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两任总理招待会上的几段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17:45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这是14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请柬,请您出席!” 昨晚,接过全国人大工作人员送来的请柬,我心头一热。 这样“亮闪闪、沉甸甸”的总理招待会请柬,我是第四次收到了。细细想来,每一张请柬的背后,都镂刻着一页难忘的故事,都记录着一段响亮的声音……
小小请柬,是承载,是寄托……轻轻翻阅,仿若聆听历史纵深的回响、时代行进的凯歌! 1999:第一张请柬 1999年,我初次上京跑“两会”。 作为“新人”,我无比渴望参加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但2000多名采访“两会”的记者,只有几百人能获此“殊荣”。我“缠”上了时任省人大宣传处副处长的王菲,请她无论如何帮忙弄一张请柬。直到3月15日下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大会召开,请柬还没影儿……我坐在人民大会堂三楼,焦躁不安。 忽然,王菲走过来:这是请柬,你快进去吧。———当时距总理记者招待会召开只有半个多小时了。 在那场历时一个半小时、有600多名中外记者出席的招待会上,我深深记住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的一段话——— “过去的一年我感到非常难,这个困难超过了我预料的程度。第一,我原来没有估计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么大;第二,我国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的洪涝灾害也超出了我的预料。但我感到满意的是……我们站住了,这两个困难我们都挺过去了。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了一句:‘来之不易’呀!” 2002:第二张请柬 2002年,我再度北上,采访全国“两会”。 3月12日,我收到了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曾建徽发出的请柬。请柬外观是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背面为大红色,朴素而气派。 请柬内里为白底印着红字:兹定于2002年3月15日(星期五)上午11:00邀请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会见采访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请出席。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朱镕基健步走入中央大厅,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次招待会,朱镕基的睿智机敏令我钦佩——— “你看我们这四年,物价一点儿也不涨,掉得也不是很多,在1%的上下浮动。恰到好处,足见中国的‘功夫’是不错的。所以对不起,我不能接受‘赤字总理’这个荣誉称号,奉送回去!” “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但是这家报纸说得不对,桌子是拍过,眼睛也瞪过,不瞪眼睛不就是植物人了嘛。板凳绝对没有捶过,那捶起来是很疼的。至于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吓唬老百姓,我想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这种说法。我从来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那些贪官污吏。” 2003:第三张请柬 2003年,换届之年。我又向“两会”进发。 3月18日10时30分,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与采访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从得知消息的第一天起,我就梦寐以求拥有一张请柬。终于,赶在招待会之前,我拿到了由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发出的请柬。 记者招待会还是在三楼中央大厅举行。我坐在中后靠右的位置上,用心聆听温总理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全国2500多个县区,我跑了1800多个,这使我更深地了解了国情和人民的状况。我深知人民的期待,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 “至于我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2005:第四张请柬 2005年,春光明媚里,我再赴“两会”。 昨晚,我拿到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发来的请柬。内文如下: “兹定于2005年3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10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会见采访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请出席。” 与此前相比,今年的请柬别具一格——— 一是以前只有中文内容,今年是中英文对照; 二是今年的请柬与以往不同,用的是环保“再生纸”; 三是今年的请柬为白色,区别于以往的红色; 四是今年的请柬为竖折,“个头”较以往小了很多; …… 拿着这个素淡的请柬,我在想:在这个万众瞩目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会对今年的大势作出怎样的解读?又会对世界发出什么样的信号? 我深深期待……明天上午那一刻。本报特派记者 李宜航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