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涨价难影响钢材市场 三大压力决定未来走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2:23 瞭望东方周刊 | ||||||||
对于世界矿石巨头几乎没有商量余地的大幅涨价要求,中国主要钢厂从严词拒绝到被迫接受,前后只有短短6天。但矿价大涨所导致的上百亿元的新增进口成本如何在钢铁业及其下游产业消化,可能是中国财经人士值得用全年的时间进行观察的问题。 当世界第一矿业巨头巴西CVRD公司与日本新日铁公司在今年2月22日锁定今年铁矿石离岸价上涨71.5%的基准价后,市场明显感到意外。直接代表中国钢厂参与全球矿价谈判的宝
宝钢在第一时间发表正式看法,认为“这一涨幅完全超出钢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表示不可接受。但在短短6天“象征性谈判”后,宝钢低调宣布接受这一涨幅。目前,包括韩国浦项钢铁、欧洲的阿赛洛公司在内的全球主要钢铁巨头都已接受了这一涨幅。 矿业与钢铁业的利益回溯 虽然铁矿石合同价格71.5%的涨幅让市场“大跌眼镜”,但此间专家提醒说,如果把眼光向前向后放大范围来观察,国际矿石供求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令人担心。矿业的滞后性利益回溯、价格存在虚高、局部需求投机性释放等暂时性因素应得到充分评估。从总体看,铁矿石供求正在走向平衡的原有判断并未受到根本性动摇。 据上海一家大型钢材市场资讯公司的首席研究员说,此次锁定的矿价涨幅,不完全反映目前市场供求的所有因素。由于矿业与钢铁业是一个上下游关系,而且合同矿价是一年一定,这里就存在一个滞后性。此次矿业三巨头大幅提价,而且态度这么坚决,其实是在今年铁矿石供应依旧偏紧的市场背景基础上,回溯一部分矿业应得的市场利益。 在持续高位运行的铁矿石市场,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和炒作,这表现在价格和需求两个方面。由于中国在国际矿石市场上的参与程度出人意料地快速上升,目前市场的眼光紧盯中国,认为“中国因素”是抬高国际价格的主要因素。客观而言,这个“中国因素”中存在一定的“透支”成分。 中国驻澳大利亚外交人员以及宝钢参与矿石谈判的代表在多种场合一再表示,中国国内矿价中存在虚高成分,因此是不会长久的。他们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整顿矿石市场,包括目前已经正式实施的铁矿石进口许可制度,以减少分散贸易中的投机行为。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进口的铁矿石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积存未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最近针对矿石涨价发表谈话说,进口矿大幅涨价正在刺激中国国内铁矿石产量的大幅增加。比如今年1月份,国内重点矿山生产的铁矿石比去年同期增长31%。这种趋势将会改变中国钢铁生产过多依赖进口铁矿石的状况。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港口港存铁矿石已接近4000万吨,相当于目前2个月的进口数量。去年中国进口铁矿石达2.08亿吨,钢铁行业实际消耗1.88亿吨,有2000万吨还没有消耗。这部分铁矿石今年可通过降低港存量和企业库存量,转化为实际消耗,这将相应地减少今后几个月的进口数量。 转嫁成本的博弈 中国市场对今年钢铁上游成本大幅上升的预期其实从年前就已充分显露。《瞭望东方周刊》去年底采访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时,她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铁矿石及其他钢铁业主要的上游原燃料价格上涨“已成定局”,而且幅度不会小。她在年初宝钢的内部大会上特别提出,“成本压力”将是宝钢今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钢材现货市场的预期也很敏锐。2月份中国的春节前后,市场已普遍传出国内钢厂将大幅上调钢价的传闻,市场上紧俏的冷轧类产品价格快速攀至历史最高点,薄规格普通冷轧板卷市场挂牌价达每吨8100元人民币,无取向硅钢片吨价甚至突破了万元。 几乎与“新日铁-CVRD”基准价公布的同时,宝钢、鞍钢、武钢等中国主要钢厂都向市场推出了今年二季度主要钢种价格上调的报价单,冷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吨价上调幅度在400元至1000元人民币之间。据此间资深钢材市场分析人员陶永根说,由成本推动的钢价上涨已基本告一段落,下一步钢价再涨的空间目前还看不清楚。 对于钢厂意料之中的钢价上调和成本下移,下游产业纷纷作出反应。大部分消费性工业品生产行业都对钢材采购成本的大幅上升表示担心。一些家电企业已表示将被迫提高产品售价。目前库存量正在增长、生产正在减速的中国汽车业承受成本压力的能力也在减弱。手持大量出口订单的造船业,将在不可预测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与伸缩有限的船价之间“无奈地进行平衡”。 上海华东钢材市场信息部门负责人刘昌生说,钢铁业与其下游产业在“成本分摊”上正在暗暗进行较量。他认为目前钢价上涨只是较为单一的成本推动,还缺乏足够的需求推动的配合。上海“我的钢铁”市场资讯公司研究人员说,不少钢材市场中买方的观望气氛十分浓厚,需求放量推动的迹象并不明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也表示,虽然近期铁矿石价格出现异动,但中国钢材市场今年总体上以“高价位运行、小幅波动”为主的原初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此间分析人士说,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此次矿价上涨因素最后将在钢厂、消费品生产领域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共同消化,上下游价格传导可能会对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控制形成一些压力,但影响不会很大,因为中国买方市场力量依然强大。 三大压力决定钢铁业走向 连续2年多财源滚滚、被有些市场评论者称作“打破社会平均利润天平”的中国钢铁企业,下一步会走向何方令人注目。专业人士认为,成本、扩容以及产业链三大压力正在钢铁业内显现,并且会成为决定钢铁业下一步走向的决定因素。 对于一些生产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小钢厂,成本已是现实压力。对于大部分大中型钢厂,由于其多元的产品结构,容纳成本压力的弹性还较为充足。但即使像宝钢这样的中国最大钢厂,也不敢忽略成本的“挑战”。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早些时候估计,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在去年上升46%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上升15%左右。只要市场还有可利用的空间,钢厂就会通过涨价来弥补成本上升的损失,补足其利润空间。而当涨价手段不起作用时,降本能力的高低就会成为企业优劣的一个“天然过滤器”。钢厂必须直面降本问题的时候可能并不远了。 去年的过热投资不但没有消除钢铁业的扩容压力,反而在加剧这种压力。由于过热投资的结构性失衡,投资“摊子”铺得过大,短缺品种的投资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宝钢去年粗钢产量在国内的份额从9%下降至8%。 面对内外竞争,宝钢的扩容压力很大,去年下半年其“十一五”规划目标作了调整,至2010年产能规模的目标是“干3000万吨,看4000万吨,想5000万吨”。国内其他主要大钢厂都面临扩容压力。首钢、武钢和鞍钢都在谋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合作伙伴,新建大型钢铁项目,一些组建区域性钢铁集团的动议也在酝酿或推进过程中。 外资在中国钢铁业的投资“扩容”决心也越来越大。德国蒂森克虏伯与鞍钢在大连合资建设的镀锌板生产线已投产;新日铁、阿赛洛与宝钢合资组建的年产170万吨的汽车板厂即将投产;日本JFE与广钢、韩国浦项与本钢的合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牢固建立原燃料供应基地,与合作者建立战略联盟,努力降低运输成本,已成为关系中国钢铁业今后稳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业内人士说,产业链安全已成为钢厂的“生命线”。 今年矿价大涨的现实已在促使中国反思其能源和原材料的国际采购策略,建立长期供需战略关系已是一个必然选择。此外,随着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向中国的转移,国内钢铁下游产业纳入全球采购系统的比重会逐步提升,国内钢厂在汽车、家电等制造业领域建立稳定的战略用户和直供用户体系已迫在眉睫。 近2年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纷纷与上下游建立战略联盟。宝钢集团不仅与铁矿、煤炭、有色金属、远洋运输以及国内三大汽车巨头、中船集团等上下游核心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步甚至先期介入各自相关业务,而且还投资参股巴西、澳大利亚的矿业开发项目,占据汽车外围产业的生产份额。虽然同行羡慕宝钢在产业链安全上“先行一步”,但宝钢依然不满足于现有的“安全系数”,由此可见产业链在钢厂心目中的地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荣/上海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