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委员:不加紧抢救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犯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11: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模糊,甚至在消失,如不加紧抢救、保护,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对文化遗产的犯罪。”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的小组讨论会上,冯骥才委员的一席发言,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看,对55个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太有必要了”,陈建功委员附议:“去年,我曾提出建设国家民族学博物馆,要由一大批文化人类学者来做这门学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者,李燕委员对民族个性文化的消失感受最深,“过去,推开一扇老门,看到的是400年的历史,听到的是一个民族独有的语言。它使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具有了深度和内涵。而今天,在牛仔裤和流行音乐的面前,民族个性文化难觅踪迹。” 很多富起来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老艺人相继去世。民族语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复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赫哲语、达让语等,会使用者不超过千人。“濒危是全方位的”,冯骥才的5年“田野调查”,得出的结论让人心惊。 冯骥才认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首要的是民族自治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一些委员还提出,要设立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基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日,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以守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根脉。(记者 刘琼)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