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总理报告:让孩子的心理天平不再倾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5:4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郝亚琳 吴晶)李女士最近频频失眠:为了4个月后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她四处“找关系”、“托门路”,“腿都快跑断了”,只为“能让孩子上个好学校”。

  在中国,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使人们形成了对好学校的迷信心理,过去家长对重点大学的推崇而今已推及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在北京,适龄学生和重点中学的数量恰好是
“僧多粥少”,有限的重点中学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而必须按户口所在区就近上学的教育政策又使各种名目的“择校费”悄然成风,许多家长宁可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举债,也要为孩子“择”个好学校。

  就在前几天,李女士得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严格规范各类学校招生和收费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监督。这26个字,在总理18000字的工作报告中,让和她一样“伤透脑筋”的家长,感到“说不出的快慰”。

  “总理的话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李女士说:“我家的收入还算过得去,但打点孩子上学可真是个不小的负担。要是不给学校交钱吧,又怕耽误了孩子,就盼着政府管得再细点儿。”

  据了解,仅以位于北京宣武区的某高校附属中学为例,根据入学考试分数情况,初中部“择校费”从两万多元到十多万元不等。这样高昂的费用,对于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已是“忍痛割爱”,而对于父母下岗,身处低保家庭的学生则可谓“天文数字”。

  家住崇文区的郭亮(化名),现在西城区一所全国闻名的重点高中读高二。他的父亲下岗,母亲在公交公司工作。为了供这个独生子考上名牌大学,父母“东拼西凑”了五万元,“咬着牙”把他送进了这所被称为“大学预科”的学校。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一想到负债累累的双亲,这个身高已经一米八的男孩儿还是忍不住有些“红眼圈儿”。

  “我原来一直想不通:好出路就是用钱铺平的?真希望温总理说的话,能帮助那些像我这样的学生,”他说。

  据郭亮的班主任反映,“择校费”改变了过去学生以成绩好坏分流的现象:家庭富裕的学生误以为成绩的差距可以用钱来填补,而家境贫寒的学生则大多抱有不平衡的心理。“如果政府和学校能够以具体措施落实温总理的讲话,孩子们将可以拥有更公平、透明的教育环境。”

  罗先生为了送女儿上一所不错的小学,也出了2万元“赞助费”。说起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对国家教育事业的阐述,他说:“其实老百姓也知道国家和政府对教育很重视,近年来也出台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但教育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要切实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享有应该接受的教育。”

  今年,温总理再次对中国教育做出了郑重承诺,回应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管理体制的监督和规约,都使人们看到这项浩大的育人工程在中国的希望,”教育学者李秋第说。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