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聚焦:谁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供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22:0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丁锡国张旭东)能源问题对已高速行进多年的中国经济列车的瓶颈作用日益凸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约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之一。5日,他向正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报告说,煤电油运紧张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9.5%。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缺电省份已由上年的19个增加到24个。今年年初,局部地区又出现冬季供电紧张局面。中国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预测说,中国大面积整体性的短期缺电状
况有可能转变为季节性、时段性的长期缺电。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去年一年,中国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亿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55万千瓦。尽管能源生产已是高速增长,但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浙江,去年夏天甚至每周只能保证4天的电力供应。

  缺电,只是中国能源短缺的集中表现之一。现在,煤炭、石油短缺等问题已相继浮出水面。

  东方巨龙的经济奇迹是花费巨大代价创造的。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消费也翻了一番。2004年,中国煤炭产量超过19亿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去年电力新投产的装机容量破世界纪录,但仍然不能满足全国各地的用地需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分析,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基本原因是,快速增长的电力供给赶不上更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中国经济依旧在高位运行,人们的收入水平随之提高,大中城市开始进入以汽车和住宅为主的消费时代,因此飞涨的需求将使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马凯预测,即使按最低限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也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在今后的时间内,中国需要建设1000个百万吨级的煤矿,还要相应建设足够多的铁路和港口。这是难以想像也是很难做到的。

  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作为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温家宝总理说,缓解中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人大代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翟若愚分析说,一方面,中国能源短缺,另一方面,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巨大。据这位人大代表介绍,中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发改委负责人指出,缺电同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能源利用系数低、电力浪费现象都有关系。他举例说,比如中国去年GDP按照现金汇率计算,只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但是消耗的电力是美国的一半。中国消耗的电力比日本还要多,但GDP只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强。尽管有结构、汇价的不可比因素,但是能源浪费、利用效率低的状况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有报告显示,中国既有的高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达上亿吨标准煤。全国人大代表张高丽说,如果采用超临界技术,每度电的发电煤耗可节省50克,全国每年就可节省煤炭2亿多吨。据全国人大代表、太阳能专家黄鸣测算,如果将中国现在的建筑能耗标准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每年的建筑节能就可达到5亿吨标准煤。

  他说:“节能对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状况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

  黄鸣代表说:“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另一条道路,是加快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今后20年至30年内,中国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预计每年可相当于8亿吨标准煤。到2003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量已占世界的40%,使用量和生产量已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已经具备可再生能源初步的技术与产业基础,为大规模商业化利用创造了发展条件。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从明年起施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法律和政策障碍将被克服。

  黄鸣代表说:“既抓节能降耗,又抓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将推动中国建成节约型社会,使中国摆脱能源危机的折磨。”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