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京晨报聚焦栏目专题 > 正文

芭蕾大师贝嘉:破解现代芭蕾常青树的生命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11:00 北京晨报

  两天前,来自瑞士的贝嘉洛桑芭蕾舞团在上海以莫里斯·贝嘉大师的四部经典作品——《火鸟》、《波莱罗》、《小柔板》和《七个希腊人的舞蹈》向中国观众展示了这位“现代芭蕾常青树”令人惊诧和赞叹的艺术历程,两天后,贝嘉将带着这四部他早年的“四大名著”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重现”。作为当今世界芭蕾界硕果仅存的超重量级“现世活佛”,贝嘉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站在芭蕾艺术的最前列,他超前的意识、大胆的“革命”和惊世骇俗、震撼人心的舞蹈充满了他个人的生命传奇。

  关于家庭

  跳舞前,我就是个编导

  父亲在东方音乐和哲学方面的影响为他打下童子功

  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一个西方现代芭蕾大师竟然会精通中国古老的《易经》。这位直到70岁才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老人的确与众不同,据说,他有每两年必须重读一遍《易经》的习惯,向往东方文化和东方神秘主义来自于他父亲的教诲,也成就了他一生赋予创造富于挑战的艺术个性。

  1927年元旦,贝嘉出生在法国的著名港口城市马赛,并沿用了母亲的姓氏。父亲加斯东·贝尔热是位哲学家、教育家和东方学家。他对神秘主义的东方哲学和空灵悠远的东方音乐情有独钟,并笃信惟有精神意蕴浓重的东方文化和意在天马行空的中国智慧,才能帮助西方人从一切均需量化的时空概念、事事讲求精确的思维习惯、乃至过于发达的物质文明等枷锁中挣脱出来。这种对精神生活的深深迷恋,对东方文化的心驰神往,与当时整个西方思潮中“欧洲中心”的总体趋势可谓背道而驰。

  从小,贝嘉便有机会大量地接触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这也铸就了他敢于向一切传统势力挑战的品格,对一个多变和多元的世界,充满了始终不渝的向往……而这一切,显然为他日后从事以不断超越为宗旨的编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正像他自述的那样,“早在跳舞之前,我就是个编导了。”

  关于童年

  学跳舞竟为“矫正骨骼”

  原本为矫正骨骼的病理,不想成就了一位芭蕾大师

  与许多芭蕾舞者缺少普通教育不同,贝嘉早在马赛读书时,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常因集编、导、演三种才能于一身,在业余舞台上出尽了风头。不幸的是,战争造成的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严重地影响了他的骨骼发育,并使他常常全身麻木酸胀,最后只能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学舞——原本只打算能矫正骨骼的病理现象,并多少增强一下体质,却不料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成了毕生与舞为伴并且成就举世无双的现代芭蕾大师。

  与许多芭蕾舞者知识结构单一不同,贝嘉是在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取得了哲学、美学和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学士学位之后,才正式走进专业舞蹈生涯的,这种广博的知识结构为他日后在创作上永远能够胜过他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与许多编导没有跳过主要角色不同,贝嘉曾相继在法国的巴黎芭蕾舞团、英国的国际芭蕾舞团和瑞典的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主演过《葛蓓丽娅》、《睡美人》、《天鹅湖》等浪漫和古典芭蕾,以及《仙女们》、《巴黎的欢乐》、《古代骑士》、《美狄亚》等现代芭蕾,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在编舞时随时捕捉到那动人心魄的瞬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关于成名

  离经叛道的“红色革命”

  贝嘉版的《火鸟》抓住了西方公众的眼球

  1952年贝嘉为瑞典电视台成功创作的芭蕾舞剧《火鸟》,以年轻气盛和大胆妄为的离经叛道而引起了观众、评论界赞许和反对两方面激起强烈的观点对立,在贝嘉版《火鸟》中,贝嘉居然彻底抛弃了1910年首演的经典中那个俄罗斯的民间传说,而改用两个无国籍、无年代的男演员去扮演火鸟和不死鸟,结果用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动作语汇,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人类有史以来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最终使得这只“火鸟”成为红色的革命符号。“红色”意味着与西方世界的对抗,意味着背叛,但贝嘉也从此抓住了西方世界公众的眼球。

  的确,就编舞而言贝嘉可谓出道颇早。1946年,19岁的他便推出了处女作《年轻的侍从》,并为自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机会,不仅为歌剧和歌舞剧等不同场合大量编舞,而且自编并主演了《哈姆雷特》、《冬夜之梦》、《魔鬼的七种欲望》、《小提琴排练》等芭蕾新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奠定了他的《火鸟》一鸣惊人的坚实基础。

  关于编导

  与古典艺术“一刀两断”

  用简单有力的动作语言,表现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1959年,贝嘉又创作了《春之祭》这个威震了整个西方舞坛的芭蕾力作,并使自己一夜之间跃入了编导大师的行列。评论界认为,他这个版本同样没像1913年首演的那样,去喋喋不休地唠叨那个民间以处女祭春的陈规陋习,而高屋建瓴地抓住了“爱”与“死”这两个人生的最大主题,去肆无忌惮地歌唱了男与女、天与地、灵与肉之间那种永远合一的原始本能,以及用前者来最终战胜后者的生物逻辑。

  实际上,在此之前贝嘉已经独立门户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创建了明星芭蕾舞团和巴黎芭蕾舞剧院,并一直出任艺术总监和明星主演。1955年,他再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因率先使用“具体音乐”这种由非乐音构成,在当时纯属先锋的实验音乐,编导了现代芭蕾《单人交响曲》,而使自己同古典芭蕾“用唯美动作讲凄美爱情”这种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一刀两断,进而用简单有力的动作语言,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人类在遭到异化后的孤寂与痛苦,表现出人与社会间的矛盾与冲突。

  《单人交响曲》在巴黎首演时,观众当即分化成了爱憎分明的两大阵营:爱者说它手法简练、内涵深邃,淋漓尽致地宣泄出了他们内心深处压抑多年的真实感情;憎者则称它丑陋怪诞、咄咄逼人,彻头彻尾地背叛了芭蕾艺术赖以生存的美丽动人。

  关于评价

  毁誉并存的“贝嘉传奇”

  有人说他虚张声势,有人说他创造传奇

  在众多的“贝嘉传奇”中,少不了这样一种貌似悖论的现象: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在西方舞蹈界永远是新观念的传播者,永远是新风尚的开创者。因此,即使是功成名就的今天,也依然常引起人们的争议,遭到人们的抨击,因为从舞界的同行到舞蹈评论家,常抱怨他的作品过于气势磅礴,甚至有虚张声势之嫌,总是把人闹得上气不接下气,并在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成为他的俘虏,却忘记了迷恋恢弘大制作本是他不可逆转的天性。早在1961年,他便参加了在德国拜罗伊特新制作的大型瓦格纳歌剧《汤豪瑟》,而此后更曾根据瓦格纳音乐编导过《尼伯龙根的指环》共五部撼人心魄的芭蕾。

  据说在遥远的黑非洲,提到贝嘉曾经工作过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及贝嘉现在工作的瑞士都市洛桑,常常是无人知晓的;但说到贝嘉,说到他先后创办的“20世纪芭蕾舞团”和“贝嘉洛桑芭蕾舞团”以及他那些气势恢弘、撼人心魄、常因某种前卫性观念而引起争论的芭蕾大作,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60年,他在布鲁塞尔的皇家歌剧院创办了“20世纪芭蕾舞团”,随后大量出现的经典作品,乃至一个个“贝嘉传奇”,便大多出自这里,而这个芭蕾舞团也因此成为巡演范围最广的西方芭蕾舞团。1987年,贝嘉率团迁往瑞士洛桑,重新组建了“贝嘉洛桑芭蕾舞团”,继续为世界舞蹈史创造着崭新的传奇。

  不过,作为“现代芭蕾常青树”,贝嘉最大的生命传奇莫过于年近八旬,却依然新作不断,而这个传奇背后的秘密则在于他对年轻的生命、新生的事物,永远充满了渴望。2001年秋,他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曾经坦言的这个秘诀,应该成为我们永葆生命活力与创造激情的灵丹妙药……

  ●大师素描

  传奇贝嘉

  莫里斯·贝嘉是哲学家加斯东·贝尔热的儿子。他1927年1月1日出生于法国的马赛。在巴黎,他最初是位舞蹈演员,随后是编舞。1960年他在布鲁塞尔组建了自己的舞蹈团体20世纪芭蕾舞团,25年后迁往洛桑重组为洛桑贝嘉芭蕾舞团。

  1959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贝嘉编导了在他事业中具有纪念性意义的舞蹈《春之祭》,这给予了他组建的舞蹈团体——世纪芭蕾舞团的动力,随后在不计其数的世界巡演中获得成功。《春之祭》以后,贝嘉又推出力作《波莱罗》、《当代弥撒》等作品。为了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定风味,贝嘉继续以舞蹈的方式进行创作,以传达不同的文明核心。在舞蹈中,他配以丰富多彩的音乐。

  作为一名老师,贝嘉在布鲁塞尔创建了舞蹈学校,7年后他又在达喀尔建立舞蹈学校。1992年,贝嘉在洛桑建立了舞蹈学校和相关的工作室。自1987年起,原先的舞蹈团便重组为洛桑贝嘉芭蕾舞团,随后的更新建设始终没有间断过。1992年贝嘉芭蕾舞团为了“重现精华”,把人员精简为30名舞蹈演员,随后这个新的舞蹈团体演绎了大量的芭蕾作品。

  贝嘉不仅执导戏剧、歌剧和电影,他还撰写并出版了一部小说、一本个人日记和一个戏剧剧本。1986年他被日本天皇授予“升起的太阳”勋章。1993年日本艺术协会授予他广受尊重的“君皇奖”。1994年,莫里斯·贝嘉被选为法国艺术学院的一员。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李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精品解读

  《火鸟》

  首演于1952年,是贝嘉作为编导新秀蜚声欧洲舞坛的成名之作。这个清一色“男鸟版”的《火鸟》比1994年问世并风靡了世界的“男鹅版”《天鹅湖》要早出42年!

  《波莱罗》

  首演于1961年,此后曾多次修改,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大圆桌上的那位领舞最初由女子担任,随后则变成了男女皆可。这种求新求变、绝不墨守成规的观念和做法无疑来自贝嘉自幼便从父亲那里接受的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易经》的影响。贝嘉这个现代芭蕾版本的《波莱罗》首先沿用了在酒吧餐桌上跳舞的习俗,并数倍地放大了餐桌的尺寸,进而加大了作品中独舞演员与扮演顾客的男子群舞们之间的距离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酒吧中男性顾客如饥似渴般的疯狂,确保了舞蹈与音乐交相辉映的同时,亦显示出编导家超乎寻常的身体感觉和高度缜密的理性逻辑,故而使得这个作品成为他的经典节目。

  《小柔板》

  首演于1971年,音乐是奥地利籍、犹太裔的波西米亚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这是贝嘉当年专为他的男主演、阿根廷优秀舞者乔治·唐量身定制的作品。在长达14分钟的时间里,他没有去表现任何故事情节,而表现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在不同层面的生存状态中去扪心自问,并寻找自己的灵魂。因此,整个舞蹈中,舞蹈演员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聆听,去等待,并多次用右手指天,左手将它拉回的手势语言,清晰易懂地表现出人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七个希腊人的舞蹈》

  首演于1986年,音乐则出自20世纪的希腊作曲家米基斯·西奥多拉基斯之手。作品一开始,编舞家特意增加了一段大海的波涛声,以便把观众带进希腊文化特有的地中海与爱琴海的自然环境。

  此后的七段舞蹈中,《清晨》是个群舞,它把生活与舞蹈融为一体,让大家感受到清晨的新鲜空气,然后则可用舒展开的肢体,开始一天的崭新生活。《兄弟》是段男子双人舞,主要特点是两人始终在联袂作舞,而希腊民间舞和学院派芭蕾合二为一的动作风格则由玩耍嬉戏的情调贯穿到底,表现了我们尽管肤色不同,却是“亲如手足、同甘共苦的兄弟”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族群》则是个大群舞,它通过复杂多样的舞台调度,配合着逐渐增强的音乐节奏,既塑造出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群体形象,也展示出贝嘉舞团整体划一的强大实力。

  相关专题:北京晨报聚焦栏目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