的胸前挂把吉他,腰上左右挎两个小音箱,头上戴着无线话筒。下班时间的地铁里,乘客们带着倦意,疲惫“扼杀”了人们的生气。列车启动后,两人挑选一个空档站好,打开音响,快速地做好了演唱的准备。

  “各位女士、先生,下午好,很高兴与大家相遇在地铁里,愿我们的歌声能为您带来快乐。”女孩娴熟的开场白没有提起乘客们的兴致。没有掌声,但男青年手中的吉他声还是响起来。“我有花一朵种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一个女中音飘出来,在吉他干净的伴奏声中百转千回,幽怨妩媚。

  一瞬间,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向唱歌的女孩投去,歌声像有魔力,把那些疲惫的神经狠狠地弹拨。也许只有老人和疲惫的人情感最敏感,在这个整日躁动的空间里,一首娇媚的歌曲竟然触动了这些社会中坚力量们踌躇满志的心。

  歌声结束,没有乞讨的话,但几个乘客还是大方地递给唱歌女孩五元、十元,为了那一瞬间难得的感动,几块钱算什么呢?

  收报纸的图大伯大概是石门一路站最引人注意的一位“寄居人”,每天从石门一路站下车上班的人都能见到他。图大伯背有点驼了,手里拿着几份报纸,好让头一回过路的人知道他是收旧报纸的。他总站在出口闸机的旁边,静静地看忙碌的年轻的人们匆匆走过。在晃动的人影后面,图大伯的身躯显得有些虚弱,毕竟,世界已经不是他的了。

  上班高峰时间,图大伯有些应付不过来。有时几个人围上去,把报纸递到图大伯手里。一个早上下来,图大伯能收到30多斤废报纸,卖10多块钱。

  虽然二号线越来越拥挤,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容忍一张报纸的宽度,在信息已经变成消费品的今天,在乘坐地铁的短暂时间里,报纸上的信息已经被读者当“快餐”享用了,下车时,报纸就变成了没有价值的“废物”,于是,图大伯的生意就好了起来。

  “为什么要把报纸递给老伯?”在被物化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已经习惯为任何不能利己的行为寻找动机。一个天天递报纸给老伯的年轻人一时答不上来,只好笑笑说:“看着蛮可怜的。”

  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图大伯一定是因为生活贫困才以收废报纸为生。长久没有见到图大伯了,再见他时他已经转移到石门一路站南京路出口收报纸了,还是微微弓着腰,只是比在地铁里时多戴了一顶毛线帽子。

  “地铁里不让收了。”他简单地解释。图大伯并不生气:“我是在家没事做。儿子、女儿家在浦东,我和他们一起住过,每天他们上班了还是我一个人在家,还是一个人烧饭,我还不如自己住在我的小阁楼里舒服。早上出来收报纸,下午回家写写大字,画个画,自在。”图大伯有浓重绍兴口音,知道记者的身份后,他很得意地提起曾经写了三篇文章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他说他是上海春晖中学读过高中的,和导演谢晋还同过学。

  对于收报纸的话题图大伯没什么兴趣,他更喜欢谈他画的国画能以一张10块钱的价格卖给老外,他能用英语跟老外做生意。在他的嘴里,每天一个早上在地铁站里收报纸的原因,和写字、画画差不多——老了,总要打发时间,找些乐趣。

  “我以后写文章你要帮我推荐一下。”在说“拜拜”之前图大伯不忘叮嘱。拉着一小推车的旧报纸,图大伯蹒跚着往茂名路上的家走去。“寄居”在地铁里的图大伯有自己有滋有味的生活,也许那些奔波着忘记自己的年轻人更应该羡慕他。

  每天8小时在二号线里穿梭的快递公司陈阿姨、东方路站卖唱的小孙、车厢里只有一条腿的卖报人、夏小姐、图大伯……二号线的速度没能超过日子流淌的速度,所以才有由乘客、“寄居人”们组成的二号线生态链。在地下,“二号线”生态链日复一日地完成着自己独有的循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