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代表委员:让农民看病不再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17:56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河南报业网讯 看病难原因之一:农民手里没有钱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老百姓为什么不去医院看病?因为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所以只有小病拖、大
李连成用西辛庄村的群众实际收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国家降低了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也进行了补贴,总共算下来有60多元,但是农药、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涨了56元左右,把政府的减免和补贴又冲抵了,老百姓还是没有多得到多少钱。所以总理讲到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讲到俺心窝子里了,所以俺一直鼓掌。 看病难原因之二:基层卫生院瘫痪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认为,前几年,由于政府欠账太多,乡镇卫生院房子破烂不堪,基本的医疗检查诊治设备短缺,更重要的是医疗技术人员的报酬得不到保障,原来乡镇卫生院的一些专业人才,要么被县市的大医院挖走了,要么弃医从商了,要么到南方或东部沿海地区另寻高就了。没有设备和人才,乡镇卫生院只有死路一条。何东成说,南阳市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有几万人,但是回到南阳工作的不足200人。而具有医疗技术的大中专生,只有几个人,都想方设法留到市里或县里工作。现在一些乡镇卫生院大都靠原来的一些赤脚医生出身的人员或一些年龄偏大和受家庭因素影响不能外出的人员在维系着一个个烂摊子。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对此也深有同感。他说他去过不少乡镇卫生院,一个乡镇卫生院能有一个大中专生就不错了。现在70%的农民在农村,但是农村只有不到30%的医疗资源。而30%的城市人口却拥有70%的医疗资源,这两个资源的倒置,严重制约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看病难原因之三:农民看病成本高 农民到市县大医院求医,成本比乡镇卫生院不知要高几倍。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人大副主任周晓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乡镇卫生院,顺产也就是300~500元,剖宫产也不会超过700元。在县一级的医院,顺产得800~1000元,剖宫产得1500~2000元,在市一级的医院,顺产没有2000元下不来,剖宫产在2000~3000元。而到省一级医院,价格更高。这只是交给医院的,加上乘车、住宿、吃饭,几百元上千元又进去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说,一个孩子都生不起了。乡医院要比省、市、县医院的收费标准低得多。像一些小的病种,如阑尾炎、头疼发热、轻微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结核病等常见病,乡镇卫生院可以诊治。乡镇卫生院离家路程比较近,在家里做好饭,骑上自行车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就到了,也不用乘车、住宿,能够省下不少的钱。农民就近看病应该是我国农村医疗发展的一个方向。 代表委员支招之一:推行新型合作医疗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新乡市长吴天君、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和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市广电局副局长舒安娜等纷纷支招,建议在全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个人掏10元,国家和地方拿20元,大家将小钱集中到一起救助那些患大病的农民,从而使农民看大病不感到困难。”王明义说,这种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在我省25个县(市)实行,再经过今年一年的运转,争取到明年在全省铺开。届时,全省将有21亿元的合作医疗资金,能够为农民看病解决一些大问题。 代表委员支招之二:降低农民就医成本 靳绥东说,从前年开始,我省就不断地加大对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投资,目前已经对一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乡镇卫生院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因素在于有没有医疗技术过硬的人才。为此,安阳市卫生系统开始了振兴乡镇卫生院的“双百工程”,即市、县两级医疗保健机构每年选派100名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并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培养100名技术人员。安阳市卫生系统还将配套推出乡镇卫生院的改革措施,即鼓励市县医疗机构领办乡镇卫生院,鼓励市县医疗机构的专家领办乡镇医院等。 靳绥东说,安阳市以价招药将药品价格降下来了,如果乡镇卫生院有了一定的技术骨干,就具备了振兴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条件。加上中央、省、市、县财政的投资加大,再对医疗设备进行配备,农民就能小病就近及时诊治,大病合作医疗救助,农民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就有望解决了。 昨日下午,记者就如何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看病难的问题采访常务副省长王明义时,王明义传出了让农民朋友兴奋的消息:除了中央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资外,省里继续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资力度,对基本的诊治设备进行配备。省政府还决定,今后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的就业安排,向基层乡镇卫生院重点倾斜,从而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本报特派记者 李敬欣 王春利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