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甘肃政协委员称公车改革风波更显建议分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7: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甘肃政协委员称公车改革风波更显建议分量
贾光明速写 马国英绘

  民建甘肃省委一份《关于加快推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在日前召开的甘肃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会下也招来不小风波。2月20日,负责调研、起草这份建议的甘肃省政协委员、民建甘肃省委副秘书长贾光明用数据说话———

  公车一年花去省财政收入的15.5%;公车成本是市场成本的10倍,使用率却不足1/10

  记者:你们对公务用车问题的调查始于何时,结果如何?

  贾光明:去年7月以来,我们对甘肃省现行公务用车现状进行了调研,反映出的问题触目惊心。财政负担沉重、运行成本高、公车私用及超标超编,成为现行公务用车的四大弊端。

  我给你们算几笔账:甘肃省目前共有公务用车2.48万台,购置费用43.2亿元,几乎相当于10年前甘肃省的财政收入。如果车辆折旧年限以8年计,年折旧费用5.4亿。省市县三级单车年费用一年就得花8.07亿。两项共计13.47亿元,占2003年甘肃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5.5%。

  市场运营的轿车每公里成本费用0.7元左右,而公车成本普遍在每公里6至8元,是市场成本的8到10倍,使用效率却不足市场运营车辆的1/10。

  一些地方,公车娶亲送葬、送子女上学入托极普遍,公车基本是领导用1/3、家属用1/3、司机用1/3,“跑、冒、滴、漏”成为堵不住的“黑洞”。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后,甘肃省每年财政支出可节约6.74亿元。以此类推,西部12个省市区每年可从车轮下挤出近90亿元

  记者: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公车改革将会带来哪些效应?

  贾光明:首先是财政减负。甘肃省商务厅是公务用车改革的试点单位,改革后费用节约率为50%。据此,甘肃省每年财政支出可节约6.74亿元。

  其次,甘肃省现有公务用车如有2/3走向市场,相当于市场营运车辆增加16000多辆,几乎等于全省现有出租轿车总量,公共交通事业将得到强有力提升。

  第三,目前甘肃省机关后勤保障工作中,几乎有1/3的人力、精力、财力耗在管车、派车和协调其中的各种矛盾中。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后,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改革公务用车后,还将从源头上遏制由公车引发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记者:公务用车改革对整个西部省市区来说,意义何在?

  贾光明:据调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湖北省老河口市推行公车改革后年节约率分别为62.6%、76.2%。保守估算,甘肃公车改革后按50%节约率计算,年节约6.74亿元,以此类推,西部12个省市区每年可从车轮下挤出近90亿元,等于为西部大开发再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

  公务用车改革是职务消费中的一场革命。省委书记苏荣说:民建出了一个好主意、大主意,公务用车制度晚改、早改都要改,晚改不如早改

  记者:听说您在省政协会议上就加快推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作了发言后,会后接到了20多个责难电话,自己的私家车车胎也被人扎破了……

  贾光明:是的(笑),还有人扬言要砸我们家的玻璃。这说明我们的建议是有针对性的,有分量的。令人鼓舞的是,省委、省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省委书记苏荣说,“民建出了一个好主意、大主意,公务用车制度晚改、早改都要改,晚改不如早改,势在必行,要积极推进。”

  记者:对全面推行公车改革,您有何具体建议?

  贾光明:公务用车改革可以说是职务消费中的一场革命,受益的是整个社会。

  具体建议,一是“货币包干”,按职务、岗位及实际公务量,分别确定交通包干费,随工资发放。二是由地方财政部门将现有公车(特别用车除外)统一出售或拍卖。三是对原驾驶员及车管人员,实施转岗或买断工龄,移交“社保”供给。四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对当地机关单位的车库及养护场所等统一经营管理。(本报记者 李战吉 市场报记者 阿旦增)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