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采访花絮:亲和使对话消除距离(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03:08 京华时报 | ||||||||||
郑斯林能答的问题我一定答 3月6日,在全国政协社保小组讨论会上,我见到了郑斯林部长。
针对养老金入市的热点问题,我想一定要采访到郑部长。会中,郑部长正好出去了一次,我紧随其后,并在他返回时,在过道上问他是否可以接受采访。 “你问吧,我能答的一定告诉你!”郑部长的话消除了我的紧张,我直接针对“养老金缺口问题”发问。郑部长起初有点不适应,但还是侧面给了我答案。采访中,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将郑部长请回了会议室。第二天讨论会结束后,我一路跟着郑部长,直到把想问的问题全部问完。末了,郑部长都有点过意不去,他给我留了秘书的手机号码,并告诉我明天他可能有时间。本报记者夏命群 单霁翔打开电脑回答问题 单霁翔局长接受采访时的爽快,让我感到意外。那天,我针对所有他可能拒绝的方式做好应对准备、并准备拿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后,拨通他的电话。他说:明天你来吧。 次日中午,我敲开单局长房间,他在准备材料。“一位委员昨天提出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工程中文物保护的提案,我正赶着答复。”他说,我们得抓紧时间。 我几乎是一口气把事前准备好的10多个问题抛出来。单局长打开笔记本电脑,一个名为“2005年工作计划”的文件,回答了我大部分的提问,其中包括长城保护的立法问题等等。 针对材料中个别地方,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回答了记者的另外几个问题。本报记者 张瑾 翟熙贵与审计打了一辈子交道 听到我要采访他,翟熙贵乐了:“要是一年前,我还可以跟你说些硬的东西,但现在已经离开审计署了,要讲也只能讲些大路货……” 虽然已离开审计署,但谈起审计署的事,做了一辈子审计工作的他如数家珍,并且习惯性地说“我们”如何如何。 很少有人知道翟熙贵和李金华是同学。他用四句话介绍自己和李金华的关系:“都是八十年代初审计署成立以后干审计工作的。我是从基层审计干起的,从省里当特派员然后到了署里;他是从基层企业一下子跳到审计战线的。”本报记者郭鲲 吴敬琏更想讨论点具体问题 吴敬链是一个被媒体不断追捧而逐渐被神话了的人物,写生活化的吴敬琏是我这次专访的主题。采访中,吴老说他其实不喜欢媒体写他,他觉得没意思,他一直强调自己“更想讨论点具体问题”。 我对吴老的采访一直在饭桌上进行。因为每次小组会后,吴老都会被记者包围,而他也总是耐心地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才离开。 连续三天,我听吴老的发言,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和他共进午餐。吴老对记者的问题表现得非常有耐心。已75岁的他,一天要花近16个小时研究经济问题,而他对时事问题也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让人钦佩。本报记者 刘薇朱恩涛“伪装”上会仍被认出 和去年一样,公安部部长助理朱恩涛委员依然穿着一身黑色风衣,不同的是,他这次多戴了一顶黑呢鸭舌帽,“就怕被你们认出来,还是被认出来了。”朱委员笑着“抱怨”。这是今年政协大会开幕时,我“堵住”朱恩涛时的一幕。 专访朱恩涛的任务落到我的肩上后,第二天他答应4点钟接受我的采访。我等在讨论组没有离开,下午4点钟,朱老走出了会议室。由于讨论尚未结束,我以为他可能去卫生间,便没有跟出去。讨论结束后才知道朱老是专门出去找我接受采访的。朱老的守时,让我深深感动。本报记者刘薇 王志宝一场大风打开话匣子 对王志宝委员的采访源于我们关于“生态移民”的一个策划,前后共采访了两次。 我第一次采访他时,他正在跟一个委员聊天。他表示已离开林业局而婉拒记者的采访,在我的努力下,他后来接受了简单采访。 回到报社后,我又拟了更加详细的采访提纲。3月10日晚,我赶到铁道大厦,打听到王志宝的房间号后,在大堂打电话给他,我说只要半小时的时间,我已等在楼下,王委员便答应了。 这次王委员话比上次多,恰巧天气预报第二天有大风,我便首先抛出了大风天气他是否会担心、是不是对风沙治理有自信的问题,这一下子,打开了王委员的话匣子。针对风沙治理和生态移民,他一下谈了一个多小时,其间,记者很少能插上话。本报记者刘薇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