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声音:民族地区教育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6:35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题:民族地区教育,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记者 谭浩、顾瑞珍 “从长远看,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全国政协委员王四代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来自内蒙古的人大代表乔守玮说,一些偏远山区的民族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办学费用少等问题,尤其是学校教师因生活艰苦和待遇低而“走多进少”。“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亿合公乡中学,老师和住校生30多人居住在一间上下大通铺的宿舍,严冬晚上就寝前就靠一个小火炉取暖,而且只加一次煤。”乔守玮介绍了春节前下乡调研时看到的情景。 尽管国家仍在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屡次强调,但师资队伍的薄弱一直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贵州民族学院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代表说,虽然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近年来有了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教育落后状况。广大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缺乏的情况还没解决。 龙耀宏代表说,全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中专毕业生,然而他们走进农村小学课堂的少之又少。在贵州省,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老师都是本村本寨的,尽管他们爱岗敬业,但由于学历不达标,能力低,工作上往往力不从心,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石锐说,目前已有一批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子弟到内地所办民族班学习,但还远远不够,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内地县级以上单位设置民族学校或民族班,把更多的少数民族子弟送到内地上学。此外,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力度,选调更多的东部地区骨干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龙耀宏代表还建议,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和志愿者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并选送更多的民族地区教师到内地接受培训。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