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珍代表:老区脱贫了还需扶持送一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03:10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本报记者 刘光金 庞革平 “谁能想到,脱贫后右江区、田阳县的人均收入远低于邻近的几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自广西革命老区百色的全国人大代表、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的党支部书记莫文珍告诉记者。
来京前,乡亲们给莫文珍写信、打电话,要求他反映老区两个县自1996年脱贫后,从此再也没有得到中央扶贫资金,在自身的“造血”功能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发展速度越来越慢,到2004年底,田阳县还有3.2万人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 说起右江、田阳的脱贫脱帽,莫文珍感触很深:这不是谁的错,只不过是当年规定的脱贫标准偏低,年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就可以摘掉贫困的帽子。但摘帽前后的差别太大,田阳县近几年得到上级扶贫资金比相邻县区少了近两亿元,而刚刚脱贫的县级财政比较困难,刚好够吃饭,因此投入扶贫的资金得不到保障,许多人后脚脱贫前脚却又随即跨入贫困的行列。 “这就好比一个大病初愈的人,被要求立即干重体力活。那可真为难他了。”莫文珍说,一方面中央的扶贫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县级财政比较困难,近些年来,田阳、右江区两个脱贫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停滞不前。 莫文珍告诉记者,乡镇道路坑坑洼洼,原有的乡村道路已经烂了,没钱也就没人来修,这不但影响农民增收,也埋下了农村纠纷的隐患。田阳是个农业县,许多农民种水果、种蔬菜,这本来是条好的增收路子,但水果和蔬菜从地里拉到批发市场,这一路上的颠簸,水果碰伤了、菜叶压烂了,烂的没人要,有“伤”的则不得不降价卖出,对农民增收影响可大了。 目前,田阳县6个乡镇未通柏油路,385个自然屯未通公路,130个自然屯未通电,绝大多数的自然屯未通电话和广播电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需要异地安置的贫困人口达2022户9030人,全县的农村贫困形势不容乐观。 脱贫后的田阳,也没钱推动农村的科技普及。说到这儿,莫文珍感触颇深。他是田阳有名的“扶贫状元”,从1999年开始,莫文珍自己花了近两万块钱,到上海、广东、海南考察,寻找良种芒果,最后在海南花了好几千块钱引进了如今田阳大力推广的“台农一号”产品。良种引进来了,自家慢慢富起来了,莫文珍没有忘记乡亲,他免费向乡亲传授技术,免费向乡亲提供树苗。但上级部门没钱进行农技推广,“我学了技术后,一年还得自己举办三四次培训班来教群众如何种植。” 他认为:“我们现在不是没有好的农业技术,而是没有钱,没钱引进、没钱培训。”没有相应的投入,农民增收是很难的。“脱帽”前,右江和田阳在百色地区的人均收入一直是前两位,但如今已经落到五六位,如果再没有新的扶贫投入,掉到榜尾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如今在列的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000多元。按照1996年的脱贫达标标准,这样早脱贫了。 莫文珍说:“我们不是以列入国家级贫困县为荣,我们也不是留恋头上的那顶帽子,乡亲们只是希望脱贫后上级仍然关注我们,该帮一把时别犹豫,中央专项扶贫资金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各方面给予一定的安排,让我们能够同步发展、共同致富。”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华南新闻》 (2005年03月11日 第二版)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