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环保应列入财政预算科目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5日05:13 新京报 |
本报讯今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对国内30个大型项目“喊停”,掀起“环保风暴”,环保问题受到高层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昨日,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环保局局长许苏卉表示,她将向本次大会提交建议,希望财政部在制定政府预算中纳入环保经费。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代表、四川环保局局长田维钊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对许苏卉的建议表示认可。 许苏卉介绍,预算法实施条例中规定,预算法所称事业发展支出,是指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工业、交通、商业、农业、林业、环境保护、水利、气象等方面事业的支出,具体包括公益性基本建设支出、设备购置支出、人员费用支出、业务费用支出以及其他事业发展支出。但是在财政部的政府预算中,没有将环保列为一类科目。 “我认为这个和预算法实施条例是不相适应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环境保护是国策之一,政府应拿出充足资金用于环保,它跟教科文卫一样都属于典型的公益事业,应当得到保障。“ 按照一般国际惯例,环保投入应该占GDP的2%,我国近年来每年的投入占1.5%左右。许苏卉说,我国财政比较困难,尤其是贫困地区,江西去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00多亿,一类科目都难以完全保障,就更难保障下面的子科目了。 许苏卉还指出,目前有关部门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国家在农业、林业、水利方面的投入就等于对环保方面的投入。“水利建设、水土保养林,水土涵养等项目属于生态保护,它不能代表整个环境保护。”许苏卉说,环保投入还包括环境检测的各项仪器设备、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科技推广,还有环保执法等。 许苏卉提出,今年能否从去年我国GDP增长的部分中,像退耕还林这样,划出一块环保专项经费,用专项经费来保障某些环保专项工作的实现。 -----------------------访谈----------------------- 环保政绩考核应全国推广 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环保局局长许苏卉进行了一次对话,她表示,应该把地方空气质量是下降还是上升,水质是下降还是上升。这些都列入到政府官员的考核中。 不符《环评法》要求要受罚 新京报:作为环保系统的代表,对于今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的“环保风暴”,您怎么看待? 许苏卉:用老百姓的话讲,国家环保总局这次是动真格的了。这是自《环境评价影响法》自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后,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次大规模的依法行政活动。《环评法》是部新法,实施才一年多,很多企业不了解这部法,依法环评还很不够,如果环保部门不加大执法,那么环评法永远处在一个“软执法”的状态中。 新京报:以前好像很少看到环保总局这么大力度地查处违反环评法的项目。 许苏卉:《环评法》之前我们适用的是国务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各个省也有实施条例。从行政法规到国家法律,法的效力和位阶提高了,过去不做环评是违规,现在你不做环评就属于违法行为。这样执法的力度更强了,执法的腰杆比过去也更硬了。这次违法环评法被叫停的30个项目都是国家大型重点项目,通过这次“环保风暴”,给大家一个信号,你不按《环评法》要求办,都要依法受到处罚。 社会发展要考虑环保问题 新京报:现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您认为和环保是什么关系? 许苏卉: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要考虑环保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环境保护,领导干部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考虑环保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很多领导对环保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新京报:具体来说,哪些问题上对环保重视不够? 许苏卉:首先,现在城市规划时基本不考虑环保。 比如城市的道路是水泥还是柏油的,还是砖砌的。如果地面全部是硬化的,下了雨以后,水是不会直接流到土壤里,而是顺着水泥路面流到污水沟里,造成“雨污不分”。我们国家很多城市都是这样的情况。 再者,城市不能随便拆迁,老城区要保留老城区的面貌,新城区建在老城区外面,各自保留风格。 新京报:发展经济和环保是不是天生矛盾? 许苏卉: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正在走发展工业的道路。发展经济,有时候确实不可避免要影响环境,尤其是发展传统的制造工业。但是我们不能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不要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 建立环保政绩考核很有必要 新京报:现在有些省份开始试点建立环保政绩考核制度,这对于环保工作有什么意义? 许苏卉:建立环保政绩考核制度,能确保政府对环保的重视。 新京报:主要有哪些考核指标? 许苏卉:我认为应纳入这些指标,领导干部是不是重视环保,重大项目是不是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是不是做到了“三同时”,地方空气质量是下降还是上升,水质是下降还是上升。这些都列入到政府官员的考核中。 新京报:目前,这些制度进展如何? 许苏卉:据我所知,四川、重庆、广东、山东。广东已经试点,其中广东试点好几年了,效果不错。听说,中组部正在研究拟订方案,有意向全国推广。我们也希望尽快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刘成果、江泽慧 经费不足影响环保治污 昨天,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谈到了目前环保经费不足的问题,他们建议国家加大投入,探索环境保护、防治污染的扶持与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而且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资渠道不畅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国政协委员刘成果说,资金缺口对环境保护工作影响很大。 江泽慧委员则以我国湿地的保护为例指出,目前所投入的资金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湿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严重不足,保护区示范工程数量和规模不得不压缩保护区示范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多数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纳入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事业经费也没有保障。 刘成果委员介绍,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利用WTO“绿箱政策”补偿试点,对因环保措施而受到影响的农民给予必要资金补贴,同时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相关企业给予投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 发展经济须有环境支持 “我赞成这个建议!”昨日下午,四川团的魏复盛代表听到记者介绍江西省环保局局长许苏卉代表的有关环保经费的建议后点头赞许。魏同时是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 魏复盛认为,过去国家注重了经济发展,忽略了社会发展,比如低保、保险事业发展缓慢,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经过努力,国家通过加大投入增强了社会公共事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和环境相协调。经济的发展要靠环境来支持,如果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环境,那么花费治理污染的代价,比从经济上得到的利益,需要成倍经费。这样是得不偿失。 魏复盛介绍,近期,全国人大环资委听取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的专题治污汇报,我国准备从今年开始投资149亿元来解决危险废物问题。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