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来自户籍窗口的人大代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08:04 法制日报 | ||||||||
来自户籍窗口的人大代表 明天,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就要召开。人民大会堂将点亮所有的灯光,迎来代表们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履行职责。在这样的日子里,江苏省南京市政法系统惟一一名人大代表、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户政科户政内勤———张素萍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3月1日,在张素萍启程赴北京参会的前一天,笔者在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见到了她。瘦削的脸颊、触肩的卷发、炯炯有神的双眸,配上藏青色的警服,张素萍显得英姿飒爽;她说话时轻声细语,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和坦诚。她说:“这段时间,我除了要干好工作,还要忙着准备上会的材料,觉得时间真不够用……” 户籍管理工作平凡而琐碎,是个极容易让人失去耐心的岗位,如果稍有不慎,就会给老百姓留下不好的印象。然而,张素萍那灿烂的微笑却温暖和感动了每一个前来办事的人,真诚的服务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被老百姓称为“南京的李素丽”。 办好老百姓托付的每件事 年近49岁的张素萍出生在南京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高中毕业那年,她报名下乡插队。1977年,由于表现突出,张素萍作为优秀知青被招进南京市公安局,成为下关分局四所村派出所的管段民警。一年半后,她转做户籍内勤工作,先后到过中山桥派出所、车站派出所,2000年又被调到下关分局户政科……算起来,在这个岗位上,她已整整耕耘了近28个年头。 户籍内勤,顾名思义就是为老百姓办理户口事宜,要面对面地和群众打交道。张素萍说,刚做内勤时,想做到“微笑服务”还真有点困难。倒是有一件事让她“大彻大悟”。 二十多年前的商场售货是要什么东西必须由售货员给拿。那天,张素萍遇到了一个脸上写满了不耐烦的售货员。因她要的衣服多换了一次,就招来“你到底买不买”的责问。当时她心里那个憋气,衣服没买成不说,整整一天心里都不舒服。冷静下来,张素萍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户籍工作是面向百姓的窗口,如果群众在窗口里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张冷面孔,那心情会是怎样呢? 思来想去,张素萍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人打交道,微笑始终是最好的沟通工具和手段。“对不起,请您稍等”、“不要着急,马上给您办”……这些平日里说起来很机械的话,如果用在工作中就会变得自然、流畅,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的氛围。“当然了,微笑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是要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否则,微笑服务既不可能真诚,也不可能持久。”张素萍认真地说。 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下关区热和路一位叫隋祥的居民怒气冲冲地找到张素萍,质问为什么历史造成的问题不给予照顾解决?张素萍一边听,一边搀扶着这位61岁的老人坐下,在给老人倒水的同时,她耐心地对老人说:“您不要急,有话慢慢说。”原来,隋祥“文革”时被下放到江西,妻子病故后回宁。派出所按当时的户籍政策给他本人的户口办理了迁移手续,而他儿子时年已26岁,户口出生地又在江西,按当时的政策属于超龄,不能来南京落户,老人很想不通。张素萍认真听后劝道:“下放这么多年,您又当爹来又当娘,拉扯着一儿一女不容易。这属于特殊情况,我会向上级反映。您留个电话,有消息后我会及时和您联系。”几句普通温暖的话语,使得隋祥老人平静地回了家。事后,张素萍马上和社区民警一起上门调查,并向上级部门专事专报。很快,市公安局户政处特批了隋祥儿子的户口。父子俩感激不尽,再次来到户政科,拉着张素萍的手说:“你真把我们的困难当回事办了!” 其实,自从穿上警服的那天起,张素萍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警服不是把自己与群众隔开的标志,而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粘合剂。她常说:“我把群众当作亲人,亲人有困难,我自然就要鼎力相助。”找过张素萍的人,不管事情有没有办成,无一例外都是满意离开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张素萍的“微笑服务”在户籍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了“品牌效应”,随之慕名而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在办理户口工作中,她坚持随到随办和一次讲清、二次办成、杜绝跑三趟的原则。仅过去的两年,经张素萍手办理的户口就有3000件之多,差错率为零!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1月,张素萍被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明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从此,张素萍更加忙碌了,但她义无反顾…… 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责任 2003年1月的一天下午,张素萍被喊到政工科,“小张,恭喜你!你被光荣得推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了。”“什么?我当时有些发懵,随之而来的是由衷的喜悦和激动。”张素萍沉浸在回忆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年来,江苏公安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果得到了公安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得到了江苏广大老百姓的认可,也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同,这就是我们基层民警能够当选人大代表的重要原因。整个江苏省来自公安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只有四位,我是其中之一。把百姓和民警的呼声反映上去,我责无旁贷!” 那时,距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只有一个多月了,张素萍成了“大忙人”。因为,她要为这次会议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白天正常的工作很繁忙,她就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不是忙着召开座谈会,就是到派出所、辖区居民家中征求意见。回到家里,张素萍再认真仔细地查阅有关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然后比对原来的宪法和宪法修改草案,并将一些建议整理成文字材料。繁重的工作将原本体质就差的她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还是坚持着———“是责任感驱使我要多做一些事,多了解一些群众的想法。时间很有限,我必须抓紧!”张素萍这样解释道。“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要接过这种委托,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帮助引导群众、服务于群众,多为百姓干实事。我会把群众的心声反映上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切实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 虽然是初次当选,而张素萍对如何充分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却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她说:“人民赋予了人大代表神圣的使命,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大代表,不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要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必须着眼于现实,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围绕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一番梳理,她最终确定了提交给大会的“建立民警医疗保险制度”和“增加财力,彻底转变公安机关作风形象”两条建议。 2003年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张素萍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情景。“那是3月4日下午,天气很好,我们江苏代表团的代表一起乘车到大会堂开预备会议。以前在电视上无数次见过的人民大会堂就在自己的眼前,我站在那里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每迈一步都感到非常神圣。” 在2004年的“两会”上,张素萍等公安代表向大会共同提交了一份议案:请求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名,坚决严惩袭警犯罪,遏制袭警犯罪的发生,减少民警的伤亡,这引起了各方的反响。 谈到这个建议的初衷,张素萍感慨道:“为保护执法者的安全,就必须通过立法从根本上保障民警的执法权益,给民警执法带来保障。”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给张素萍发来了答复,明确表示对此建议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 张素萍有着长长一串的荣誉称号:连续15年被南京市公安局嘉奖,1995年被授予南京“三八”红旗手称号,1998年4月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0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面对众多荣誉,张素萍说,我感到最愧疚的就是我对丈夫和儿子的爱,因为我没能照顾好他们,没能尽到妻子和母亲的义务……每当想起这些,我都难过地想大哭一场…… 两个男子汉的有力支持 张素萍的身后,有两个男子汉。一个是她的丈夫陈亚军,另一个就是她的儿子陈扬。 张素萍的丈夫比她年长两岁,是下关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的大队长,仪表堂堂。“我和我丈夫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我们感情非常好,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张素萍带着几分甜蜜和羞涩介绍着。 都说警察的工作繁忙,“双警”家庭就更可想而知了。陈亚军原是干刑警的,工作起来没日没夜。而张素萍平均三四天就要值一次班,两人忙起来都顾不了家,也难得见上一面,但他们的感情却很融洽。问起秘诀,张素萍说,就是因为我们俩有着同样的职业,所以彼此之间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对方。 “我们家老陈一忙,买米、换煤气等事我就会不声不响地去做。事后,他就心疼得不得了。”说到这,张素萍有几分得意:“别看我瘦,干起活儿来可是一把好手!” 陈亚军对妻子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有时心细地都令张素萍吃惊。一有时间,他就买回她爱吃的菜,下厨献艺;只要在家,饭后都会削好水果递到妻子手中;张素萍一旦有个头疼脑热,陈亚军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半夜爬起来给她倒水,每天定时通知她吃药……每年5月2日,张素萍总能收到丈夫送的生日礼物。每次陈亚军出差回来,都要给她带回些“惊喜”。去年的情人节,难得浪漫的陈亚军把代表着“一心一意”的11朵红玫瑰捧到了爱妻面前。谈到这里,脸上泛着红晕的张素萍感慨地说:“没有他,我的工作不可能做得这么好。” 小男子汉也很支持妈妈的工作。儿子陈扬今年22岁,是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当警察的父母很少有时间管他,这使得陈扬比同龄人更懂事、更独立。 儿子5岁前,夫妻俩加班、值班是常事,就只能把孩子哄睡后反锁在家里,周末也很少有空带孩子去逛公园。说到这,张素萍的声音有些哽咽……有一次,一个朋友到家里找她,碰巧就儿子一人在家。小陈扬先是很有礼貌地问:“阿姨,您找谁?”来人说明身份后他又老练地来一句:“那您等会儿,我给妈妈打个电话。”说完,他抓了一把糖果从防盗门塞到客人手中。没一会儿,小陈扬对阿姨说:“我把妈妈单位的地址告诉您,她上班不能回家。”言谈中,张素萍的眼神里流露出对儿子的赞许。现在这件事已被传为佳话,知道的人都说,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 采访中,张素萍反复重复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可以说自己是称职的;但作为一个母亲,我实在是愧对儿子,现在这已成为我最大的遗憾。” 记得陈扬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有天下午不上课他独自在家,当张素萍下班刚走进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怪味。她急忙打开房门,走进厨房被吓了一跳,煤气灶上的水壶都烧干了、烧黑了,火焰还在“呼呼”地作响。张素萍正要对儿子发火,却见儿子衣服也没脱,趴在沙发上。走近一看,只见沙发上全是呕吐物,儿子额头滚烫滚烫的。张素萍手忙脚乱地把儿子送到医院。儿子苏醒后说:“妈妈,我不舒服都好几天了,你也不管我。我口渴,就想喝水。”她听着,紧紧地搂着儿子说:“儿子别说了,妈妈再不会离开你……”张素萍说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儿子长大了,也成了才。当他得知妈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时,竟认真地对母亲说:“妈妈,我也想当警察。我一定比你干得还好!”听着儿子的话,张素萍欣慰地笑了。 “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点分内的事。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说人生之路上我得到了太多的眷顾,我非常感谢他们。 “虽然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我可不服老,我会干得比现在还要好……”说这话时的张素萍还是一脸柔和的微笑,是那几十年如一日发自内心的微笑,让人感到非常温暖和舒服……链接 1949年5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成立,废除了保甲制度,统一由公安机关管理户口,按级设立户政管理部门,各派出所设专职户籍内勤和户籍民警,街道按600户左右建立户口段,实行户口责任区。 1950年7月,市公安局开展全市户口大登记,公安民警和学校师生三千余人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全面调查统计,掌握了全市的户口状况。按照《南京市市民户口申报规则》,实行每户一本户口簿制度。户口簿登记全户人口,由各户自行保存,户内人口变动或户籍项目发生变更时,凭户口簿到公安派出所办理迁移或变更手续。 1951年起,南京市公安局每年核对户口一次。户口核对时,对学历、职业等正常的户籍变更项目当场办理,并加盖“户口承办章”,以方便群众。 1981年起,南京市区实行户口簿改革。户口簿版面由32开改为64开,农村地区也实行一户一本户口簿制度。 1994年开始,南京市户籍警使用计算机管理户口。 两封群众来信 对于张素萍的工作,群众是认可的。许多群众给公安局来信,表扬她一心为民的精神。因版面有限,我们仅刊出其中两封。 南京市下关区五所村居民葛小仙的来信 我是1968年从南京到安徽省定远农村插队的。1989年,按照当时的户籍政策我与女儿文芳回到南京并落户。由于女儿已与当地农民王民结了婚,婚后孩子的户口一直落在她丈夫王民的名下,从此我女儿与女婿就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孩子在定远县朱马中学读书,女儿四处打工,可以说我们一家没有过上一天真正团圆的日子。 2003年11月,四所村派出所的王祥快警官到我家核对户口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为我们着急。他热心地让我们写了迁户口的申请,并把需要的材料列了一份清单叫我们准备。待我们将材料准备好,王祥快警官又带我们到下关公安分局户政科去办理。这时,我们又遇上了一位热心的女民警,她叫张素萍,她讲起话来很热情,还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与女婿的提问,他们热请周到的服务真让我们从内心佩服他们。过去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民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报道,现在,我也遇到了这样的好警官。由于我们的事情特殊,张素萍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我家里来进行调查核实,他们工作的认真精神使我很感动,他们的办事效率也让我吃惊。本来认为材料报上去不知什么时间才能批下来,可不到一个星期,王警官就把准迁证送到了我手中,当时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2004年的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全家人算是真正地团圆了。这应感谢政府,感谢南京市公安局为我们家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南京市盐东街韩过容的来信 2004年7月6日,我因年龄有误的问题找到了张素萍,在张素萍热情接待我的同时,不断有人来找她。对每一个人,她都微笑着说:“请您先坐一下,一会儿我就为您服务。”张素萍的态度令我感到惊讶。事情办好后,我干脆坐到一边观察。一个、两个、三个……来办事的足有四十余人,而她却始终不厌其烦,脸上始终保持着亲切的微笑,使一个个带着忧郁、焦虑神情的群众满意而归。我的心灵被这一切给震撼了,深深的对这位为老百姓服务的人民警察表示敬意。宁公宣 (信件有删节———编者注)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