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专题 > 正文

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第一人:盛怒下誓揭湖底防渗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2:44 新闻晨报

  圆明园湖底一层防渗膜搅动了湖底几百年的淤泥,更掀起了社会上对该工程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有碍文物保护的一片质疑声。

  而国家环保总局为此事件召开的首次公众听证会却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主角———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第一人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昨天,张正春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访。

  发誓“揭”掉湖底防渗膜

  3月22日,世界水日。事情要从这天说起。

  来北京办事的张正春,在这天下午来到了圆明园,对古典园林有浓厚兴趣的他每次来北京都要到圆明园转转,这次也不例外。按照他的打算,游完圆明园,第二天就回兰州。

  然而到了圆明园,他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到处是白花花的一片!惨不忍睹!”原来圆明园的管理部门为了防止湖水下渗,正在给这里的2000余亩湖底铺防渗膜。据称,由于干燥等原因,圆明园的管理部门每年都要花几百万元向湖里注水,为节省开支,又为保证湖水的充足,所以圆明园的管理部门想出了这防渗的办法。

  “这将是一场生态灾难!”从事生态学研究的张正春做出了这样的断定。经过观察,他发现施工者不仅在湖底铺设了防渗膜,还用水泥把湖岸边的所有缝隙都封死了。这样一来,湖水既不会下渗也不会侧渗,经过这样一折腾,湖中的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将遭到灭顶之灾,就是岸边的、山上的树木花草也有可能因缺水而枯死。

  这样做,圆明园的水将成为死水,山将成为死山,整个圆明园的基本风格和整体风貌也就被完全破坏了。帝国主义列强火烧圆明园已是中国人心灵上永远的伤痕,在张正春看来,如今圆明园管理部门正在进行的防渗工程无疑是往中国人心灵伤口上撒盐。

  盛怒之下的张正春退掉了返回兰州的火车票,他要“为国护园”,发誓揭掉圆明园湖底的防渗膜。

  曝光工程后他却“消失”了

  现年41岁的张正春早已过了莽撞的年龄,他深知要揭掉这2000余亩的防渗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是绝对不够的。当天,他并没有直接与圆明园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涉,而是找到《人民日报》和其他几家北京的媒体反映情况,他想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大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以及时制止和纠正这个“错误”。

  当真正面对媒体时,张正春保持了冷静和谨慎。他说:“我不能乱说,我必须保证我说的每句话都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说错话,不仅达不到制止这个工程的目的,甚至还会给我自己带来许多麻烦。”所以从事生态学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他只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明了两点:一,防渗膜破坏生态环境;二,防渗膜有碍文物保护。为证明自己的观点,3月24日,他又带领《人民日报》记者来到圆明园进行实地考察。圆明园的工地上依旧机器轰鸣、铺设防渗膜的工程正在加紧进行中,但这一切都被记者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3月28日上午,《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同时披露“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遭专家质疑”的消息。该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纷纷跟进,但有很多记者并没有找到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第一人张正春,当晚他“失踪”了,房间的固定电话没人接,手机也关机了。

  其实见《人民日报》的报道一出,张正春就决定离开北京回兰州了,并定好了当晚9时回兰州的火车票。此前下午,张正春房间里的固定电话和自己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他轮番地接着电话,却一次又一次拒绝了记者们采访的要求。虽然没有接受采访,但张正春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揭掉圆明园湖底的防渗膜,所以他建议记者们都亲自到圆明园去看看。3月28日晚上9时,张正春在最后时刻冲上了开往兰州的火车,也就在此时他的手机也被记者打得没电了。

  新闻“大爆炸”后他被重新请回北京

  张正春回到兰州后一直再没有打开自己的手机。

  找不到张正春的记者们纷纷来到了圆明园工程现场,随后很多大学教授、环保专家、文物保护专家以及相关部门评价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观点被媒体广泛引用。很多人支持张正春的观点,称圆明园的防渗工程破坏生态环境、有碍文物保护;也有人从经济角度揭露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是为了开办划船项目,增加收入;更有人从法律的角度,揭露圆明园的防渗工程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没有按照法律程序,经过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关掉手机的张正春在兰州看着当地报纸、电视台对“圆明园环保事件”的连续报道,心里充满了惊喜:“大爆炸啊!真是大爆炸啊!到处都是关于圆明园的报道。”对于这样的结果,张正春自己也没有预测到。当初他之所以关掉手机就是不想让媒体过分地关注自己,而忽视了对圆明园防渗工程现场的关注,没想到自己的“失踪”,却使更多的专家学者站出来发表观点,本来一个专家的质疑迅速变成了许多专家的质疑,也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看到事情已发展到这种程度,3月30日,张正春放心地打开了自己的手机。手机刚开,国家环保总局的电话便打了进来,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专家研讨会。

  3月31日晚上,张正春紧急赶回了北京。

  面对媒体镜头曾汗湿衬衣

  4月1日,张正春参加了一个圆明园保护研讨会。会后,他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但当面对着央视四套节目的摄像机时,他却紧张起来———毕竟有关部门仍未正式给圆明园防渗工程定性。采访结束后,他才发现身上的衬衫已全部湿透。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播出后,张正春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打来电话的却是他的中学语文老师,已80多岁的老先生在电话里称赞自己的学生做得对;随后,他的大学语文老师以及同学、朋友们也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支持。但张正春的心里仍然忐忑不安,他在等待一个结果。

  终于,在这天下午,国家环保总局向圆明园管理部门下达停工令,并表示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属于擅自开工建设。张正春辛酸地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心情:“多日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4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出公告,将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公众听证会召开日期定于4月13日,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实施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举行的首个公众听证会诞生了。

  公众听证会仅仅是一个开始

  从3月22日张正春质疑到今天国家环保总局举行首次公众听证会历时20余天,在张正春看来,这个过程是中国长期积累的环保问题的总爆发。昨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总结说:“圆明园环保事件已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这说明我们的环保意识已开始觉醒。在我国近20年来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开发浪潮中,经济发展迅猛,然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却显得非常薄弱,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文物破坏已经是神州大地普遍出现的一种危机。如果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中破坏了我们的自然资源、丢失了我们的文化传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基于长远的考虑,张正春称:“这次听证会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张正春认为此次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的举行意义重大,他说:“首先,听证会的召开说明政府部门已按法定程序办事,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之所以说此次听证会意义重大,张正春更看重的是它的示范作用。他分析称:“这个听证会将为以后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评价程序做出示范;同时,它还会给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示范。”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申延宾北京摄影报道

  相关专题: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