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专访山西省省长张宝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12:32 《人物》杂志
专访山西省省长张宝顺

张宝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人物》:张省长,你来山西工作已经3年多了,自1999年山西确立“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战略以来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张宝顺:1999年10月召开的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拉开了山西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序幕。省里当时提出的目标是一年入轨,两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到2002年底,我们实现了制定的目标。2005年应是明显见效年。

  山西是传统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几乎占到全省总产值的90%以上,所以当时确定的目标就是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作为山西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同时也要发展新兴产业。

  第一步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主要就是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针对山西的省情就是把煤焦的产业链延长、扩展。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实施“1311”调产项目规划,从最基本的项目抓起,政府给这些项目以贴息等资金上的支持。“1311”项目的快速成长和做大做强,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第二步是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在2002年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结构调整要深化和提高,围绕深化和提高的目标提出了“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按照这“两化”的目标,省政府提出了15个行业的调整规划,这样就为传统产业如何升级实现新型化建立了行业标准。“两化”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支柱产业多元化,形成以煤为主,包括冶金、化工,以及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的多元化产业格局。进行煤炭的集团化战略重组。历史上山西的小煤窑数量曾达到过8000多座,经过几年压缩现在是3800座,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整合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这样做提高了资源的回收率,也提高了安全水平,煤炭产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三步是推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2004年,国际能源形势急剧发展,石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国内能源紧张,制约着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山西作为一个能源大省,我们有义务把这块责任承担起来。因此,我们依据全球能源形势的变化,来思考山西的责任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建立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样一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锁定了7个优势产业,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推进措施:一是实现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对35个大企业集团进行重点支持,力争使这35个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三是以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基地。

  《人物》:5年来的发展给山西都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宝顺:从效果上看,首先是经济高速增长。2000年山西的生产总值是1640亿元,十六大之后省里确定的在第一个10年翻番的目标是达到3280亿元,根据山西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到2007年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提前3年实现目标。但我省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每年都在两位数地增长,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了3042亿元,2005年按照10%的速度增长,我们就可以实现第一个翻番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提前5年实现翻番的目标。

  《人物》:山西的老百姓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都得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张宝顺:我们下决心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针对当时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产品档次低、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因素多的基本省情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时,全省连续几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倒数前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长期徘徊在全国的20位之后。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低于全国3.8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与全国增速差距最大的一年,在全国的位次滑落到了倒数第一的尴尬地步。农民人均纯收入负增长4.6%,低于全国平均增速6.8%。下岗职工多,很多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型煤矿企业亏损,职工生活相当困难。当时大同煤矿的职工中有这样一句口号:“干部职工二百三,大家一起渡难关。”意思就是从老总到工人,每月只有230元钱生活费。为此,省委进一步完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提出了“三个提高”的目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调产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2001年山西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到第26位,2002年第24位,2003年排到22位,2004年是7903元,排在第18位。这一年山西的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19位,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12.6%,排在全国17位,进入了全国的中等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得比较牢固,三次提高城市低保的标准,现在太原的低保标准是183元,全省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84万人,91万的离退休人员也能按时拿到养老金,职工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八九千元增长到2003年的1.3万多,去年达到20700元,煤炭行业职工的人均年收入也突破了两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水平的比例由1999年的74.2%提高到2003年的82.7%。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水平的比例由1999年的80.2%提高到2003年的88.5%,全国排位由第23位提高到了第17位,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名次。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生活环境和质量明显改善。太原以及全省的空气质量明显改观,二级以上的天数在不断增加,太原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1999年是45天,2004年则是224天,2005年的目标是要达到240天,实现这个目标太原市的空气质量就达到了北京的水平。现在大家明显感到空气质量好了,孩子们都说晚上可以看见星星了。全省重点城市这几年城镇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也有明显改善,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够共享改革和调产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年的全省“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对进一步深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升产业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满信心。

  《人物》:今年是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明显见效年,通过五年的发展,“1311”规划项目都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张宝顺:具体地说,“1311”项目包括: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重大工业潜力项目,10大旅游景区,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04年,推进数达95个,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比1999年的34亿元增长1.9倍,全国重点龙头企业由1999年的4家增加到13家。屯玉种业名列全国种业第二,玉米种业第一。在百龙企业的带动下,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7%提高到48%,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达348家,排全国第三,绿色食品播种面积达500多万亩。

  30个重大工业潜力项目:到2004年,项目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比1999年的382亿元增长2.1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40%,比1999年提高了10%。截至2003年底,全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34家,比1999年的13家增加了21家,翻了一番多;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比1999年增加了3家。山西太钢集团引进了世界一流的设备,已形成10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二期扩建项目建成后,将形成300万吨的产能,届时太钢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10大旅游景区:从1999年到2002年,10大旅游景区综合收入平均增速达35.8%。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60.7亿元,比2002年增长27.1%,正在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已有99个得到全面推进,72项建成或基本建成投产,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比1999年的4.2亿元增长19倍。在这些项目中,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14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6项。5年间,得到国家级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达40个,这些项目都是山西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人物》: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你认为是哪些原因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张宝顺:第一,从产业上看,煤炭形势好仅仅是原因之一,非煤产业比重提高,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煤炭产业的产量和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但近5年煤炭占工业增加值、GDP和税收的比重却比1999年前的5年的平均数分别下降了12%、18%和3%,相应的,非煤产业的比重近5年有了明显的上升。以冶金为例,冶金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前5年增加了6.8%,升幅为43%;2004年比1999年提高了8.7%,升幅为47%。

  第二,技术改造投资高速增长,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显著提升。技术改造就是通过对现有的关键设备、关键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环节的改造升级,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减低环境污染,最终升级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1999—2003年,山西技术改造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1.91%提高到了2.93%,升幅达53%;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只由1.93%提高到2.01%,升幅仅为4%。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激发了全省的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高。1999—2004年,山西非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2%提高到了40.8%,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30.6%提高到了63%左右。

  第四,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促进了资源整合,提升了产业水平和效益水平。5年间,煤炭单体矿井的平均产量由3万吨提高到11万吨,组建了山西焦煤集团,控制了全国近1/4的焦煤产量,大大提高了山西在全国焦煤市场的影响力。电解铝3大企业的产量占到了全省的65%,关铝股份公司的产能5年间增长10倍,一跃成为全国之首。

  《人物》:在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你认为应如何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现阶段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张宝顺:从十六大以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特别是人和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现阶段工作中的问题,重点是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现在,国内经济持续向好,特别是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为山西这样一个能源原材料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省份提供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好机遇。越是煤炭市场好,越要防止产业复归,单纯挖煤;越是经济形势好,越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调整产业结构。

  二是要坚持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个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我们确立了7个优势产业,很有潜力,但是有些产业的发展还很不足,比较突出的是山西的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企业很多、设备档次也不低,行业人员的素质也比较高,加工配套能力也很强,对这样一个传统的优势行业,资源怎样整合?怎样形成优势产品?龙头企业如何带动?如何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这是我们欠缺的,也是我们的潜力所在。另外,山西的一些新兴产业,如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信息电子产业发展还不足,反映在出口方面,山西每年进出口额是50个亿,出口占40个亿,70%-80%是煤和焦炭,机电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不多。

  三是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山西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3,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严重干旱缺水。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合生长杂粮,小麦和玉米也有一部分,但不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2004年,山西用自己的力量帮扶农业,出台了一些粮补和以工补农的政策,但第一是面小,第二是标准低,第三是整个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贫困人口的比重还比较大,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国家级的贫困县在全省的119个县中有35个,省级的贫困县还有17个,加起来是52个。因此,我们要结合山西实际,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在朔州、忻州、大同这一带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当前要特别抓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在南部要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业;在东西两山,即吕梁山、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发展杂粮和干鲜果业。我们要把发展特色农业的致富项目落实到每一户,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乡村形成产业规模,在县区形成产业经济,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四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如何在国家的扶持下,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对矿山开采的矿山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环境的保护补偿机制。这是我省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真正实现从能源大省向生态大省,从污染大省向清洁大省转化。

  《人物》:你认为经济结构调整给山西所带来的变化有哪几点启示?

  张宝顺:总结山西5年来的结构调整,核心是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努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关键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找到了准确的定位,既不包办代替、强迫干预,也不无所作为,从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说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找准“抓手”,提出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制定“1311”规划。“抓手”是政府操作和推进的关键所在。山西在结构调整的起步阶段,就明确提出了要选择一批战略带动性强,规模效益突出,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潜力产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由此入手,通过政府和市场的综合作用,引导要素集中配置,优先将其做大做强,再以此带动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1311”的调产规划——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扶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规划引导,这是结构调整健康推进的重要保障。5年的结构调整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确立了山西结构调整的基本框架,规定了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一方面明确了支持发展什么以及如何支持;另一方面明确了限制什么,如何限制。这对企业行为起到了强大的导向作用。

  三是政策扶持,不分内外资,不分所有制,一视同仁。除了通常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以外,山西的主要做法是,按照“入股不拨款,入股不控股,阶段性持股不永久性持股”的原则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一定的贴息入股资金支持。这不仅有效地放大了政府扶持资金的作用,而且也避免了政府不必要的干预。对于极具带动作用的企业,还同时在资金上予以倾斜支持。

  四是改善服务,围绕重点调产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尤其对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来讲,要从整体上全面改善软环境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结构调整又不能等软环境根本改变之后再行推进。

  五是促进改制,企业或项目获得支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改制。引导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山西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资金和扶持政策,要求承担项目的企业进行彻底的改制,在全省形成强烈的改制导向,许多企业为了申请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都自行进行了改制,从而焕发了勃勃生机。

  六是强制淘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5年来,山西始终将淘汰落后放在与扶持重点项目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山西相关政策的小煤矿、小焦炉等,强制予以取缔和淘汰。对污染严重的焦化行业的清理整顿就采取了强有力的“五停”(停电、停煤、停运、停水、停贷)措施。

  总之,从1999年以来的5年中,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成效,目前正处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阶段。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全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明显提高。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效只是初步的,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为此,必须充分估量和高度重视结构调整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推进,确保2005年经济结构调整明显见效,确保到2010年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一些水平,把山西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立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支柱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