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李学生和他的朋友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0:05 第一财经日报 | ||||||||
李学生,37岁,河南商丘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人,温州金有利鞋厂员工2005年2月20日4时55分,金温铁路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李学生抢救在铁轨上玩耍的儿童时,不幸被火车撞上。李学生当场身亡以上便是事件本身。我们并非想通过此文戮力张扬李学生的人生,只是想完成一个朴素的记录。至目前,不能说李学生和他的三个朋友是全国1亿左右的农民工的代表,但他可以成为我们所向往的这一阶层具有的原生意义上的精神符号,毕竟,至少在媒介领域,对生存至上的农民工们的精神层面鲜有发现与观察,我们的意图在于弥补这方面的
本报记者施平发自温州 徐祖珍的成长史 李学生死亡8天之后。 徐祖珍一早就来到温州市殡仪馆。这个时候,殡仪馆门口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个人,从穿着上看,像是温州市民。人群中,一位老人手拿花圈,肃然而立。 徐祖珍有些恍惚。这8天里,相似的情景已经出现了许多次。他记得,2月23日那天: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怀揣着自己和两位邻居捐的1550元,搭乘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到金有利鞋厂。嘈杂的人声中,徐祖珍只听见老太太说了一句“谢谢”。 “敬爱的叔叔阿姨……”李学生的女儿李敏在念悼词,她才10岁。徐祖珍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还在江西九江的农村。 1989年,徐祖珍当兵的表哥从温州打来电话,让他到温州,“见见世面,找点儿事情做。” 18岁的徐祖珍从此成为一个打工者。通过温州劳务市场的介绍,徐祖珍到了金有利鞋厂。 确切地说,金有利鞋厂是一间制鞋作坊。在作坊里,温州老板和外地雇工以师徒相称,雇工要学会全套的制鞋工艺。 徐祖珍的老板叫程定华。程老板教会了他全部制鞋手艺。 这个时候,温州鞋风靡全国。金有利鞋厂的生意日渐兴旺,徐祖珍的工资也从每月50元增加到每月900元。 等到鞋厂从十几人发展到了200多人的时候,徐祖珍等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995年上半年,金有利鞋厂的订单太多,急需招工。徐祖珍向程老板提出,自己回老家招工人,分包厂里的订单。 程老板同意了徐祖珍的提议。按照两个人的约定,程定华再租一间房子做车间,并且添置设备。徐祖珍招来人之后,车间就交给他管理,每生产一双鞋,徐祖珍可以提成2元钱。 之后的一切都很顺利。车间开工3个月,生产了2万双鞋,徐祖珍挣到了4万元。这以后,每当金有利鞋厂订单多的时候,徐祖珍就扮演“包工头”的角色。 刷胶工李学生 在徐祖珍做“包工头”之后的第二年,河南商丘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农民李学生的妻子去世了。 埋葬了妻子,李学生在家里呆了一年多。1997年下半年,他把女儿托付给父亲李洪深,闯荡到了温州。 李学生成为当时村里走得最远的打工者。 与此同时,金有利鞋厂接到大订单,徐祖珍又开始当“包工头”。10月的一天,他在温州劳务市场里看见了28岁的河南农民李学生。 进了徐祖珍包的车间后,李学生的话不多,很和气。每天收工时,他都仔细整理车间里的工具。 李学生的工作是刷胶,把鞋面在砂轮上打毛,然后均匀涂上液体胶。这是制鞋后期难度很大的一道工序,需要3个月的练习。 徐祖珍和李学生每天吃住都在一起,很快就熟识了。有天晚上聊天时,谈起了家里的情况,李学生从小没有母亲,徐祖珍从小没有父亲,两个人同命相怜。 几个月后,李学生转到了金有利鞋厂的大车间。1998年初,李学生把在山东青岛学习裁剪的远房侄儿李怀亮也叫到温州,学习刷胶。 1998年10月末的一天夜里,鞋厂车间失火了。李学生带着几个员工冲进去,抢出了大批易燃的橡胶原料和几个煤气罐。厂房门窗烧毁了,物品只能堆放在外面空地上,程定华让李学生负责看管。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李学生就睡在停在一旁的汽车里。 第二年秋天,鞋厂所在的箬笠岙村发大水,淹没了一楼的厂房,李学生再次带头抢救财物。 这两件事情让程定华认准了李学生。这一年,李学生从刷漆工人变成厂里唯一的门卫,同时管理工厂的收货出货,工友们送他一个外号,叫“科长”。 金有利鞋厂的生产是季节性的,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停工,工人有活干则来,没活干则散。李学生的门卫工作比较稳定,他越来越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也是在这一年,徐祖珍靠做“包工头”的收入自办了一个20多人的皮鞋加工作坊。经营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挣到十几万元。 在打工者里,他们已经算是成功者。 回家结婚 2000年春节,李学生回了一次家。春节后,在返回温州的汽车上,李学生认识了王国民。王国民的家在大王楼村,离中华楼村只有四五里地。 这是20岁的王国民第一次外出打工。到了温州之后,他先在双屿工业区的大富豪鞋业做鞋底。同年7月,王国民到金有利鞋厂找李学生,说自己觉得工作太累,已经不在大富豪干活儿了。 “你是不是没有钱了?”李学生问。“是,现在兜里只有几块钱。” 李学生掏出200元交给王国民。这是两人第二次见面。 王国民用这200元钱维持了一段生活,很快他进入海伦鞋业打工,工资比在大富豪涨了200元。 这一年,李怀亮从金有利鞋厂跳槽到一家规模大得多的安吉利鞋厂。他的工作还是刷胶,每月刷完3万双鞋可以拿到800元。如果超过3万双,每双鞋奖励3分钱。 2000年的12月,李怀亮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最少的时候才睡两三个小时。到月底,他刷完了13万双鞋。 李怀亮拿到了3000元。 2001年的第一天,李怀亮花2000元买了一部三星手机,跑到金有利鞋厂让李学生看。 “还不如不买手机,把钱寄给家里。”虽然这样说,李学生还是很为侄儿高兴。 这一年春节,李怀亮带回家6000多元,那是他打工挣得最多的一年。2001年5月,23岁的李怀亮和邻村的一个姑娘结了婚,婚后就留在家里。 到2004年春节,李怀亮的小孩已经一岁多了,过完春节,李怀亮又来到温州,继续他的刷胶工生涯。 2004年11月,李学生第五次回家。父亲李洪深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叫李霞。两人在家里办了宴席,李霞就随李学生到了温州。 8年打工,李学生一共给父亲汇去了5000元,自己存了2万元的积蓄。2005年1月,他在金有利鞋厂的工资是900元。 最后一天 2005年2月19日晚9点,金有利鞋厂办公室,程定华、李学生、李怀亮和王国民一起商讨开工的事情。从东北来的客户拿着订单已经在温州的宾馆里等了几天了。 程定华为客户制作好了鞋样,现在就剩下招工了。李怀亮的弟弟李明亮还在河南老家,程定华请李学生把他叫过来,李明亮是“拉中包”(鞋面定型)的好手。 三人一直谈到夜里12点,李怀亮和王国民走后,程定华又和李学生谈了很久。 第二天下午两点,李怀亮从酣睡中醒来。他和几个同伴打了一宿牌。 李学生和李霞在鞋厂的办公室里看电视。保姆阿云在二楼厨房洗碗。程定华还在二楼的起居室里睡着。 下午三点,李怀亮推开一楼办公室的门,像往常一样叫了声“学生叔”。三人就一起看电视。 外面时而有爆竹声传过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二。 李学生提议和李怀亮到菜市场去走走。 金有利鞋厂和菜市场间隔着一条金温铁路,步行不过5分钟。 四点半,两人提着桔子和瓜子回来。李学生说,晚饭包饺子吃吧。于是两人又去菜场买菜,回来后,李学生发现忘记买大葱,一个人匆匆走了出去。这个时候是四点五十分。 几分钟后,金温铁路边上的一间出租屋里,王国民正准备生火做饭。他吃惊地发现,窗外铁轨上的火车停了下来…… 记者手记 愿望产生的地方 徐祖珍最大的愿望是在温州开一家制鞋厂,李怀亮最大的愿望是在老家为自己两岁的儿子盖房子,王国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挣钱。而李学生最大的愿望是培养女儿李敏读书、上大学。 现在,李敏在温州的小学里读书,有中学表示愿意免费收李敏入学。 现在,李学生的愿望被社会慷慨地承担了,而其余三个人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从温州市鹿城区南部的黄龙住宅区往南,走过几幢均价为每平方米8000元的白色公寓楼,再往南,有一处三面环山的山坳。铁路线把村子割成两段,而高速公路则被混凝土柱子架在人们的头顶上。 与铁路和公路的喧嚣相伴的,是不时传来的生产噪声。一百多家加工作坊和小型工厂如毛细血管一样密布全村,皮鞋、牛仔衣源源不断地流出。一万多名外地人早已把一千多本地人湮没其中。 普通话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两个家乡相隔数千公里的人,可以用同一种眼神、同一个手势表达情感,小饭馆里的米酒会让他们亲如兄弟。 李学生意外死亡的当天,程定华即推掉了东北客户的订单,他愿意承受一个季度停工的损失。金有利鞋厂一楼办公室的墙上,捐款者名单的上面,还贴着一张红纸,写着十三个名字,名曰“英雄背后的辛苦者”。他们有本地人,有打工者,还有老板。他们自愿赶来,讲述、联络、奔走,不求任何报酬。 这是被偶尔注视的角落,这是愿望产生的地方。隐蔽的规则有序地分配着财富,廉价工资时刻创造着质朴的生活,人类朴素的品质凝铸其中。 相关专题:河南打工青年救儿童献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