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专题 > 正文

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民间对日的三种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9:45 南方人物周刊

  3月,春意盎然的季节,但对中日两国关系而言,却是多事之秋。

  先是《新历史教科书》事件。由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推出的这本教材,对早有公论的历史事实极力歪曲。只略举几例 :“9·18”事变,是由于“中国排日运动活跃”;卢沟桥事变,是因为“中国一侧对日持续射击,进入战争状态”;世所周知的南京大屠杀,该书描述为“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在资料上也出现了疑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

  该教材还美化侵略战争,淡化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罪恶行径,甚至把日本描述成亚洲各国的“解放者”,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救亚洲人民”,“建设王道乐土”。

  教科书问题,并非今天才跃然出现。从1990年代以来,虚化、美化侵略历史,逃避责任和战争罪行,已成为日本教科书篡改的常态。把“侵略”中国改成“进入”,就是一个明证。四年前的版本和今天的相比,大同小异,只是有些提法更为露骨而已。

  由此,引起亚洲各主要受害国的对日警惕甚至是愤怒。强硬如卢武铉,这位堂堂的韩国总统,不惜发表《告国民书》,表示宁愿牺牲经济利益,也决不姑息日本的企图。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相比发生过六次战争但终于实现了历史性和解的法德两国,人们有理由追问:日本的右翼势力和观点,为何能大行其道?在虚假历史观教育下长大的日本新一代国民,如何面对历史,承担责任,共建亚洲的新未来?

  再是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事件。这一由海外华人社团发起,引发了全球华人共鸣的签名运动,目前仍处在群情汹涌之势。有些新闻网站,因过大的访问量,险些造成服务器崩溃。到本刊截稿时为止,新浪网民的签名,数天内已达到三百多万之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不认为网民签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一种反日情绪,而是要求日方在历史问题上采取正确的、负责任的态度。

  这场社会运动和网络民意表达是怎样出现的?其策划、动员、组织和形成是怎样一个过程?

  目前,这些也许还是个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场民意的总爆发,其实是长期压抑的一次强力反弹。中国民间的对日情绪,由此略可窥见一斑。

  除此之外,近月还发生了多起事涉两国关系的事件。《日美安保协定》公然提出:一旦有事,将以武力介入中国台海事务。中国细菌战受害者索赔团的道歉索赔要求,终被驳回,无数受害平民的孤星血泪,就此被终结和埋葬。

  在更广阔的背景里,这些事件其实只是中日两国关系渐趋微妙而紧张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除了细菌战、慰安妇、化学战等历史遗留问题之外,钓鱼岛等领土争端问题、东海大陆架石油储备的能源问题,越来越无从回避。如果算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数百日本人珠海集体买春、去年亚洲杯期间的球迷事件,对华经援问题,等等,两国间的大小矛盾和摩擦更是不少。有专家称,目前的两国关系跌到了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潮。

  究其实质,这与中国经济崛起,显现大国地位有关,更与日本政界整体转右有关。在政治、军事方面,日本力图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修改和平宪法,出兵海外,增加军费,谋求成为继经济大国之外的政治、军事大国的用心昭然若揭。舆论方面,除了《朝日新闻》等少数大报外,批评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正成为日本主流媒体的重要倾向。

  这种状况无疑隐含着危机。这也是一种奇怪状态:两个相互联系不断加深的大国,为什么正渐渐走向排斥?

  而无论是基于现实利益,还是着眼于未来,和平和稳定,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扭转当前两国“经热政冷”情形,实现共存共荣、而非对立对抗的双赢局面?

  这有赖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过人政治智慧和远见的政治家;尊重事实、恪守科学良心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以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为基石的作家和艺术家;秉承客观公正报道原则的新闻界。而最重要的是,两国民众的互信互谅,相互了解。

  这正是本刊编辑部此次封面策划的意图所在。破解两国外交关系的迷局,这既非我们的初衷,更远非我们所能,我们要做的只有一点,真实呈现中国民众错综复杂的对日态度。同时也发表一位日本专家的观点,尽管我们并不赞同,但对话交流,恰恰是了解的第一步。

  在众多中国人中,有三位人士值得关注,“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三派”,这三位人士的思想和行为,多少代表了中国民众当下对日思维的三种取向。他们是:

  郭泉——大学老师,今年一月,他因怒砸“汉奸”王直墓而成为新闻人物。

  童增——北大毕业生,中国最早提起对日索赔的民间人士之一,践言蹈行的行动派。和他见解和行为相似的,还有王选、苏向祥(哈尔滨律师,十年来孤身奔走于中日两国之间,为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受害者奔走呼吁,搜寻证据)等。

  马立诚——原《人民日报》评论员。2002年底,他提出“对日新思维”,其主要观点一言以蔽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今后一切积极向前看”,反对复仇主义,提倡宽容和谅解。中国的目标是做理性的、负责任的、平衡的大国。

  回顾历史,也许和埋头向前同样重要,让我们重温两个日子吧:

  1872年日本侵吞本属于中国管辖的硫球群岛。

  110年前的1895年4月17日,清朝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就此真正拉开了两国关系史的序幕。-本刊编辑部

  相关专题: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