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长李鸿忠反思经济增长的代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13:39 新华网 | ||||||||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 王攀 陈芳) 近30年来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深圳,如今正面临着无地可用、水资源匮乏、交通堵塞以及人口密度过高的四大威胁。深圳是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的一个缩影。2004年深圳的GDP达到了3422.8亿元,增长17.3%。此前它用了18年时间使GDP达到1000亿元,再用5年达到2000亿元,而突破3000亿元仅用了两年。 然而,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团会场,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长李鸿忠用了
“我们希望深圳用10年时间使GDP突破1万亿元”,李鸿忠说:“但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简单推算,这需要占用全市土地面积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电和环境资源。” 无独有偶。去年底,同样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省,也公布了一份名为《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报告,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了因为GDP高增长,而给这个沿海发达省份所带来的耕地不足、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三大负面效应。 这样的“反思”,即使是在两年前也是非常罕见的。长期以来,中国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往往将经济增长的速率和GDP总量的多少作为自己政绩的象征,上级政府也以此为凭提拔官员,这种思想被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称为“唯经济增长论”。 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让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突出成就,却造成了环境、资源以及人的福利方面的损失。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总结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之一。 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希望通过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来解决这些累积而成的问题。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李鸿忠说,以往的深圳,追求的是“高速度”,现在则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标准认真审视城市的发展道路,追求的是“效益”。 根据今年一月中旬出台的《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效益”变成了可以考核的一系列。与以往的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同,“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和“创新动力”三个方面共41项考核指标中,“生态环境”的指标最多,达16项。 李鸿忠说,作为“效益深圳”施行的第一年,首先要争取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0%,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4%,空气质量和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事实上,不仅是深圳,上海、浙江等地也调整了经济增长的步伐,将循环经济、绿色GDP等指标纳入对地方成绩的考核之中,以求腾出更多的资源寻求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和谐发展。 “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代价论’”,广东省全国人大代表关润尧说,“对于中国正在寻求更快发展的其他地区来说是前车之鉴,是非常有意义的。”(完)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