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手记--可喜的代表错位现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20:55 新华网 | ||||||||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肖敏、陈芳 税务系统的代表,提交的是贫困山区救助体系的议案;搞医学研究的代表,提出大量有关“三农”方面的议案和建议;身为教育界代表,却提出有关就业问题的建议……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两会驻地各代表团的议案组,类似这种跨领域提交的议案或建
全国人大代表龚玲是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在她准备的议案和建议中,有一份关于加强妇女就业工作的2300多字的建议。“我不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代表,可在平时的工作或调研中,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我发现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妇女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这些问题让我夜不能眠,虽然我是教育界的代表,可能视而不见吗?我有责任把相关的建议带到两会上。”龚玲动情地说。 无独有偶,在吉林代表团,王维忠代表是吉林大学从事医学研究的博士生导师,今年带来的几十份议案或建议内容极其丰富,涉及“三农”问题、水利建设、政法队伍建设、村委会建设、治理超载、反家庭暴力、民办院校发展等十几个领域。 在宁夏代表团,也有这种“错位”代表。来自税务系统的丁晓莲代表提出了关于安排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资金问题、行政区划管理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经费问题、把本地敬老院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等多条建议,不少建议的内容都同自己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代表们把目光放在了其它领域呢?王维忠的想法反映了“错位”代表的共同声音:“我虽然是医学教育界的代表,却不能仅就医学的领域来提议案,而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否则我履行职责就有了框框。”许多代表没有把视线局限在自己工作的领域,而是花很多时间到基层搞调研,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面,这样,代表队伍的素质与视野的“含金量”更高了。 这些看似“错位”的议案和建议正是代表们平时留心观察社会,不忘代表职责的结果。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