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常委陈宗兴谈三农:做大作强农业产后经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08:49 经济日报农村版 | ||||||||
(本报记者:蔡功文)“解决“三农”问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重视和发展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陈宗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农业产后经济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都包括产前、产中、产
陈宗兴委员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农业产后经济》提案已做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的大会发言,向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交。 陈宗兴委员是国内知名的地理学者,他对“三农”问题却情有独钟。 陈宗兴委员198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来到西北大学地理系任教,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起,陈宗兴先后担任西北大学校长、西安市副市长、陕西省副省长,并兼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等职。现在的陈宗兴,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除此之外,他还先后兼任国家教委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人文地理教学指导组副组长、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及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以及《中国地理》(英文)、《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国土开发及整治》等多种全国性学术刊物编委。陈宗兴委员翻译的《区域科学导论》,首次把西方区域科学的系统理论引入国内并建立起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析的理论框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使陈宗兴对“三农”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陈宗兴说,2003年,我国仅农产品加工业这一环节的产值就达到3.1万亿元,已经显现出作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勃勃生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从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出发,做大做强农业产后经济,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实现农业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型向规模经营型转变、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 “重视和发展农业产后经济有5大好处。” 陈宗兴对记者条分缕析。 一是顺应消费需求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未来农产品的消费重心将由农村逐步转向城镇。全社会对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建立在商品化基础上的多元化需求将不断增长,这些都要求大力推动农业产后经济。 二是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需要。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短缺,通过建立现代农业产后经济,可以减少农产品的腐烂、变质等农业产后环节的浪费,极大地促进土地资源和农产品的双重节约,是符合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的发展中大国的战略取向的。 三是可以统筹城乡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阶段,解决城乡差距的任务依然沉重。在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和推进农业升级的同时,适当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充分发挥农业产后经济优势,既可满足农民季节性或者经常性的就业需要,又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乡村建设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农业产后经济,可以为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农户,粮食主产区、以农为主的农户等所谓“两中两主”型区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拓新的就业和收入渠道,有助于在“三农”领域内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产后经济的带动下,通过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发展,可以进一步发挥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劳动地域分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质量和价格竞争力。 五是可以发挥市场对农业产业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独立主体在产后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体现消费需求引导产后经济,并反作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联系过程,实现市场对生产端的逆向调节和引导,将更好地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 陈宗兴建议,做大作强农业产后经济,关键要做好6件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引导。做大做强农业产后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需要企业对市场机遇的认识和把握、需要金融部门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对市场的分析和了解、需要科技人员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为了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户和市场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二是重视培养龙头企业。在产后经济领域,能够真正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依赖市场的价格信号进行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通过市场竞争有效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从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对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工资以及减少原料负重运输成本出发,可以更多地吸收具有丰富的市场开发经验、具有一定资本积累实力,但是又面临人多地少、粮食本地供给不足的发达地区的企业进入粮食主产区,并逐渐培养成为农业产后龙头企业,并借以改善和提升粮食主产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 三是以企业为中心完善产业的纵向布局。在产后经济中构建“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技术”、“公司+市场”的模式,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流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效益为核心的新的农业经营格局;建立以粮食富余地区为主要基地,以中心城镇为节点的不同等级的储运、加工和配送中心,以大中型城市、国外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覆盖广大城乡范围和连接上下游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格局。 四是加大科技支持。建议以企业为基础,对分布在县乡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站进行整合,使科技创新与开发机构向企业集聚,由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提出科技开发的方向,逐步转化为科技服务型经营实体,实现向以企业作为技术开发主体的方向转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和渠道,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不断向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基地推广辐射先进实用技术。 五是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应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过程的环境要求,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食品,并进行无害生产、清洁加工、规范包装、安全运输。政府部门应加强认证管理、质量监督、卫生检疫等工作,特别是应进一步强化合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企业与农户、加工企业与商业零售业等之间建立规范的合同关系,并以合同为依据仲裁各方的法律纠纷。 六是注重品牌管理。良好的品牌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质量、信誉的形象和招牌。发展产后经济,需要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防范企业并购、联营、管理变动中的品牌风险,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等产权保护。应加强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反馈机制,提高企业的信息决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后经济,以农业产后经济推动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系列化多样化的农业加工产品。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