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闲话知识的吸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17:03 《今天的中国》 | ||||||||
——记 解析《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说实话,编导是一个非常挑战自我的职业。在许许多多挑战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术环节的挑战,而是对知识更新速度的挑战。古人有云: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和学科领域会决定他的知识结构。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一个编导却不能“力不足”,否则就会做出既没有兴趣点又没有深度的片子。我这一次的选题是“
工作一:查阅资料。 我一直认为,对于知识的吸收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吸收,即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一种是被动吸收,即迫于外界压力(或者父母,或者师长,恐怕其中包含有很多负担累累的学子)不得不吸收的知识。然而我在为期几天的“高速公路”知识吸收中却始终游离于这两种状态之外。说不上有谁在逼迫我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因为职业是我自己喜爱并选择的,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主动性是绝对存在的;然而拍拍胸脯扪心自问一下,我实在说不上喜欢与此选题相关的知识,光是那各个年度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就让我颇费周章,更别提与之相关的法律条文的细则。综合这两种状态,我把自己的这种吸收方式取名为“痛并快乐”。历经几天繁琐的查阅工作,“痛并快乐”的新鲜感消失之前,在不经意间我居然得到了以下的推理:有“痛”才会记得更清楚,记得清楚才会有“成就感”;有“快乐”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而好的心态加上那莫名其妙的“成就感”就成为我继续工作的动力。于是,看似复杂的“工作方程式”往往在得出唯一结论的同时,被简单化了——大体掌握此选题的基本知识。 工作二:约见嘉宾。 如果说查阅资料是跟自己较量,可能会更加理性,那么约见嘉宾就是趋向感性的较量。何出此言?很简单,人嘛,本来就是感性的动物,虽然有许多的词汇形容不能以外表作为判定一个人的标准,但是“人”在自己书写那一撇一捺的同时就已经决定了自己感性的本能。话说回来就是要给嘉宾一个参与你节目的理由,就必须想尽办法去和他充分沟通。其实这也是一个丰富知识的过程。就拿本期节目来说,如果没有见嘉宾的话,我的节目大纲就不可能完善,并且可能会有导向性的错误(具体错误在此就不加赘述)。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努力地和他们形成默契。最终的目标当然只有一个,就是把节目做好。 以上这些是我在做《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时的一些感悟,也是我拿来试图说服自己的杂言。或许并不成熟,也或许有很多殛待完善的地方,不过现在看来,说服自己的目的已经勉强达到了。其他的那些,就让我留待以后慢慢地感悟吧。 《今天的中国》编导 彭可 相关专题:《今天的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