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保钓人士抗议日本接管钓鱼岛灯塔专题 > 正文

日本政府公然宣布接管钓鱼岛灯塔背后战略考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06:19 新京报
日本政府公然宣布接管钓鱼岛灯塔背后战略考量

资料图:我国领土钓鱼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日本政府公然宣布接管钓鱼岛灯塔背后战略考量

保钓人士在日驻华使馆前抗议日接管钓鱼岛灯塔。图片来源:新京报


  最近,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公然宣布接管钓鱼岛灯塔,给本就因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纠纷等问题而趋冷的两国关系再次泼上凉水。在这一事件又一次激起中国政府和民众强烈抗议之时,我们也要看到日本政府选择在的春节期间,做出这一举动的近远原因。

  从直接起因看,日本政府选择此时使钓鱼岛问题升温,与小泉政府近期以来在国内支
持率下降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以对外事务,来转移日本民众对其内部治理的不满。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此一事件背后的深层战略考量。

  从过往历史经历来看,日本在与东亚世界其他国家享有大量共同性的同时,又长期扮演了东亚世界的一个异数。它在近千年的时间内,很少对谁臣服。相反,出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神文化传统,其侵略和统治周围国家的欲望一直非常强烈。

  此一历史传统使日本在与东亚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往时,不愿看到其他国家在国家能力上超过自己。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日本经济的相对衰落,中国却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中日两国在国力上的消长,以及两国在寻求发展资源时竞争关系的出现,使日本开始另眼来看中国在“崛起”之后,对东亚国际政治和中日关系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从日本的主流意识看,日本预计了中国“崛起”将改变东亚国际政治的前景,因而对未来中日关系比较悲观。因此,意图在中国在综合国力上尚未超过自己之时,抢先占领战略制高点。将钓鱼岛灯塔收归日本政府管理这一强化主权的行为,其意义不仅是在领土上,而且是以此控制周围海洋区域,掌握更多战略资源。

  与此同时,钓鱼岛问题还是中日两国重建近世以来亚洲历史的较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想成为“普通国家”。其中的一个努力,就是重建亚洲历史,在这种亚洲历史知识谱系中,日本因为曾经受过原子弹爆炸之苦,而成了一个受害者,但对其加害者的事实却避而不提,甚至还因为二战后亚洲国家的普遍独立,而宣称日本是亚洲的解放者。拒绝归还钓鱼岛于中国,正是其右翼史观的一个体现。对日本来说,钓鱼岛抓在自己手中,是强化其右翼史观合法性的一个构成,由此可以解构近世以来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历史。

  也就是说,这块面积不大的岛屿,牵涉到了中日两国硬软能力的较量。这种较量如今已上升到战略层面。

  对中国来说,捍卫钓鱼岛主权牵涉到对过往中国和亚洲历史的判断,是二战问题乃到近代中日角逐在当代的一个延伸。因此,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领土和海洋权利,还意味着对近代耻辱的一个洗涤,是民族国家成熟的标志。 程亚文(北京学者)

  相关新闻>>

    美国媒体称日本接管钓鱼岛灯塔是冒险举动  2005年2月14日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文章说,日本政府本周正式接管钓鱼岛灯塔,这一出乎意料的冒险举动被视为“重要的一步棋”。因能源、边界、军事集结和民族斗争而造成的紧张关系在这片地区一目了然...[全文]

    日本计划布防钓鱼岛 挑动东北亚军备竞赛(图)  2005年01月20日

    近日,日本防卫厅的一项内部资料在西太平洋地区掀起轩然大波。这份经日本共同社披露的资料显示,日本已经制定了防御西南岛屿(包括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的计划,并形成了完整的作战方案。其目标显然是针对中国...[全文]

    资料: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2000年5月4日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84年日本那霸居民古贺首次登上钓鱼岛采集羽毛和捕捞周围海产物...[全文]

    资料: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2003年1月4日

    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冲绳各约200海里,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全文]

 

  相关专题:保钓人士抗议日本接管钓鱼岛灯塔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