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步子再大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7:3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万永/文

  农村义务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农村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钱和人”的问题如何解决?教育公平如何实现……3月7日,我们邀请代表、委员、专家和官员作客本报与中青在线“两会圆桌”,共同探讨农村教育的困惑和出路。

  何时不再小马拉大车

  两会前夕,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请网友选择“两会”期间关注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

  司敏:我来自安徽省金寨县。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交通不便,农民生活困难。我多年担任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突出的感觉是,与以往相比,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这说明政府的投入增多了。

  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资金投入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政府肩负起义务教育的重担,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司敏:还是资金问题。现在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资金投入仍然无法得到保证。我们县的财政收入是1300多万元,连教师基本工资和学校正常的运转也不能保证。

  朱永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起了一部分作用,特别是强化了政府职能。中国县和县之间相差太大,大部分县办教育好比小马拉大车,很难。以县为主是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必须是省里统筹。

  司敏:以金寨县为例,农民的人均收入是1920元。在义务教育支出方面,小学实行一费制,每人每学期95元,初中每人每学期155元。住校生还要交住宿费,每学期40元,饭费一学期下来大概300多元。可以说,义务教育支出在我们农村家庭收入中占得很低。

  朱永新:中国农民的增收空间很有限,免征农业税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免征就是增加收入。刚才您讲的农民人均收入1900多元,实际上农民可支配的钱很少,如果有孩子读高中或大学,肯定要负债。

  我认为,现在农村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教育免费,特别是义务教育免费;二是公共卫生保障;三是保险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中国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

  总理报告在提到免费义务教育时,代表们报以数次掌声,这也是不多见的。但我觉得力度还不够。我这次的提案是建议3年内把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解决。我分析了一下,我们能够做得到。我们有1.8亿中小学生,农村中小学生占70%,大概1.3亿人。按小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000元计,义务教育的基本经费是675亿元,如果再减去东部地区,可能不到500亿元。去年财政新增收入将近5000亿元,财政上没有问题。

  实现完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是能够做得到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少建几条高速公路,少买几辆车,什么都解决了。

  人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的师资流向是:农村的好老师往县城流,县城的好师资往市里流,市里的优秀师资往省会城市流,西部城市的师资往东部沿海流。乡村师资素质普遍不高,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请问,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司敏:我个人感觉,穷困地区农民减轻负担的第一步,还是要把学校办好,改善农村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

  朱永新:从政府来说,义务教育是政府职能,必须免费。在免费的情况下如何提供教育?我在延安做过调查,当地连续5年没一个本科生读师范专业。我建议,师范大学拿出相当部分名额,专门为农村定向培养师范生。钱由国家出,形式上要签贷款,工作6年以后贷款可以解除,本金和利息国家负担。另外,在这些学生中拿出20%的比例免费保送研究生,20%送到国外培养,这样大的诱惑力,肯定会吸引人们读师范。

  司敏:现在的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去。前几年根本没有本科生到县里去,最近是有了,但问题是如何留得住?很多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本专科毕业生。我们县有一个学校有6个年级,只有1名老师。像这样的教学点根本不会有本专科生。

  在中东部一些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的原因除了贫穷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孩子厌学。现在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并不适用于农村,农民子弟接受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升学无路,就业无门,致富无术”,我们的教育该如何给农家子弟多些出路?

  石中英:当前农村教育面临几个挑战:

  一是经费缺乏。这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增长不够支持教育需求有关系。两会提出的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力度,我非常同意。

  二是教育条件不好。初中是辍学的高峰,直接原因是教学质量较差,很多孩子学习跟不上。这和另一个问题有关———小学不考试直接升入初中,而不顾其学习成绩如何。学习基础对学生很重要,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接下来的学习简直像听天书。有孩子说,我宁死不愿上学,就是因为上课听不懂。

  三是农村高中教育比较薄弱。现在农村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不亚于高中升大学的程度,一个初中,一届毕业生有200个孩子,考上高中的几十个,考上好高中的就十几个,孩子们一看没戏了,初中毕业也白念,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另外,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专科生回到县上没有工作,要重新参加各种考试,还要交待岗费;而且很多地方存在童工现象,农民感觉上学交钱不如出去打工挣钱,这也会造成一部分孩子辍学。

  四是我个人认为,以当前的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取消中师生为时过早。总体上讲,农村中小学老师的学历水平提高了,但稳定性成问题。中师生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职业素质、职业态度比较好。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师教育取消了,盲目追求高学历。在一些农村地区,适量保存数量和规模比较适度的中等师范教育是必要的。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

  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两会期间大家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什么现在大家感觉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了?

  姜沛民:教育公平问题,由于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再次成为两会期间大家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上个世纪末,我们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里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在许多没有文化的偏远地方,第一次有了学校,有了读书声。这种基本教育的普及,为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是最大范围的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

  为什么现在大家反而感到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了,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有学上就行了,要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新时期大家关注的新问题。我们原来普遍落后的状态被打破,大家都在发展,但发展的有快有慢,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老百姓对此不满意。

  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加大了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2004年,除一般性转移支付、工资性转移支付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支出,教职工工资资金50亿元之外,中央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各类专项资金达到100亿元,比2003年的58亿元,增长了72%,比2002年翻了一番还多。据统计,2003年全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拨款达1094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多,占当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比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目前中央财政以数以百亿的财政资金实施中西部“两基”攻坚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这都是目前国家层面的最大意义的促进教育公平措施。

  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教育政策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推动教育公平。教育部日前正在研究相关措施,认为必须从现在起把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必须把教育公平作为重新审视和制定新的政策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测体系,把实现教育公平的成绩作为考核地方教育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要建立义务教育的最低保障线,保证每一所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质量。要在教师、经费的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把政策的重心调整到关注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孩子上来。当前要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以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为基础,分类指导、分区规划,逐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基础。当然。目前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公共财政保障,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身上。要进一步理顺新形势下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在制度安排上,切实保证教育公平。

  石中英:应该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学生学业成就质量标准,对义务教育进行评估。可以先对最差的学校进行评估。要通过政府部门呼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满足人们的基本教育需求。即首先有学上,其次要达到最基本的教育条件,第三要达到基本的学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再重点投入,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让所有人受益。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